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千里骊歌
 
唱骊歌
  
王式悔轻来
 
王式本不来
 
门外骊歌
   
骊歌促别
 
骊歌送行
  
骊驹催
 
骊驹催客
 
骊驹在门
 
骊驹曲

相关人物
王式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列传·王式〉~360~
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也。事免中徐公及许生。式为昌邑王师。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乱废,昌邑群臣皆下狱诛,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龚遂以数谏减死论。式系狱当死,治事使者责问曰:「师何以亡谏书?」式对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谏,是以亡谏书。」使者以闻,亦得减死论,归家不教授。山阳张长安幼君先事式,后东平唐长宾、沛褚少孙亦来事式,问经数篇,式谢曰:「闻之于师俱是矣,自润色之。」不肯复授。唐生、褚生应博士弟子选,诣博士,抠衣登堂,颂礼甚严,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诸博士惊问何师,对曰事式。皆素闻其贤,共荐式。诏除下为博士。式徵来,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馀之人,何宜复充礼官?」既至,止舍中,会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劳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为鲁诗宗,至江公著孝经说,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今日诸君为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江翁曰:「经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礼。」江翁曰:「何狗曲也!」式耻之,阳醉逿地。式客罢,让诸生曰:「我本不欲来,诸生彊劝我,竟为竖子所辱!」遂谢病免归,终于家。唐·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文颍曰:「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也。」
《乐府诗集》卷二十八〈相和歌辞·相和曲下·陌上桑三解〉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二解东方千馀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馀。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例句

宾筵未半醉,骊歌不用催。 于态宁 冬日宴群公于宅各赋一字得杯

一曲骊歌两行泪,更知何处再逢君。 方干 衢州别李秀才

二十中郎未足希,骊驹先自有光辉。 李商隐 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李白 灞陵行送别

相逢只恨相知晚,一曲骊歌又几年。 李縠 浙东罢府西归酬别张广文皮先辈陆秀才

居人下珠泪,宾御促骊歌。 杨炯 送郑州周司空

雕尾扇张金缕高,碎铃素拂骊驹豪。 温庭筠 雉场歌

典故
贾生年
 
贾生脆促

相关人物
贾谊


《史记》卷八十四《贾生列传》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例句

回也实夭折,贾生亦脆促。 徐彦伯 题东山子李适碑阴二首

才高未及贾生年,何事孤魂逐逝川。 郑立之 哭林杰

典故 
铜丸促云谣

相关人物
刘奭(汉元帝)


《汉书》卷八十二《史丹传》
「建昭之间,元帝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后宫及左右习知音者莫能为,而定陶王亦能之,上数称其材。」唐·颜师古注:「擿,投也。」

例句

徒嗟日沈湎,丸鼓骛奇音。 柳宗元 感遇二首

《國語辭典》:局促  拼音:jú cù
1.器量狭小。《文选。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2.空间狭小。三国。魏。阮籍〈元父赋〉:「故其城郭,卑小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3.不安适的样子。《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那假公子在席上自觉局促,本是能饮的,只推量窄,夫人也不强他。」也作「局促」、「跼促」。
4.短促。《北史。卷四五。夏侯道迁传》:「人生局促,何殊朝露,坐上相看,先后间耳。」
《國語辭典》:局促(侷促)  拼音:jú cù
1.形容器量狭小。如:「你这样心胸局促的人,是无法成大器的。」也作「局促」、「跼促」。
2.形容空间狭小。如:「这房间太局促,能不能换一间大一点的?」也作「局促」、「跼促」。
3.形容不安适的样子。如:「他鲜少上台说话,难免感到局促。」也作「局促」、「跼促」。
《國語辭典》:跼促  拼音:jú cù
1.器量狭小。也作「局促」、「局促」。
2.空间狭小。也作「局促」、「局促」。
3.不安适的样子。也作「局促」、「局促」。
《國語辭典》:催促  拼音:cuī cù
催赶。《三国演义》第五三回:「玄德自云长来取长沙,与孔明随后催促人马接应。」《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次早天色未明,孙解官便起来催促骡夫,脚子搬运银鞘,打发房钱上路。」
《國語辭典》:促膝  拼音:cù xī
相近对坐。古者席地或据榻而坐,称为「促膝」。如:「促膝谈心」、「促膝长谈」。也作「接膝」。
《國語辭典》:促织(促織)  拼音:cù zhī
蟋蟀的别名。参见「蟋蟀」条。
分類:促织蟋蟀
《國語辭典》:促席  拼音:cù xí
坐席相靠近。晋。陶渊明〈停云〉诗:「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唐。韩愈 送浮屠令纵西游序:「乘閒致密,促席接膝,讥评文章,商较人士。」
分類:坐席靠近
《國語辭典》:刺促  拼音:cì cù
1.忙碌急促的样子。《晋书。卷五五。潘岳传》:「王济鞅,裴楷鞧,和峤刺促不得休。」也作「刺蹙」。
2.恐惧不安的样子。唐。权德舆〈数名〉诗:「九歌伤泽畔,怨思徒刺促。」
《國語辭典》:促坐  拼音:cù zuò
靠近而坐。《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晋。孙楚〈登楼赋〉:「百僚云集,促坐华台。」
分類:靠近
《國語辭典》:迫促  拼音:pò cù
1.短促。《楚辞。王逸。九思。悯上》:「年齿尽兮命迫促,魁垒挤摧兮常困辱。」《汉书。卷四七。文三王传。梁怀王刘揖传》:「冬月迫促,贪生畏死。」
2.催促。《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及宏下狱,种遂迫促杀之。」
《國語辭典》:促促  拼音:cù cù
1.短暂、匆促的样子。晋。陆机〈豫章行〉:「促促薄暮景,亹亹鲜克禁。」
2.忙碌困迫的样子。唐。李益 效古促促曲为河上思妇作诗:「促促何促促,黄河九回曲。嫁与棹船郎,空床将影宿。」宋。徐照促促词:「促促复促促,东家欢欲歌,西家悲欲哭。」
《國語辭典》:促迫  拼音:cù pò
催促逼迫。唐。杜甫〈戏题画山水图歌〉:「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也作「蹙迫」。
《國語辭典》:督促  拼音:dū cù
监督催促。《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坚传》:「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
分類:督促
《漢語大詞典》:督趣
亦作“ 督促 ”。 督责催促。汉书·成帝纪:“ 永始 三年,遣丞相长史、御史中丞持节督趣逐捕。” 颜师古 注:“趣,读曰促。”后汉书·魏霸传:“时盛冬地冻,中使督促,数罚县吏以厉 霸 。”新唐书·王晙传:“初, 刘幽 求放 封州 , 广州 都督 周利贞 欲必杀之,道出 晙 所, 晙 知其故,留不遣。 利贞 移书督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顾生:“言未已,有奔至者,督促速行。” 老舍 《四世同堂》二:“她的责骂,多数是她以为 李四爷 对朋友们还没有尽心尽力的帮忙,而这种责骂也便成为 李四爷 的见义勇为的一种督促。”
分類:督责催促
《漢語大詞典》:促驾(促駕)
催车速行。《孔子家语·颜回》:“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 颜回 。” 明 王世贞 《说部·短长上》:“ 信陵君 既促驾归 魏 , 魏王 与之相持而泣。”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我意为君开,促驾束严装。”
《漢語大詞典》:狗曲
(1).极端轻贱《曲礼》之语。汉书·儒林传·王式:“ 江翁 曰:‘经何以言之?’ 式 曰:‘在《曲礼》。’ 江翁 曰:‘何狗曲也!’” 颜师古 注:“意怒,故妄发言。言狗者,轻贱之甚也。” 清 黄遵宪 《杂感》诗:“狗曲出何经,驴券书博士。”
(2).指蔑视某种著作。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研究群理,昌言民族,仰屋梁而著书,鯫生狗曲,见而唾之。”
《漢語大詞典》:骊唱(驪唱)
指骊歌。 清 杜岕 《送张子良还燕》诗:“坐中驪唱《渭城》声,歌者齐眉髮初覆。” 清 赵翼 《将入都留别蓉龛诸人》诗:“连宵置酒烦驪唱,往日联裾似雁行。” 郁达夫 《梦醒枕上作翌日寄荃君》诗之一:“与君十载湖亭约,驪唱声中两度逢。”参见“ 驪歌 ”。
《國語辭典》:骊歌(驪歌)  拼音:lí gē
离别时所唱的歌。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骊歌一曲断人肠,坐客相看泪如雨。」
分類:告别
《國語辭典》:骊歌(驪歌)  拼音:lí gē
离别时所唱的歌。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三折:「骊歌一曲断人肠,坐客相看泪如雨。」
分類:告别
《國語辭典》:骊驹(驪駒)  拼音:lí jū
1.黑马。三国魏。应璩〈与满公琰书〉:「骊驹就驾,意不宣展。」《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2.逸诗篇名。系告别的歌词。《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王式》:「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
《國語辭典》:骊驹(驪駒)  拼音:lí jū
1.黑马。三国魏。应璩〈与满公琰书〉:「骊驹就驾,意不宣展。」《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古辞。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2.逸诗篇名。系告别的歌词。《汉书。卷八八。儒林传。王式》:「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
《漢語大詞典》:丸鼓
以铜丸击鼓。汉书·史丹传:“ 元帝 被疾,不亲政事,留好音乐。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后以“丸鼓”用作帝王耽好声色、荒于政事的典实。 唐 柳宗元 《感遇》诗之一:“徒嗟日沉湎,丸鼓騖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