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元静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南修造,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人。
为南岳下十五世,大随元静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僧某,曾以偈问元静,事见《嘉泰普灯录》卷一一《大随元静禅师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觉(一○八七~一一五○),号华严,俗姓杨,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早年慕韩愈,撰文排佛,后因病从弥勒慧目能禅师。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佐慧目居眉州中严寺。政和五年(一一一地对)剃度。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等。高宗绍兴二十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四、《新续高僧传》四集、《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50 【介绍】: 宋僧。嘉州人,俗姓杨氏,号痴庵。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出家参究华严宗旨,尽得其奥。后依圆悟于钟阜。世称“觉华严”。居眉州中岩寺,大弘清凉之教。尝修北宋僧史。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祖觉别号痴庵。嘉州杨氏子也。聪颖夙发独嗜佛乘。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后奉旨出住眉州之中岩。四方学者云委川骛而至。日于开堂弗倦诲示。汲引后学曲尽慈悲。清凉一宗至师可为鼎盛矣。而于拈椎之外。古今书史诸子典谟无不该研。一览成诵。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行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也。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乃著书排斥释氏。忽恶境现前。大怖悔过。出家依慧日能和尚。未几疽生膝上。五年医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夕遂感异梦。旦即舍杖趋履。仍前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遂悟华严宗旨。至是始登僧籍。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而词辩宏放众所钦服。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傥能问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遂依圆悟于钟阜。一日入室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觉罔对。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悟未许可。次日入室悟问。昨日公案作么生。觉拟对。悟喝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觉复留五年愈更迷闷。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圆悟曰。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悟大喜持示众曰。觉华严彻矣。自是诸方皆称曰觉华严云。上堂僧问。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未审。参见甚么人。觉曰。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僧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觉曰。血溅梵天。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觉曰。惊杀野狐狸。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觉曰。验得你骨出。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觉曰。直须识取把针人。莫道鸳鸯好毛羽。 系曰。觉华严既于讲席有声。南堂过而稍施提勉。便能罢讲南游。正所谓见鞭影而行者也。岂不骏哉。至为圆悟项门一锥。虽然魂飞要且命根未断。尚依识见。呈偈遭圆悟一喝。直得气索。五年而始大彻。噫古为人师者必俟学者寒灰焰发绝后复苏方肯点头。未尝轻许而贼夫人子。今人才见灵利后生。便使拈弄公案。作得一偈顿焉称赏。不亦彼此皆瞎也。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其谁乎善于讲者又当以觉公为良范。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
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乃著书排斥释氏,忽恶境现前,大怖悔过。
出家依慧日能。
未几,疽生膝上,五年医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夕感异梦,旦即舍杖趋履如故。
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
”遂悟《华严》宗旨,至是始登僧籍。
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
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而词辩宏肆,众所钦服。
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傥能问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
”觉欣然罢讲,南游禅社,遂依圆悟于钟阜。
一日入室,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
”觉罔对。
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
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
”悟未许可。
次日入室,悟问:“昨日公案作么生会?
”觉拟对,悟喝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觉复留住五年,愈更迷闷。
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圆悟曰:“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
”悟大喜,持示众曰:“觉华严彻矣。
”自是,诸方皆称“觉华严”云。
上堂,僧问:“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
未审参见什么人?
”觉曰:“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
”僧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觉曰:“血溅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
”觉曰:“惊杀野狐狸。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觉曰:“验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觉曰:“直须识取把针人,莫道鸳鸯好毛羽。
”觉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注》、《水陆斋仪》若干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居静,号愚丘,俗姓杨,成都(今属四川)人。
少依白马寺出家,复师事南堂禅师。
住东岩寺,终潼川护圣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大随元静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五四二六
居静,乾道间住嘉州夹江(今四川夹江)毗卢禅院。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居静号愚丘。成都杨氏子也。年十四依白马寺安慧出家。闻南堂禅师道望往谒。堂举香严枯木里龙吟话诘之。静于言下大悟。一日堂问曰。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汝作么生。静曰。直须挥剑。若不挥剑渔父栖巢。堂矍然曰。这小厮儿静珍重便行。后出世住东岩。尝谓众曰。参学至要不出先南堂道最初句及末后句透得过者一生事毕。傥或未然更与尔分作十门。各各印證自心。还得稳当也未。第一须信有教外别传。第二知有教外别传。第三须会无情说法与有情说法无二。第四须见性如观掌中之物。了了分明一一田地稳密。第五须具择法眼。第六须要行鸟道玄路。第七须文武兼济。第八须摧邪显正。第九须大机大用。第十须向异类中行。凡欲绍隆法种。须尽此纲要方坐得这曲录床子受天下人礼拜敢与佛祖为师。若不到恁么田地秖一向虚头。他时异日阎老子未放尔在。又偈曰。十门纲要掌中施。会得来时自有为。作者不须排位次。大都首尾是根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居静,字愚丘,成都杨氏子也。年十四,依白马寺安慧出家。闻南堂禅师道望,往谒。堂举香严“枯木里龙吟”话诘之,静于言下大悟。一日,堂问曰:“莫守寒岩异草青,坐却白云宗不妙。汝作么生?”静曰:“直须挥剑,若不挥剑,渔父栖巢。”堂矍然曰:“这小厮儿。”静珍重便行。后出世住东岩,尝谓众曰:“参学至要,不出先南堂道最初句及末后句,透得过者一生事毕,傥或未然,更与你分作十门,各各印證自心,还得稳当也未。第一,须信有教外别传。第二,知有教外别传。第三,须会无情说法与有情说法无二。第四,须见性如观掌中之物,了了分明,一一田地隐密。第五,须具择法眼。第六,须要行鸟道玄路。第七,须文武兼济。第八,须摧邪显正。第九,须大机大用。第十,须向异类中行。凡欲绍隆法种,须尽此纲要,方坐得这曲录床子,受天下人礼拜,敢与佛祖为师。若不到恁么田地,秪向虚头,他时阎老子未放你在。”又偈曰:“十门纲要掌中施,会得来时自有为。作者不须排位次,大都首尾是根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绍悟,号默堂。
住嘉州能仁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大随元静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胜,住简州南岩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大随元静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三十二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师远,俗姓鲁,合川(今甘肃庆阳)人。
住常德府梁山廓庵。
为南岳下十五世,大随元静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七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子言庵主,号智陀,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县南太平镇)人。
初到大随,闻举石头和尚示众偈,倏然领旨。
归隐彭州土溪,凿石崖为室,居三十年,化风盛播。
为南岳下十五世,大随元静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自回,合州石照(今重庆合川)人。
世为石工,目不识字,求人口授《法华》,颇能成诵。
弃家投大随静和尚供役。
一日凿石,火光迸出,忽然彻悟,遂为僧,人因称石头和尚。
居合州钓鱼台寺,《嘉泰普灯录》卷一七、《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二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
台州临海人。
世业石工,目不识丁,求人口授《法华经》,投大随元静禅师供役。
一日凿石,忽然彻悟,遂为僧。
住台州钓鱼台,称石头自回禅师。
上堂谈禅,玄妙绝伦。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自回号石头。临海人。世业石工。人呼石头和尚。眼如盲龟不识一字。善根内启志慕空宗。求人口授法华能诵。遂弃家投大随和尚供扫洒。寺中令取崖石公用。回手不释锤凿。诵经不辍口。随见而语曰。今日硿磕明日硿磕。生死到来作甚折合。回愕然设礼。愿闻究竟法。随令罢诵经看赵州勘婆子因缘。于是念念参究久之。一日凿石石坚。乃尽力一锤火光迸出。忽然彻悟。即走方丈礼拜呈偈曰。用尽工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随大喜曰。子彻也。复述勘婆偈曰。三军不动旗闪烁。老婆正是魔王脚。赵州无柄铁扫帚。扫荡烟尘空索索。随可之。遂为薙染授以僧服。出世住钓鱼台。上堂曰。参禅学道大以井底叫渴。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你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处。方知老汉与你證明。山河大地与你證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要见一物当途之根源。一物无处要见一物无处之根源。见得根源源无所源。所源既非何处不圆。诸禅德你看老僧有甚胜你处。你有甚不如老汉处。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系曰。观回师资生之业既佣且拙。学佛之志既锐且勤。始而迷则眸子如盲。后而悟则通身是眼。至于说偈谈禅大有超今逸古之风。得非能者复起耶。苟使其居读五车出穷三藏。又乌有一锤而火光迸出之象哉。大凡天下治愈隆乱愈起。学固博执益封。古人斥为杂毒入心。良有以也。于戏世之锦心绣口之士文龙义虎之僧。能为昌黎子之虚心周金刚之自返。胡虑油不出面道不我亲哉。所以追风逐日者非驽骀之足。诃佛骂祖者岂鄙陋之夫。或胶锢于见知枳梏其比量。又莫若顽璞之易琢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自回。
东川合州人。
世为石工。
虽不识字。
志慕空宗。
为僧于景德寺。
精戒谨言。
求人口授法华。
日取崖石。
手不释锤凿。
而诵经不辍。
南堂静禅师
见而悯之。
令罢诵。
一意看赵州勘婆因缘。
师念念不去心。
久之。
因凿石石稍坚。
尽力一槌。
瞥见火光。
遂大悟。
说偈曰。
用尽功夫。
浑无巴鼻。
火光迸散。
元在这里。
南堂可之。
为石工而又因石悟。
诸方称石头和尚。
有颂云。
石头和尚。
咬嚼不入。
打破虚空。
露些子迹。
既而归钓鱼山。
建护国禅林。
大开炉鞲。
从化者众。
著草庵歌警世。
其末云。
老僧不知轮甲子。
一叶落知天下秋。
后自甃石二十四片为龛。
自入掩门而逝。
又有回禅师者。
婺州人。
育王谌和尚嗣也。
住南涧西岩。
新行经界法。
回芟去茶窠植松柏。
人诉于有司。
追之甚峻。
回曰。
少待。
吾行也。
即剃头沐浴。
升堂辞众曰。
使命追呼不暂停。
争如长往事分明。
从前有个无生曲。
且喜今朝调已成。
瞑目而化。
有司遂寝其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自回,号石头,临海人。世业石工,人因名之。眼如盲龟,不识一字。善根内启,志慕空宗。求人口授《法华》,颇能成诵。遂弃家投大随,供扫洒寺中,令取崖石用砌阶除。回手不释锤凿,诵经不辍口,随见而语曰:“今日硿磕,明日硿磕,生死到来作甚折合?”回愕然设礼,愿闻究竟法。随令罢诵经,看赵州勘婆子因缘,于是念念参究。久之,一日凿石,石坚,乃尽力一锤,火光迸出,忽然彻悟,即走方丈,礼拜呈偈曰:“用尽工夫,浑无巴鼻,火光迸散,元在这里。”随大喜曰:“子彻也。”复述勘破偈曰:“三军不动旗闪烁,老婆正是魔王脚。赵州无柄铁扫帚,扫荡烟麈空索索。”随可之,遂为薙染,授以僧服。出世住钓鱼台,上堂曰:“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你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处,方知老汉与你證明,山河大地与你證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要见一物当途之根源,一物无处,要见一物无处之根源,见得根源,源无所源,所源既非,何处不圆。诸禅德,你看老僧有甚胜你处?你有甚不如老汉处?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本晢,字山晓,姓魏氏,长寿人也。
父国琦,家世儒素。
母杨氏梦梵僧授如意而生。
晢髫年有出尘之志,见梵经佛像辄生敬爱,投近邑定慧寺薙染。
初学《法华》、《楞严》,精究义旨。
年十九,下三峡,至金陵听讲,时以所学质法侣,辨晰折衷,同席有声者推服焉。
适天童密云至长干,往谒,不会所问,遂弃教参禅。
得报恩大觉指示,疑情辗转,发愤研求,顿释所怀。
遂渡钱塘,参山翁禅师于云门,得契,随司职广润,深自晦藏,结茅东海郁州山中七载。
杜绝人事,愈厉操行。
复移西冷法华山,以“啸堂”名其庐。
山翁再主天童,招充首座,即付以衣钵。
清初入关,雅崇释典,随侍山翁,应诏入都。
陛见之日,世祖优眷,特赐紫僧伽黎。
开法隆安寺,驾临丈室,屡相问證。
复举浮山初参叶县事,淳谕众僧,亲近有道。
尝幸隆安,面承奖训,称其法范森严,风徽远鬯,允足师表人天。
圣祖御宇,恩赐驰驿还山。
凡居禁庭,赐赍隆渥,封奉秘阁。
移主馀杭佛日,振兴凋敝,三载辞归。
复为名流邀居洞庭巴山。
既而重至佛日,继续三载。
康熙壬子,举住天童,湖海奔赴,座盈万指。
锤锻之馀,汇宋元诸尊宿语,成《宝积录》九十三卷,盖继其师残编未竟之志。
修葺殿宇,及诸祖塔,浚万工池,复古山门,增置田亩,勤劬十载。
屡思退休,而众志固留,复力任五稔,以弟子元静代席。
康熙丙寅仲冬示寂,塔陶龛于青凤峰之麓。
所撰有《奏对录》、《全录》、《后录》,诗有《啸堂初集》、《偶录》、《叠秀轩集》。
甬上葛同果叙其语录,谓“其风味似大觉琏焚龙脑钵,政黄牛去国士筵。
而其调护心宗,申晰大义,则虎邱隆、明教嵩,柔刚并济也。
若其应机杼绪,游戏墨林,劳于求贤,精于付授,梵海之砥柱,末法之针石”,斯可谓知言矣。
遂宁李侍郎仙根铭其塔焉。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