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剪袖恩
 
子瑕心
 
子瑕矫后驾
 
弥子分桃
 
断袖分桃
 
残桃爱
 
践董超瑕


《汉书》卷九十三〈佞幸列传·董贤〉~3733~
董贤字圣卿,云阳人也。父恭,为御史,任贤为太子舍人。哀帝立,贤随太子官为郎。二岁馀,贤传漏在殿下,为人美丽自喜,哀帝望见,说其仪貌,识而问之,曰:「是舍人董贤邪?」因引上与语,拜为黄门郎,繇是始幸。问及其父为云中侯,即日徵为霸陵令,迁光禄大夫。贤宠爱日甚,为驸马都尉侍中,出则参乘,入御左右,旬月间赏赐累钜万,贵震朝廷。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其恩爱至此。
《史记》卷六十三〈韩非列传·说难〉~254~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典故
芥子纳三千
  
须弥入芥子
 

《维摩诘所说经》卷中〈不思议品〉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
典故
五更联句失弥明
 
失弥明
 
弥明
 
弥明论文
 
弥明鼎
 
清吟联石鼎
 
石鼎句
 
石鼎联句
 
石鼎联弥明
 
石鼎联成
 
联鼎


《全唐文》卷五百五十六〈韩愈十·石鼎联句诗序〉~5630~2~
元和七年十二月四日,衡山道士轩辕弥明自衡下来,旧与刘师服进士衡湘中相识,将过太白,知师服在京,夜抵其居宿。有校书郎侯喜,新有能诗声,夜与刘说诗。弥明在其侧,貌极丑,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喉中又作楚语,喜视之若无人。弥明忽轩衣张眉,指炉中石鼎,谓喜曰:「子云能诗,能与我赋此乎?」刘往见衡湘间人说云年九十余矣,解捕逐鬼物,拘囚蛟螭虎豹。不知其实能否也。见其老,颇貌敬之,不知其有文也。闻此说大喜,即援笔题其首两句,次传于喜。喜踊跃,即缀其下云云。道士哑然笑曰:「子诗如是而已乎!」即袖手竦肩,倚北墙坐,谓刘曰:「吾不解世俗书,子为我书。」因高吟曰:「龙头缩菌蠢,豕腹涨彭亨。」初不似经意,诗旨有似讥喜。二子相顾惭骇,欲以多穷之,即又为而传之喜,喜思益苦,务欲压道土,每营度欲出口吻,声鸣益悲,操笔欲书,将下复止,竟亦不能奇也。毕,即传道士,道土高踞大唱曰:「刘把笔,吾诗云云。」其不用意而功益奇,不可附说,语皆侵刘侯。喜益忌之。刘与侯皆已赋十馀韵,弥明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夜尽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续,因起谢曰:「尊师非世人也,某伏矣,愿为弟子,不敢更论诗。」道士奋曰:「不然。章不可以不成也。」又谓刘曰:「把笔来,吾与汝就之。」即又唱出四十字,为八句。书讫,使读。读毕,谓二子曰:「章不已就乎?」二子齐应曰:「就矣。」道士曰:「此皆不足与语,此宁为文耶!吾就子所能而作耳,非吾之所学于师而能者也。吾所能者,子皆不足以闻也,独文乎哉!吾语亦不当闻也,吾闭口矣。」二子大惧,皆起,立床下,拜曰:「不敢他有问也,愿闻一言而已。先生称『吾不解人间书』,敢问解何书?请闻此而已。」道士寂然若无闻也,累问不应。二子不自得,即退就座。道士倚墙睡,鼻息如雷鸣。二子怛然失色,不敢喘。斯须,曙鼓动冬冬,二子亦困,遂坐睡。及觉,日已上,惊顾觅道士,不见。即问童奴,奴曰:「天且明,道士起出门,若将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门觅,无有也。」二子惊惋自责,若有失者。闲遂诣余言,馀不能识其何道士也。尝闻有隐君子弥明,岂其人耶?韩愈序。
典故

《周易注疏》卷七〈系辞上〉~47~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唐·孔颖达疏:「弥,谓弥缝补合。纶,谓经纶牵引。」
典故
弥天对
 
弥天秀
 
片言酬凿齿

相关人物
释道安


《高僧传》卷五〈晋释道安传〉
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闻安高名。早已致书通好曰:「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自顷道业之隆,咸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应降,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此方诸僧咸有思慕,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文多不悉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鉴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

例句

释子弥天秀,将军武库才。 孟浩然 与张折冲游耆阇寺

愿开初地因,永奉弥天对。 高适 同马太守听九思法师讲金刚经

片言酬凿齿,半偈伏姚秦。 齐己 寄岘山愿公三首

典故
万斛舟

相关人物
张弥


《晋书》卷一百六〈石季龙载记上〉~2764~
咸康二年,使牙门将张弥徙洛阳钟虡、九龙、翁仲、铜驼、飞廉于邺。钟一没于河,募浮没三百人入河,系以竹?,牛百头,鹿栌引之乃出。造万斛舟以渡之,以四轮缠辋车,辙广四尺,深二尺,运至邺。季龙大悦,赦二岁刑,赉百官谷帛,百姓爵一级。
《颜氏家训集解》卷五〈归心〉~349~
凡人之信,唯耳与目;耳目之外,咸致疑焉。儒家说天,自有数义:或浑或盖,乍宣乍安。斗极所周,管维所属,若所亲见,不容不同;若所测量,宁足依据?何故信凡人之臆说,迷大圣之妙旨,而欲必无恒沙世界、微尘数也?而邹衍亦有九州之谈。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鱼;汉武不信弦胶,魏文不信火布;胡人见锦,不信有虫食树吐丝所成;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不信有二万斛船:皆实验也。

例句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 杜甫 夔州歌十绝句 其七

典故
相关人物
侏儒
 
弥子瑕
 
卫灵公


《韩非子》卷九《内储说上》
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壅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例句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柳宗元 夏日苦热登西楼

《漢語大詞典》:须弥(須彌)
(1).见“ 须弥山 ”。
(2).信佛者泛指山。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俯观大道,仅如枣叶;下望须弥,裁同芥子。”
《國語辭典》:须弥山(須彌山)  拼音:xū mí shān
山名。须弥,胡语音译,意译妙高。古印度宇宙观中,此山位居世界中央。山由东面白银,北面黄金,南面吠琉璃,西面颇胝迦四宝构成。山高八万四千由旬,山顶为帝释天居所。周围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铁围山所围绕的咸海,咸海之外为四大部洲,是佛教绘画中常见的题材。也译作「修迷楼」、「须弥楼」、「苏迷卢」。
《漢語大詞典》:弥天(瀰天)
满天。 郭沫若 《水平线下·后悔》:“弥天的黑云屯成潮阵,连连地在屋顶上奔流。”亦形容极大。 茅盾 《虹》四:“犯下弥天大罪,也还许他悔悟,偏是我连悔悟都不许么?”
分類:满天极大
《國語辭典》:弥天(彌天)  拼音:mí tiān
瀰漫整个天空。《聊斋志异。卷一○。席方平》:「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弥天之孽?」
《國語辭典》:弥勒(彌勒)  拼音:mí lè
佛教菩萨的名称之一。为梵文Maitreya的音译。根据佛经的说法,他将继释迦牟尼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成佛度众生。并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开创者。关于他的塑像,在汉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状,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为传说契此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萨不同。也译作「慈氏」。
《國語辭典》:弥缝(彌縫)  拼音:mí féng
1.补合。《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
2.设法遮掩缺失以免被人发觉。如:「他将那件事弥缝得很好,别人都没发现。」
《國語辭典》:弥纶(彌綸)  拼音:mí lún
周遍包罗。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论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
《漢語大詞典》:弥陀(彌陀)
亦作“ 弥陁 ”。 阿弥陀佛 的省称。意译为无量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化之主。与 释迦 、 药师 并称三尊。 北齐 卢思道 《辽阳山寺愿文》:“愿西遇 弥陀 ,上征 兜率 。” 宋 苏轼 《绝句》之一:“市区收罢豚鱼税,来与 弥陀 共一龕。” 明 屠隆 《昙花记·法眷聚会》:“断迷习,消尘障, 弥陁 本性原无恙。”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论“文人相轻”--二卖》:“其实呢,罪过并不在‘老’,而在于‘卖’的,假使他在叉麻酱,念 弥陀 ,一字不写,就决不会惹青年作家的口诛笔伐。”
《國語辭典》:弥望(彌望)  拼音:mí wàng
一望无际。晋。潘岳〈西征赋〉:「黄壤千里,沃野弥望。」
《漢語大詞典》:芥子须弥(芥子須彌)
《维摩经·不可思议品》:“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 须弥 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 须弥山 王本相如故。”后因以“芥子须弥”喻诸相皆非真,巨细可以相容。 宋 刘过 《投诚斋》诗之六:“达人胸次原无翳,芥子 须弥 我独知。”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末七字余极喜之,其妙处难以言説,但觉芥子 须弥 ,犹涉执象。”
分類:巨细相容
《漢語大詞典》:须弥芥子(須彌芥子)
(1).佛教语。谓广狭、大小等相容自在,融通无碍。语本《维摩诘经·不思议品》:“以 须弥 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休説须弥芥子,看取鵾鹏斥鷃,小大若为同?” 清 钱谦益 《〈华严忏法〉序》:“《华严》之义,帝网重重, 须弥 芥子,互相容纳。”
(2).指总体中的极小部分。 清 涵秋 《穷丐》上:“ 阿奇 明知积有十圆,不过股分中一须弥芥子。”
《國語辭典》:炀灶(煬灶)  拼音:yàng zào
在灶前烤火,遮蔽灶的火光,后面的人无从见之。语本《战国策。赵策三》:「日并烛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比喻佞幸专政,蒙蔽国君的贤明。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一七出:「凄凉更有断肠诗,怕依丛炀灶指日间难免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