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旁 → 傍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一壁 拼音:yī bì
1.一边、一旁。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四折:「我且躲在一壁,待那先生来时,再作计较。」《薛仁贵征辽事略》:「刘君昴望见,諕了三魂,急令将仁贵收在一壁。」也作「一壁厢」、「一壁儿」、「一边厢」。
2.一面。表示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因此俺就这西厢下一座宅子安下,一壁写书附京师去。」也作「一壁厢」、「一壁儿」、「一边厢」。
《漢語大詞典》:避路
(1).避退让路。
《晋书·石季龙载记上》:“朕闻良臣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中:“ 略 弃官入海,恶虫猛兽悉避路。” 清
杨潮观 《新丰店马周独酌》:“肥马当风,蹇驴避路。”
(2).旧时礼节。遇尊长于路,避退一旁,以示敬畏。:“中尉出行,车辐前驱,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
《旧唐书·王世充传》:“或轻骑游歷街衢,亦不清道,百姓但避路而已。”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此正教人避路逊畔之意。”
(3).退让;让步。 宋
王十朋 :“至论其文之工,才之美,是宜 韩公 欲推逊 子厚 , 欧阳子 欲避路放 子瞻 出一头地也。” 宋
张纲 《江城子·和吕丞送进士赴省》词:“直下青冥休避路,九万里,看摶风。”
(4).犹择路。
《水浒传》第三回:“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漢語大詞典》:避道
旧时礼节,遇尊长于道,避退一旁,以示敬畏。
《后汉书·冯异传》:“ 异 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輒引车避道。”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街司促 光祖 辈避道, 光祖 辈出语不逊。”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事部三》:“京师内臣,虽至贱者,路遇相君,亦扬鞭交臂,不肯避道。”
《国语辞典》:半偏 拼音:bàn piān
歪偏一旁。唐。白居易〈长恨歌〉:「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漢語大詞典》:御食
(1).谓君长进食时在一旁侍候。
《礼记·曲礼上》:“御食于君,君赐餘,器之溉者不写,其餘皆写。” 郑玄 注:“劝侑曰御。”
《礼记·内则》:“父没母存,冢子御食。” 郑玄 注:“御,侍也,谓长子侍母食也。”
(2).即御膳。
《后汉书·灵帝纪》:“詔减太官珍羞,御食一肉。”
《北齐书·邢邵传》:“ 太昌 初,敕令恆直内省,给御食。”
《新唐书·百官志二》:“典膳、掌膳各四人,掌调和御食温凉寒热,以时供进。”参见“ 御膳 ”。
《漢語大詞典》:御膳
帝王的饮食。
《汉书·王莽传上》:“衣重练,减御膳。” 唐
刘禹锡 :“伏以恩降王人,荣分御膳。” 明
唐顺之 《旸谷吴公传》:“其分御膳,啖公有左右近幸所不能得,而公得之。”
《国语辞典》:对临(对临) 拼音:duì lín
一种临写方法。将字帖放于一旁,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的方法。
《国语辞典》:旁观者(旁观者) 拼音:páng guān zhě
在一旁观看,而不介入其中的人。如:「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漢語大詞典》:颓鬟(頽鬟,穨鬟)
谓女子的髻鬟斜堕在一旁。 清
龚自珍 :“归来料理书灯红,茶烟欲散頽鬟浓。”参见“ 倭堕髻 ”。
穨鬟:指女子的发髻。 清
龚自珍 《幽人》诗:“亦有梅花梦,穨鬟待太阳。”参见“ 穨云 ”。
《國語辭典》:倭堕髻(倭墮髻) 拼音:wō duò jì
一种汉时流行的发髻型。髻斜于一侧,故称为「倭堕髻」。《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漢語大詞典》:颓云(穨雲)
1.柔软的云。亦以喻指女子松柔的发髻。 唐
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玄女以明月为珠,素女以穨云作髻。”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抛却鸳衾兜凤舄,髻子穨云乍綰。”
2.坠落的云。参见“ 穨云駃雨 ”。
《漢語大詞典》:颓云(頽雲)
下坠的云。 晋
傅玄 :“修袖连娟,长裙繽纷,起若翔龙,降若頽云。”一本作“ 穨云 ”。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焚轮虹霓寝其祅,頽云商羊戢其翼。”
《漢語大詞典》:颓云(頽雲,穨雲)
下坠的云。 晋
傅玄 :“修袖连娟,长裙繽纷,起若翔龙,降若頽云。”一本作“ 穨云 ”。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焚轮虹霓寝其祅,頽云商羊戢其翼。”
穨雲:1.柔软的云。亦以喻指女子松柔的发髻。 唐
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玄女以明月为珠,素女以穨云作髻。”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抛却鸳衾兜凤舄,髻子穨云乍綰。”
(2).坠落的云。参见“ 穨云駃雨 ”。
《国语辞典》:伴唱 拼音:bàn chàng
1.在一旁歌唱,配合表演。如:「等一下我表演时,麻烦你们两人伴唱,好吗?」
2.专作合音用的。如:「伴唱带」、「伴唱机」。
《漢語大詞典》:置之不论(置之不論)
搁在一旁,不予理论。 鲁迅 《而已集·文艺和革命》:“这之前,有时恐怕也有青年潜入宣传,工人起来暗助,但这些人们大抵已经死掉,或则无从查考了,置之不论。”亦作“ 置之弗论 ”。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國語辭典》:置之不理 拼音:zhì zhī bù lǐ
不闻不问,不加理会。清。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人主之于民,赋敛之而已尔,役使之而已尔,凡所以为厚生正德之事,一切置之不理,而听民之所自为。」
《國語辭典》:置之不顾(置之不顧) 拼音:zhì zhī bù gù
放著不管,不闻不问。《文明小史》第四四回:「如果听其自然,置之不顾,各家只好把学生领回。」
《國語辭典》:置之高阁(置之高閣) 拼音:zhì zhī gāo gé
把东西放置于高楼上。比喻弃置不用。《西游补》第一五回:「行者在山凹里见师父果然做了将军,取经一事,置之高阁,心中大乱,无可奈何。」也作「束之高阁」。
《漢語大詞典》:支着儿(支着兒)
(1).谓下棋、打牌时在一旁帮助出主意。亦指帮助出主意的人。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有这么一个人,下得一盘稀臭的臭象棋,见棋就下,每下必输。没奈何,请了一位下高棋的跟着他在旁边支着儿。”
《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他看了看,‘士’是支不起来,‘老将儿’是躲不出去,一时没了主意,只望着那支着儿的。但听那支着儿説:‘一桿长枪。’一连説了几遍,他没懂,又输了。”
(2).泛指给人出主意。如:办这事时他要我给他支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