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南越书生
 
吊终军
 
问长缨
 
持长缨
 
挥长缨
 
系南越
  
终童志
 
终军愤
 
终军请缨
  
请缨北阙
 
请缨手
 
请缨日
 
请缨系粤
 
请长缨
 
长绳缚
  
长缨缚
 
长缨缚戎主
 
长缨系

相关人物
终军


《汉书》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列传下·王褒〉~282~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壹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语在南越传。军死时年二十馀,故世谓之「终童」。唐·颜师古注:「言如马羁也。」

简释

请长缨:指立志报国,降服强敌。唐白居易《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例句

请缨期系虏,枕草誓捐躯。 元稹 哭吕衡州六首之三

何劳短兵接,自有长缨缚。 刘长卿 奉和李大夫同吕评事太行苦热行兼寄院中诸公仍呈王员外

遂令辞短褐,仍欲请长缨。 刘长卿 至德三年春正月时谬蒙差摄海盐令闻王师收二京因书事寄上浙西节度李侍郎中丞行营五十韵

见说圣君能仄席,不知谁是请长缨。 崔涂 己亥岁感事

寄谢山东妙,长缨徒自欺。 李峤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

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李白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雄如马武皆弹剑,少似终军亦请缨。 杜牧 东兵长句十韵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杜甫 岁暮

系越有长缨,封关祗一丸。 独孤及 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

岛夷今可料,系颈有长缨。 独孤及 送长孙将军拜歙州之任

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白居易 元和十三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祖咏 望蓟门

惆怅萧关道,终军愿请缨。 耿湋 旅次汉故畴

愿骑单马仗天威,挼取长绳缚虏归。 万齐融 仗剑行

吾君贤相事南征,独宿军厨负请缨。 薛能 相国陇西公南征能以留务独宿府城作

始见儒者雄,长缨系馀孽。 钱起 送薛判官赴蜀

决胜无遗策,辞天便起缨。 钱起 送郑书记

为儒多不达,见学请长缨。 马戴 送武陵王将军

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藩。 魏徵 叙怀

典故
赋幽愤

相关人物
嵇康


《晋书》卷四十九〈嵇康列传〉~372~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證引,遂复收康。康性慎言行,一旦缧绁,乃作〈幽愤诗〉。
典故
韩非孤愤

相关人物
韩非


《史记》卷六十三《韩非列传》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冑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孤愤,愤孤直不容于时也。」

例句

长缨惭贾谊,孤愤忆韩非。 罗隐 秋日怀贾随进士

典故
九歌忠愤


《楚辞补注》卷二〈九歌〉~55~
东汉·王逸序:「《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异义焉。」
《國語辭典》:发愤(發憤)  拼音:fā fèn
自觉不满足,而奋力为之。《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也作「发忿」。
《國語辭典》:发愤忘食(發憤忘食)  拼音:fā fèn wàng shí
专心学习或工作以致忘记吃饭。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形容十分勤奋。《晋书。卷五六。孙楚传》:「今发愤忘食,忠慨亮到。」明。无名氏《孟母三移。楔子》:「你如今发愤忘食记在兹,精进功勤皆在尔。」
分類:勤奋
《國語辭典》:孤愤(孤憤)  拼音:gū fèn
1.愤世嫉俗。《文选。陆机。辩亡论上》:「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
2.韩非子篇名。
分類:韩非
《漢語大詞典》:忠愤(忠憤)
忠义愤激。魏书·刁冲传:“ 冲 乃抗表极言其事。辞旨恳直,文义忠愤。”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书说:“ 唐 杜工部 更 天寳 之乱,作诗独出忠愤,措意甚深,而用事不苟。” 明 杨慎 《岁享旌忠庙碑记》:“以身殉城,以死勤事,忠愤之气,凛然千载。” 章炳麟 《杂感》诗之一:“羣公辛苦怀忠愤,尚忆‘ 扬州 十日’不?”
《國語辭典》:愤激(憤激)  拼音:fèn jī
愤怒激动。晋。张华〈壮士篇〉:「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南史。卷一。宋本纪。武帝》:「丹诚未宣,感慨愤激。」
《國語辭典》:愤懑(憤懣)  拼音:fèn mèn
忿恨不平。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恐卒然不可讳,是以仆终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杨秉耿介于灾异,陈蕃愤懑于尺一,骨鲠得焉。」也作「忿懑」。
《國語辭典》:悲愤(悲憤)  拼音:bēi fèn
悲伤愤怒。《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董祀妻》:「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三国演义》第二一回:「于是董承取衣带诏令观之,玄德不胜悲愤。」
《國語辭典》:幽愤(幽憤)  拼音:yōu fèn
抑郁不满之情。《晋书。卷六二。刘琨传》:「琨诗托意非常,摅畅幽愤。」
分類:郁结怨愤
《國語辭典》:忧愤(憂憤)  拼音:yōu fèn
心中愁闷不平。《后汉书。卷六七。何颙传》:「会爽薨,颙以它事为卓所系,忧愤而卒。」《三国演义》第六六回:「荀攸知之,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
《國語辭典》:感愤(感憤)  拼音:gǎn fèn
内心有所感触而愤慨。《三国演义》第六九回:「二人感愤流泪,怨气冲天,誓杀国贼。」
分類:愤慨
《國語辭典》:愤悱(憤悱)  拼音:fèn fěi
郁闷无法舒展。唐。白居易 与元九书:「既愤悱之气思有所泄,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宋。刘挚 乞重修太学条制疏:「昔之设学校,教养之法,师生问对,愤悱开发,相与曲折反复,谆谆善诱。」
《國語辭典》:愤世(憤世)  拼音:fèn shì
愤恨世事的不平。如:「世风日下,竟有愤世分子专做些危害社会安宁的事,令人忧心。」
《漢語大詞典》:系虏(係虜)
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繫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一本作“ 係虏 ”。晋书·江统传:“老幼繫虏,丁壮降散。”宋书·索虏传论:“强者为转尸,弱者为繫虏。”
(1).掳获;俘获。韩非子·奸劫弑臣:“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死亡係虏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三国志·魏志·陶谦传“ 太祖 以粮少引军还”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韦昭 《吴书》:“然兵连众结,锋鏑布野,恐一朝解散,夕见係虏,是以阻兵屯据,欲止而不敢散也。”新唐书·萧铣传赞:“若 铣 力困计殫,以好言自释於下,係虏在廷,抗辞不屈,伪辩易穷,卒以殊死, 高祖 圣矣哉!”
(2).指俘获的人。 唐 刘禹锡 《贺赦表》:“柔远以仁,则还其係虏;赏近以礼,则泽及后昆。”
(3).拘囚,囚系。 晋 陆机 《辨亡论下》:“拔 吕蒙 於戎行,识 潘濬 於係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呜呼! 思文皇后 之死在行在, 烈皇后 之死在宫中, 永明皇后 之死在係虏。虽先后不同,其成仁取义则一也。”
《國語辭典》:请缨(請纓)  拼音:qǐng yīng
汉武帝时,南越与汉和亲,武帝派终军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入朝归顺。终军自己请命,愿意接受此任务,必使南越王来朝。典出《汉书。卷六十四下。终军传》。后比喻自请从军。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宋。刘克庄 水调歌头。一卷阴符词:「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分類:请求
《國語辭典》:长缨(長纓)  拼音:cháng yīng
1.长带子。《文选。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二》:「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文选。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轻剑拂鞶厉,长缨丽且鲜。」
2.比喻达官贵人。《文选。江淹。杂体诗。陆平原》:「朱黻咸髦士,长缨皆俊人。」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