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不喜儒
 
儒坑
    
爇文
    
秦焚
 
秦燔
 
诗书焚爇

相关人物
李斯
 
秦始皇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254~
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侯生卢生相与谋曰:……。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例句

秦火不爇舌,秦火空爇文。 孟郊 秋怀

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李显 幸秦始皇陵

野桥疑望日,山火类焚书。 沈佺期 咸阳览古

诗书焚爇散学士,高阁奢逾娇美人。 苏颋 奉和圣制春台望应制

典故
五鹿角折
 
岳鹿折来
 
折五鹿
 
折五鹿角
 
折群儒角
  

《汉书》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列传·朱云〉~293~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𡵙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左右。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繇是为博士。
《西京杂记》卷二~077~
长安有儒生曰惠庄、闻朱云折五鹿充宗之角。乃叹息曰栗犊反能尔邪。吾终耻溺死沟中。遂裹粮从云。云与言。庄不能对。逡巡而去。拊心谓人曰吾口不能剧谈。此中多有。
典故
下笔如神
 
儒冠误身
 
星星种种坐儒冠
 
杜甫骑驴

相关人物
杜甫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六〈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甫昔妙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王翰愿为邻】。自谓颇挺出【自谓颇挺生】【自谓颇挺特】,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旅客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徵,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案:天宝中。诏徵天下士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师就选。李林甫抑之。奏令考试。遂无一人得第者。】。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祗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白鸥波浩荡】,万里谁能驯。
典故
寒儒夸秘室


《后山谈丛》卷一
秦少游友李廷圭墨半锭,不为文理,质如金石,潘谷见之而拜曰:「真李氏故物也,我生再见矣。王四学士有之,与此为二也。」墨乃平甫所宝,谷所见者,其子游以遗少游。
《春渚纪闻》卷八〈杂书琴事·墨说〉
一日谒章季子于富春之法门寺,出廷圭墨半笏为示,初不见胶彩,云是其大父申公所藏者。其墨匣亦作半笏样,规制古朴,是百馀年物。
典故
何武劾腐儒

相关人物
何武
 
戴圣


《汉书》卷八十六《何武传》
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

例句

何武劾腐儒,陈蕃礼高士。 刘禹锡 送湘阳熊判官登府罢归钟陵因寄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

典故
贺循儒宗

相关人物
贺循


《晋书》卷六十八〈贺循列传〉~824~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其先庆普,汉世传礼,世所谓庆氏学。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及悯帝即位,徵为宗正。元帝在镇,又表为侍中,道险不行。以讨华轶功,将封乡侯,循自以卧疾私门,固让不受。建武初,为中书令,加散骑常侍,又以老疾固辞。帝下令曰:「孤以寡德,忝当大位,若涉巨川,罔知所凭。循言行以礼,乃时之望,俗之表也。实赖其谋猷,以康万机。疾患有素,犹望卧相规辅,而固守撝谦,自陈恳至,此贤履信思顺,苟以让为高者也。今从其所执。」于是改拜太常,常侍如故。循以九卿旧不加官,今又疾患,不宜兼处此职,惟拜太常而已。……朝廷疑滞皆咨之于循,循辄依经礼而对,为当世儒宗。

例句

贺循儒宗,孙绰才冠。 李瀚 蒙求

典故
健儿胜腐儒
 
随何

相关人物
刘邦(汉高祖)
 
随何


《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2603~
项籍死,天下定,上置酒。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布遂剖符为淮南王,都六,九江、庐江、衡山、豫章郡皆属布。

例句

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 杜甫 草堂

典故
仙儒
  
列仙臞相
 
山泽儒仙
 
相如是臞仙
 
相关人物
司马相如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3056~
相如拜为孝文园令。天子既美子虚之事,相如见上好仙道,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閒,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注引徐广曰:「臞,瘦也。」
《汉书》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列传下〉~2592~
相如拜为孝文园令。上既美子虚之事,相如见上好仙,因曰:「上林之事未足美也,尚有靡者。臣尝为大人赋,未就,请具而奏之。」相如以为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奏〈大人赋〉。唐·颜师古注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也,凡有道术皆为儒。今流俗书本作传字,非也,后人所改耳。」
典故
刘歆师儒

相关人物
刘歆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附《刘向传》
「歆字子骏,少以通诗书能属文召见成帝,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哀帝初即位,大司马王莽举歆宗室有材行,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及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歆大好之。」

例句

石建每闻宗谨孝,刘歆不敢衒师儒。 卢纶 送崔邠拾遗

典故
相关人物
公孙弘
 
董仲舒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列传〉~3623~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彫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儿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仲舒数谢病去,弘、宽至三公。
《小学绀珠》卷六〈名臣类〉
三儒:董仲舒、公孙弘、儿宽。
典故
相关人物
牛僧儒


《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二〈牛僧孺列传〉~447~
僧孺素与德裕仇怨,虽议边公体,而怙德裕者以僧孺害其功,谤论沸然,帝亦以为不直。其年十二月,检校左仆射、兼平章事、扬州大都督府。时中尉王守澄用事,多纳纤人,窃议时政,禁中书密,莫知其说。一日,延英对宰相,文宗曰:「天下何由太平,卿等有意于此乎?」僧孺奏曰:「臣等待罪辅弼,无能康济,然臣思太平亦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上无淫虐,下无怨讟;私室无强家,公议无壅滞。虽未及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既退至中书,谓同列曰:「吾辈为宰相,天子责成如是,安可久处兹地耶?」旬日间,三上章请退,不许。会德裕党盛,垂将入朝,僧孺故得请。上既受左右邪说,急于太平,奸人伺其锐意,故训、注见用。数年之间,几危宗社,而僧孺进退以道,议者称之。
典故
文翁儒化
 
文翁分符
 
文翁化俗
 
文翁教授

相关人物
文翁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列传·文翁〉~3625~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馀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繇,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常选学官僮子,使在便坐受事。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出入闺閤。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繇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

简释

文翁儒化:指官吏教化百姓,改易民风。唐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

典故
席上儒
  
席诊

相关人物
孔子


《礼记·儒行》
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例句

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李世民 赋得樱桃

我有握中璧,双飞席上珍。 李隆基 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乾耀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

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 李隆基 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

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 杜甫 上韦左相二十韵

流转依边徼,逢迎念席珍。 杜甫 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

闻子心甚壮,所遇信席珍。 杜甫 寄薛三郎中

出入并鞍马,光辉参席珍。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理析寰中妙,儒为席上珍。 权德舆 哭刘四尚书

自得环中辨,偏推席上儒。 权德舆 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

裴子尘表物,薛侯席上珍。 独孤及 三月三日自京到华阴于水亭独酌寄裴六薛八

典故
相关人物
卜商(子夏)
 
孔子


《论语·雍也》
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例句

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 孟郊 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典故
相关人物
侏儒
 
弥子瑕
 
卫灵公


《韩非子》卷九《内储说上》
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壅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例句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柳宗元 夏日苦热登西楼

《漢語大詞典》:焚坑
见“ 焚书坑儒 ”。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國語辭典》:焚书(焚書)  拼音:fén shū
烧燬书籍。《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伏生传》:「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漢語大詞典》:秦余(秦餘)
指 秦 代的遗迹。文选·张衡〈西京赋〉:“视往昔之遗馆,获 林光 於 秦 餘。” 李善 注:“《汉书音义》 瓚 曰: 林光 , 秦 离宫名也。” 吕良 注:“ 秦始皇 作,故言 秦 餘。” 南朝 齐 陆厥 《中山王孺子妾歌》之二:“洪波陪帐饮, 林光 宴 秦 餘。”
分類:遗迹
《漢語大詞典》:秦坑
指 秦始皇 坑儒事。 唐 张说 《奉晚宴两相及礼官丽正学士序》:“乃命学者缮落简,缉遗编,纂 鲁 壁之文章,缀 秦 坑之煨烬。” 前蜀 杜光庭 《蜀王仙都醮山词》:“凤札龙书,靡存于 鲁 壁;虎符龟籙,难访于 秦 坑。”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相与提携,莫蹈 秦 坑之祸。”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督抚·海忠介抚江南:“然此后青衿日恣,动以 秦 坑胁上官,至乡绅则畏之为倀子。”
《國語辭典》:秦灰  拼音:qín huī
1.秦朝阿房宫被项羽焚烧成灰。唐。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诗:「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2.秦始皇焚书成灰。元。郝经 秋兴诗:「六经依旧垂天地,千载秦灰散劫空。」
《漢語大詞典》:折角
(1). 汉元帝 时,少府 五鹿充宗 治 梁丘 ,以贵幸善辩,诸儒莫敢与抗论。人有荐 朱云 者, 云 入,昂首论难,驳得 充宗 无言以对。诸儒为之语曰:“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事见汉书·朱云传。后以“折角”喻指雄辩。 宋 周邦彦 《汴都赋》:“虽有注河之辩,折角之口,终日危坐,抵掌而谭,犹不能既其万一。” 清 黄景仁 《送容甫归里》诗:“此日众中推折角,他年殿上待重茵。”
(2).指在争论中被人驳倒。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復有 梁 朝宰臣 李琪 ,每以文章自擅,曾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云:‘復 真定 之逆城。’ 道 让 琪 曰:‘昨来收復 定州 ,非 真定 也。’ 琪 昧於地理,顿至折角。”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外交》:“看诸卿闻命即行,絶无繫恋,似此皇华之选,必无折角之虞。”
(3).谓折迭其边角。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升庵集》:“余尝爱 赵子昂 《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善观书者……勿捲脑,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特指折迭头巾之角。 清 沈育 《郭有道墓》诗:“士林争折角,仙侣羡同舟。”参见“ 折角巾 ”。
《漢語大詞典》:折角巾
即林宗巾。 东汉 郭太 ,字 林宗 。名重一时。一日道遇雨,头巾沾湿,一角折迭。时人效之,故意折巾一角,称“林宗巾”。见《后汉书·郭太传》。 宋 张耒 《赠赵景平》诗之一:“定知 鲁国 衣冠异,尽戴 林宗 折角巾。”后用以泛指文士之冠。周书·武帝纪下:“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其制若今之折角巾也。”《水浒传》第九八回:“忽见一秀士,头戴折角巾,引一个緑袍少年将军来,教 琼英 飞石子打击。”亦省作“ 折巾 ”。 清 侯方域 《九日登高》诗:“荒径遥开丛菊泪,折巾欹落短毛霜。”
分類:名重一时
《漢語大詞典》:犊角茧(犢角繭)
喻指年轻人。语本后汉书·赵憙传“茧栗犊,岂能负重致远乎” 唐 李贤 注:“犊角如茧栗,言小也。” 宋 苏轼 《再用数珠韵赠湜长老》:“耆年日彫丧,但有犊角茧,时来窥方丈,共笑虎毛浅。”
分類:年轻人
《漢語大詞典》:儒仙
对容貌慈祥的长寿老人的尊称。 宋 张孝祥 《画堂春·上老母寿》词:“方瞳緑髮对儒仙,岁岁尊前。”
《漢語大詞典》:臞仙
旧时借称身体清瘦而精神矍铄的老人。文人学者亦往往以此自称。 宋 刘克庄 《最高楼》词:“这先生,非散圣,即臞仙。” 金 刘长言 《通叔以诗送古镜为长言生日之寿次韵谢之》:“綵衣禄隐非臞仙,犹有向来文字缘。” 清 赵翼 《寒夜澄怀园步月》诗:“惜无人送半臂来,不觉臞仙两肩耸。” 高燮 《题蔡哲夫所绘沈孝则冰雪庐图即步哲夫韵》:“洁清不数臞仙臞,谁知闻声有彼姝。”
《漢語大詞典》:三儒
指 汉 代的 董仲舒 、 公孙弘 、 儿宽 。汉书·循吏传序:“唯 江都 相 董仲舒 、内史 公孙弘 、 儿宽 ,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一说,指 汉 代的 董仲舒 、 刘向 、 扬雄 。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名臣下·三名儒
《漢語大詞典》:太平无象(太平無象)
谓太平盛世并无一定标志。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六年:“会上御 延英 ,谓宰相曰:‘天下何时当太平,卿等亦有意於此乎?’ 僧孺 对曰:‘太平无象。今四夷不至交侵,百姓不至流散,虽非至理,亦谓小康。陛下若别求太平,非臣等所及。’”后以“太平无象”讽刺反动统治者粉饰升平。
《漢語大詞典》:席上珍
(1).见“ 席珍 ”。
(2).可供席上珍玩的物品。 费砚 《抚印宗派绝句》:“百炼老铁圆且润,治印能为席上珍。”
分類:物品
《國語辭典》:席珍  拼音:xí zhēn
比喻美善的德性或人才。参见「席上之珍」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出入并鞍马,光辉参席珍。」
《漢語大詞典》:小人儒
指追求名望的儒者。一说指无远大见识,只追求眼前小功利的儒者。《论语·雍也》:“子谓 子夏 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 邢昺 疏:“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则将以明道,小人则矜其才名。” 刘宝楠 正义:“君子儒能识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则但务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广狭异,不以邪正分。小人儒不必是矜名,注説误也。” 宋 王迈 《简同年刁时中俊卿诗》:“间有小人儒,旁献生财策。”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衰哉堪恨您小人儒,呜呼不识俺男儿汉。” 明 朱权 《荆钗记·觅真》:“弃旧怜新小人儒,亏心折尽平生福。”
《國語辭典》:炀灶(煬灶)  拼音:yàng zào
在灶前烤火,遮蔽灶的火光,后面的人无从见之。语本《战国策。赵策三》:「日并烛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之人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比喻佞幸专政,蒙蔽国君的贤明。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一七出:「凄凉更有断肠诗,怕依丛炀灶指日间难免诛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