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94,分73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七识
七骑
七净
七辅
七仙
阳七
斋七
七辰
七过
七业
七穆
七主
七转
十七帖
七德舞
《漢語大詞典》:七识(七識)
佛教语。法相宗谓从根本识中派生的七种精神和感觉现象,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亦称七转识。决定藏论卷上:“如诸心数,同是心法,有种种相,相应俱生,无有妨碍。阿罗耶识而与七识相应俱生,亦復如是。” 南朝 齐 谢朓 《佛影铭》:“群生因染,六趣牵缠,七识迭用,九居屡迁。”亦有特指末那识为“七识”者。见成唯识论
《骈字类编》:七骑(七骑)
唐 钱起 送王使君赴太原行营 汉驿双旌度,胡沙七骑过。
《骈字类编》:七净(七净)
梁简文帝元圃园讲颂七净标美三善称嘉帝王筠荅释法云书迹同万机心游七净 梁武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见八禅下
《漢語大詞典》:七辅(七輔)
传说辅助 黄帝 的七个人: 风后 、 天老 、 五圣 、 知命 、 窥纪 、 地典 、 力墨 (亦作 力牧 )。见旧题 晋 陶潜 《集圣贤群辅录》上。
《骈字类编》:七仙
明一统志七仙洞在常德府龙阳县境
《骈字类编》:阳七(阳七)
汉书律历志见阴九下 唐书历志见阴八下
《漢語大詞典》:斋七(齋七)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日延僧做佛事,至七七止。斋七的次数依死者的身分及年龄做七次、五次、三次不等。释氏要览·杂纪:“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
《漢語大詞典》:七辰
指日、月及五星。 宋 范仲淹 《易兼三材赋》:“璇璣测象,括运动於七辰;玉琯候时,含惨舒於四气。”
分類:五星
《骈字类编》:七过(七过)
黄庭内景经注叙若体中有疾及饥饱不和适之时但存中部老君之服色便髣髴在脾三呼其名毕咽液七过万病如愿也
又云笈七签见二过下菖又七过星宿朗明孔窍开窗
又王褒和赵王隐士诗 蒲九重莭桑薪七过烧
《骈字类编》:七业(七业)
晋书刘殷传见一经下即又法苑珠林问云何名道义荅曰身自七业 自体相名为业道
《漢語大詞典》:七穆
指 春秋 郑穆公 后裔 子展 、 子西 、 子产 、 伯有 、 子太叔 、 子石 、 伯石 ,是掌握 郑国 政权的世卿。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 郑 七 穆 , 罕氏 其后亡者也。 子展 俭而壹。’” 杜预 注:“ 郑穆公 十一子, 子然 、二 子孔 三族已亡, 子羽 不为卿,故唯言七 穆 。” 陆德明 释文:“ 郑 七 穆 ,谓 子展 公孙舍之 , 罕氏 也; 子西 公孙夏 , 駟氏 也; 子产 公孙侨 , 国氏 也; 伯有 良霄 , 良氏 也; 子大叔 游吉 , 游氏 也; 子石 公孙段 , 丰氏 也; 伯石 印段 , 印氏 也。”新唐书·武平一传:“ 日用 曰:‘ 鲁 三 桓 、 郑 七 穆 奈何?’答曰:‘ 庆父 、 叔牙 、 季友 、 桓 三子也…… 郑穆公 十一子, 子然 及二 子孔 三族亡, 子羽 不为卿,故称 七穆 : 子罕 、 子駟 、 子良 、 子国 、 子游 、 子印 、 子丰 也。’一座惊服。” 清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六章:“ 鲁 之三 桓 , 郑 之七 穆 , 楚 之 屈 、 景 ……世执政权。”
分類:后裔子产
《骈字类编》:七主
齐书礼志二汉由太子而嗣位者西京七主东都四帝其昭成哀和冲五君并皆谒庙文存汉史其惠景武元明章六君前史不载谒事或是偶有阙文理无异说 管子有七主七臣篇
《骈字类编》:七转(七转)
唐书高定传见八节下名云笈七签真阳元老一君曰真阳者上清之馆 玉皇者虚无之真人逸宅者真气之明堂丹元乃泥丸之所在也若能七转洞经于震灵之上三回帝尊于白气之中则真人定录而魔王立到注生籍于玉阙招五老于金台矣上又释太上神州七转七变舞天经神州在天阙之北 皇紫宸受化之庭修七转之法位登于玉清良吴均以服散鎗赠殷钧诗九沸翻成缓七转 为切
《國語辭典》:十七帖  拼音:shí qī tiè
晋王羲之的草书帖。为二十馀件书帖合并而成的总帖,因居首一帖开端有「十七」二字,故称为「十七帖」。此帖雄健疏放、气象超逸,为王羲之草书作品中最负盛名者,历代均取作草书范本。
《漢語大詞典》:七德舞
唐 舞名。 唐 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 贞观 七年 太宗 制《破阵乐舞图》,后令 魏徵 、 虞世南 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七德舞,七德歌,传自 武德 至 元和 。”旧唐书·音乐志一:“ 贞观 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阵》之曲……其后令 魏徵 、 虞世南 、 褚亮 、 李百药 改制歌辞,更名《七德》之舞,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