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5,分2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典故
王仲宣诵碑
周诵
词典
弦诵
诵诗
传诵
诵经
口诵
成诵
诵书
诵说
日诵
诵读
讽诵
诵习
记诵
典故
王仲宣诵碑

相关人物
王粲(字仲宣)


《三国志》卷二十一《魏书·王粲传》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闇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

例句

我非王仲宣,去矣徒发蒙。 高适 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

典故
周诵

相关人物
周武王


《史记》卷四〈周本纪〉~3~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

例句

逖矣凌周诵,遥哉掩汉庄。 李元嘉 奉和同太子监守违恋

《國語辭典》:弦诵(弦誦)  拼音:xián sòng
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指乐歌声与读书声,泛指学校的教学活动。《晋书。卷九一。儒林传。序》:「虽尊儒劝学亟降于纶言,东序西胶未闻于弦诵。」宋。苏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陶家客,弦诵尝叨孟母邻。」
《漢語大詞典》:诵诗
诵读《诗经
分類:诵诗诵读
《國語辭典》:传诵(傳誦)  拼音:chuán sòng
辗转传布、诵读或称道。汉。王充《论衡。正说》:「宣帝下太常博士,时尚称书难晓,名之曰传,后更隶写以传诵。」《红楼梦》第六四回:「我岂不知闺阁中诗词字迹是轻易往外传诵不得的。自从你说了,我总没拿出园子去。」
《国语辞典》:诵经(诵经)  拼音:sòng jīng
1.佛教徒或僧尼念佛经。《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看守著洞中,自早夜焚香诵经,我到人间走一遭去也。」
2.戏称人嘴里唠叨不停。如:「你一天到晚就像诵经一样,烦不烦人?」
《漢語大詞典》:口诵
读出声音来;朗读。例如:口诵心惟(一面读着,一面想它的意义和道理)
《國語辭典》:成诵(成誦)  拼音:chéng sòng
熟读能诵。《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
分類:读书背诵
《漢語大詞典》:诵书(誦書)
读书或背书。列子·仲尼:“ 颜回 重往喻之,乃反 丘 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輟。”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刘向 於 成帝 之末,校书 天禄阁 ,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登阁而进,见 向 暗中独坐诵书。” 元 王逢 《怀哲操》:“朝堂兮诵书,思君陈兮履絇。”
《國語辭典》:诵说(誦說)  拼音:sòng shuō
诵经并加以解说。《荀子。致仕》:「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
《骈字类编》:日诵(日诵)
南史范云传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日诵九纸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曰公辅才也
《國語辭典》:诵读(誦讀)  拼音:sòng dú
朗读。《三国志。卷五三。吴书。阚泽传》:「所写既毕,诵读亦遍。」
《國語辭典》:讽诵(諷誦)  拼音:fèng sòng
背诵而熟记之。《晋书。卷四九。阮籍传》:「讽诵遗言,不若亲承音旨。」《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明宗深有味乎其言,令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
《國語辭典》:诵习(誦習)  拼音:sòng xí
诵读学习。《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國語辭典》:记诵(記誦)  拼音:jì sòng
默记所读的书而背诵之。《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故贱其科,而不通者其罚特重。」《三国演义》第四○回:「粲博闻强记,人皆不及:尝观道旁碑文一过,便能记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