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杨穿三叶(楊穿三葉)
战国策·西周策:“ 楚 有 养由基 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原谓射技高超。后亦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唐 白居易 《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诗:“自知羣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自注:“始予进士及第, 行简 次之, 敏中 又次之。”
《國語辭典》:浔阳三隐(潯陽三隱)  拼音:xún yáng sān yǐn
指晋朝周续之、刘遗民、陶渊明三人。因三人皆不应徵命,隐居于浔阳,故称为「浔阳三隐」。见《宋书。卷九十三。隐逸传。周续之传》。
《漢語大詞典》:壹倡三叹(壹倡三歎)
谓一人歌唱,三人应和。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郑玄 注:“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参见“ 一倡三叹 ”。
《國語辭典》:一倡三叹(一倡三歎)  拼音:yī chàng sān tàn
1.一人唱歌,三人应和。《乐府诗集。卷一二。郊庙歌辞十二。周宗庙乐舞辞。肃雍舞》:「进旅退旅,皇舞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也作「三叹」、「一唱三叹」。
2.形容诗文优美宛转,韵味绵延。也作「一唱三叹」。
《國語辭典》:一倡三叹(一倡三歎)  拼音:yī chàng sān tàn
1.一人唱歌,三人应和。《乐府诗集。卷一二。郊庙歌辞十二。周宗庙乐舞辞。肃雍舞》:「进旅退旅,皇舞之形。一倡三叹,朱弦之声。」也作「三叹」、「一唱三叹」。
2.形容诗文优美宛转,韵味绵延。也作「一唱三叹」。
《国语辞典》:茅山道士  拼音:máo shān dào shì
相传汉景帝时茅盈及其弟固、衷三人隐于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的茅山,后得道。南朝梁陶弘景亦隐居于此,开道教茅山派。入唐后茅山道派为道教主流,凡茅山道士颇受贵族、名流尊重。至明、清茅山道士遂成为道士的泛称。
《国语辞典》:旗亭画壁(旗亭画壁)  拼音:qí tíng huà bì
唐代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一日于旗亭饮酒,听梨园伶人唱歌,私约以诗作被唱的多寡来定三人作品的高下,并各自在墙上做一记号。后因王之涣的凉州词为最出色的伶人所唱,而略胜一筹。见唐。薛用弱《集异记。卷二。王之涣》。
《国语辞典》:三方通话(三方通话)  拼音:sān fāng tōng huà
一种在甲与乙通话时,可拨叫第三人加入通话的电信系统。如:「利用三方通话的系统,大家可一起讨论问题、洽谈商务或联络叙旧。」
《国语辞典》:普通强盗罪(普通强盗罪)  拼音:pǔ tōng qiáng dào zuì
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强暴、胁迫、药剂、催眠术或他法,至使不能抗拒,而取他人之物或使其交付者,称为「强盗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前项方法得财产上不法之利益或使第三人得之者,亦同。预备犯及未遂犯亦罚之。
《国语辞典》:善意第三人  拼音:shàn yì dì sān rén
指不知他人间法律关系内容之人,泛指不知情的第三人。
《国语辞典》:桃园三结义(桃园三结义)  拼音:táo yuán sān jié yì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中结为异姓兄弟的故事。参见「桃园结义」条。《通俗常言疏證。交际。桃园三结义引通俗编》:「蜀志关羽传:『先主与羽、飞二人,寝则同床,思若兄弟。』按世俗桃园三结义之说,由此敷演。」
《国语辞典》:公开审理主义(公开审理主义)  拼音:gōng kāi shěn lǐ zhǔ yì
法院审判时,一任当事人、诉讼关系人以外的第三人到场旁听的主义。
《国语辞典》:责任保险(责任保险)  拼音:zé rèn bǎo xiǎn
一种财产保险。被保险人对于第三人,因过失而发生之民事依法应负损害赔偿时,由保险人负赔偿责任的保险,称为「责任保险」。
《国语辞典》:黄山派(黄山派)  拼音:huáng shān pài
明末清初的山水画派之一。以梅清、原济(石涛)、弘仁(渐江)三人为代表,均以描绘黄山景物著称。世称梅清得黄山之影,石涛得黄山之灵,弘仁得黄山之质。
《国语辞典》:打城隍  拼音:dǎ chéng huáng
戏曲剧目。秦代故事戏。叙述当时百姓雷不极等三人,为逃避徭役,假扮城隍爷、小鬼等,以图隐匿踪迹,终被官差捕获。
《国语辞典》:防卫权(防卫权)  拼音:fáng wèi quán
猝遇他人现在不法之侵害,出于防卫自己或第三人权利之必要行为。在法律上不为罪。也称为「正当防卫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