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卷二百三十〈咏怀古迹五首〉【案:吴若本作咏怀一章、古迹四首。】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分明愁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分明愁恨曲中论】。」
典故
一见桃花参学了
《祖堂集》卷十九〈灵云和尚〉~426~
灵云和尚嗣沩山,在福州。师讳志勤。福州人也。一造大沩,闻其示教,昼夜亡疲,如丧考妣,莫能为喻,偶睹春时花蕊繁花,忽然发悟,喜不自胜,乃作一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因白沩山和尚,说其悟旨。
灵云和尚嗣沩山,在福州。师讳志勤。福州人也。一造大沩,闻其示教,昼夜亡疲,如丧考妣,莫能为喻,偶睹春时花蕊繁花,忽然发悟,喜不自胜,乃作一偈曰:「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因白沩山和尚,说其悟旨。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五十一〈史传部三〉~285~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长溪人也。初在沩山,因桃华悟道。有偈曰:「三十来年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祐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祐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乃返闽川。
福州灵云志勤禅师,本州长溪人也。初在沩山,因桃华悟道。有偈曰:「三十来年寻剑客,几逢落叶几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祐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祐曰:「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乃返闽川。
《大正新脩大藏经》卷四十七〈诸宗部四·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580~3~
灵云。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师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灵云。初在沩山。因见桃花悟道。有偈云。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华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师览偈。诘其所悟。与之符契。师云。从缘悟达。永无退失。善自护持。
《高级汉语词典》:执泥一见
固执一义,不知通权变达
《國語辭典》:一见如故(一見如故) 拼音:yī jiàn rú gù
第一次见面就相处和乐融洽,如同老朋友一般。《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两位都不必谦,彼此久仰,今日一见如故。」《花月痕》第一○回:「我们一见如故,以后不可以老爷称呼,那就是以俗客相待了。」也作「一见如旧」。
《漢語大詞典》:一接
(1).一经接触。《新唐书·吕才传》:“ 太宗 詔侍臣举善音者,中书令 温彦博 白 才 天悟絶人,闻见一接,輒究其妙。”
(2).犹言一见。《景德传灯录·汝州首山省念禅师法嗣》:“问学人久处沉迷,请师一接。”
(2).犹言一见。《景德传灯录·汝州首山省念禅师法嗣》:“问学人久处沉迷,请师一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