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元照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住京师西北凝观寺。
开皇三年。
于寺造丈六夹纻立释迦像。
未加漆布。
而庆卒。
是日宝昌寺僧大智亦卒。
更三日而苏曰。
初则飘然若乘风。
而行可百里许。
稍见宫殿华绮。
如王者居。
有一人衮冕而坐。
左右仪仗严肃。
顷之忽庆来。
貌殊忧。
又顷之像至。
谓坐者曰。
庆造我未了。
何遽死。
坐者趋下殿拜。
呼左右。
问曰。
庆合死未。
答曰。
命未尽而食尽耳。
坐者曰。
如此则给荷叶以终其寿命。
遂失像及庆所在。
于是宝昌。
即使人驰视凝观。
而所言皆验。
自是庆解斋。
进荷叶六枚。
中食八枚。
其法先以热水沃令软湿。
而后啖。
且戮力殚志。
以成其像。
而忏礼终身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7 【介绍】: 唐僧。
苏州吴门人,俗姓秦,字广成。
住苏州开元寺。
从师荆溪湛然禅师,默记暗诵,罕为人说,后始著《涅槃经解述》。
元和中圆寂,葬于苏州虎丘东山南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字广成。
姓秦氏。
吴人。
蚤岁依晋陵灵山寺惠日禅师出家。
具满分律。
配居本州龙兴寺。
寻为荆溪湛然禅师得法弟子。
尝叙其所注涅槃经曰。
予闻先觉之大宝曰常。
在宥布和之盛典曰教。
率土知化而归境曰行。
交感人心之至极曰證。
然则以道御时。
以法性合运。
当应物之际。
与显晦同其光。
恢张至化。
而自它昭著者。
实播于鸿名。
钦恭闻思。
恊和至极。
四德克彰者。
实存乎妙体。
格变群家。
历观诸行至典克脩。
庶绩有成者。
实赖乎宗本。
信以授人。
大明宗极。
敷畅厥旨。
庶几有补于将来者。
寔存乎妙用。
博综群言以立成训。
风行十方。
率用归顺者。
实存乎妙教。
此浩之论议。
则其所造诣。
可知矣。
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
右胁累足。
入于涅槃。
明年十一月十三日。
阇维。
起塔于苏州虎丘东山之南原。
浩无恙时。
与上都云华寺华严澄观法师友善。
其注涅槃也。
盖翰林学士梁公肃。
苏州刺史田公敦请之。
受业沙门智恒子瑜道儒仲仪仲良。
比丘尼识微道巽志真悟极等。
树其塔。
刺史崔恭铭。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元浩。
姓秦氏。
字广成。
吴门人也。
绮岁依晋陵灵山寺慧日禅师出家。
具满律戒。
配本州龙兴寺。
寻为荆溪湛然禅师嘱累弟子。
初受法华止观已得醍醐。
唯以裂大网感大果成大行归大处以为大愿。
宴居三昧常随佛后。
希夷自得人莫能知。
其秘密深远如海印三昧。
不言出处常行佛事。
与夫难行苦行更相祖述。
默传心要为论为记。
灵芝瑞草以为功德。
传于后世者不同日而语矣。
浩注解大涅槃经。
为文首序。
德美圆实志愿显现。
盖录其所證之意而见于文。
曰余闻先觉之大宝曰常。
在宥布和之盛典曰教。
率土知化之归宗曰行。
交感人心之至极曰證。
然则以道御时。
以法性合其运。
当应物之际。
与显晦同其光。
恢张至化。
而自他昭著者。
实播于鸿名。
钦恭闻思协和至极。
四德克彰者实存乎妙体。
格变群家历观诸行。
至典克修庶绩有成者。
实赖乎宗本。
信以授人。
大明宗极敷畅厥旨。
庶几有补于将来者实存乎妙用。
博综群言以立诚训。
风行十方率用归顺者实存乎妙教矣。
此浩之法要。
如王辅嗣之法系辞司马迁之自叙管仲能言轻重孟子之传春秋。
虽儒释不同其义一也。
以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示疾。
右胁累足入于涅槃。
非二乘境界。
真如来定也。
明年十一月十三日阇维。
起塔于苏州西北虎丘东山南原也。
浩耽学味道不涉馀事。
常随然师听其言说。
曾无倦色分析义理。
派流川注必默记而暗诵。
一言不失。
数年之后人始知之。
然师曰。
回也如愚。
罕为人说。
多辞以不能。
及被梁田二君苦劝请之。
始著涅槃经解述。
浩与上都云华寺华严澄观法师。
若孔门之游夏焉。
其儒流受业翰林学士梁公肃苏州刺史田公敦。
缁流受业者智恒子瑜道儒仲仪仲良五人。
持经讲论传之无穷。
大比丘尼识微道巽志真悟极。
此四人者高洁之伦深练禅观。
初浩为二官所请注经。
预梦甚为奇特。
又庭阶生花非人间恒所见者。
祥鸟飞驯五彩绝异。
刺史崔恭撰塔碑立于虎丘山罗汉石坛之左。
后有行满道暹明旷。
皆著述广天台之道欤。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慧才,姓王氏,乐清人也。
髫龄离俗,师事白鹤山怡芳。
宋章圣御极封于泰山,覃恩得度,时年十三,进受具戒,从学四明。
性质愚钝,常持《大悲咒》,愿学通祖道。
忽于梦中见梵僧,长数丈,脱袈裟披之,呼曰:“慧才,尽心记取。
”明日临讲,豁然开悟,前后所闻,一时洞晓。
未几,首众四座推服。
复谒慈云,北面服勤,旦夜不替。
宋治平初,杭守沈公请住法慧宝阁,二十年始终如一。
太尉卢公奏赐“广慈”之号,净石来请,勉徇众意,敷畅未久,翕然从化。
已而退居雷峰塔下,每翘足诵《大悲咒》,必百八遍为课。
元丰元年春三月,为灵芝元照及道俗千人受菩萨大戒于雪峰。
方羯磨时,观音像顶忽放光辉,初贯宝韬,渐散讲堂,镫炬日色,皆为映夺,净慈禅师守一为作《戒光记》,米南宫芾为之书焉。
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更衣就座,书偈赞佛,洎然而化。
塔于庵右,寿八十六,腊七十三。
继其业者,法宗、戒珠十人。
才貌古,性恬,少言寡欲。
时教徒异论,谊动江浙,才独循循诱诲,未尝有所藏否。
赵清献公交契最密,及镇越,犹寄以诗,有“浙江莫谓音书隔,一日潮声两度来”之句,深情如揭。
释道言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道言,会稽人,灵芝元照弟子也。
详律仪,著述颇富。
言从之究心毗尼,尽获所学。
晚修净业,临灭前数日见二神长丈馀,谓言:“何不系念?
”于是大集道俗称佛名三昼夜,忽升座说法,为众忏悔,至晓,即座而化。
释思敏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又思敏者,亦依灵芝照增受戒法,既严操行,兼志净修。
如是者二十年。
偶疾,约众讽《观经》十馀日,见佛光满室,临终唱佛,声出众表,酷暑留龛,七日异香郁然。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法宗,姓颜氏,钱塘人。
年方就傅,舍身桑门,初依广慈、慧才,专研教观。
年十九,从广、慧初法师,昕夕咨叩,服勤十载。
复归侍广慈,依止观修大悲三昧,绵历九秋,凡有祷祈,悉获灵应。
尝与天竺光明忏期,至五日,禅观中忽见慈云式侍僧数十,宗作礼曰:“自昔同修者,皆得生净土否?
”慈云曰:“元照已得往生,择瑛尚欲宏经恶道,汝宜勤修,以成本愿。
”宗归,建净土道场,刻西方三圣像,月集四十八人,同修净业,名卿贤士,多与其会。
政和七年春,寂时自言弥陀授手,接引而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61 【介绍】: 宋僧。钱塘人。依天台崇教大师慧思出家,学无不通,尤精律部。仁宗庆历中,赐号真悟大师。有《会正记》、《律宗十二部经解经传》、《法门赞序》等。
全宋诗
释允堪(?~一○六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庆历七年(一○四七),赐号真悟大师。嘉祐六年,卒(《佛祖统纪》卷四五)。徽宗崇宁间加谥智圆。事见《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全宋文·卷六三七
释允堪(一○○五——一○六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出家,后从仁和择梧律师精研律部,续南山宗。于南山宗开创者唐释道宣的重要著述,均作记解,有《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拾毗尼义钞辅要记》等十部,世称十本记主。今释藏中尚存其著作八种。又尝于杭州之昭庆寺、苏州之开元寺、秀州之精严寺建戒坛度僧。晚居西湖菩提寺。嘉皊六年卒,赐号真悟大师。崇宁元年更谥智圆。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二七。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允堪。钱塘人。年九岁。有客指小桂试之。答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辨博精通。撰律宗十二部经解经传。并法门赞序等文。庆历七年赐号真悟大师。崇宁间加谥智圆。嘉禾陈舜俞撰行业记。元瘗西湖涌泉山。后迁塔西湖。 赞曰。 三无漏学  以戒为先  至人不生  宗其谁传 援笔作记  弘范人天  寥寥千古  宝月高悬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允堪,钱塘人也,未详其姓氏。
年九岁,客指小桂令赋,咏曰:“始生岩谷畔,早有月中香。
”客奇之。
从天台崇教慧公祝发,学无不通,专精律部,续南山宗。
仁宗庆历二年,建戒台于杭之昭庆寺。
自兹以后,复依律建坛,苏之开元,秀之精严,并宏法会,传戒度僧。
晚岁退居西湖菩提寺,撰《会正记》以释《南山律钞》,辩论精详。
更著《十二部经解》、《法门赞序》诸文。
弟子元照,祖述师法,纂著益繁,别有传。
堪邃学穷理,老而弥笃。
启迪后秀,津津不倦。
以宋嘉祐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寂于昭庆,建塔于菩提。
仁宗时,赐号曰“真悟大师”。
徽宗崇宁元年,更谥“智圆大师”。
释元复赞曰:“三无漏学,以戒为先。
至人不生,宗其谁传。
援笔作记,宏范人天。
寥寥千古,宝月空悬。”
通阇梨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丹阳天保寺僧也。贞观之季。年已八十矣。气貌康休素洁。所服衲衣厚一寸。线如指大。而紩补极完整。每诵法华经。乞食市中。得钱则营饰其寺。盖大堂。梁时所缮治。规模尤壮丽。至是稍弛而脩葺之。其费用殊不赀。或以为北去寺四十步地。掘之尝得金云。后辄自穿土窟。拟终事。时莫之许也。久而集僧嘱订财物器皿。皆明白。阅三日神气犹爽健。乃云吾兹将去。忽不知所在。视其窟门已塞。寿九十馀。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丹阳通阇梨者。
住天保寺。
唐贞观末。
年已八十。
气力休健。
仪容率素。
常服纳衣。
衣厚一寸。
线如指大。
以用紩纳。
极清洁诵法华经。
市中乞食所得不异流俗。
得钱财修补寺舍。
其寺大堂梁时所立。
朱砂污洒涂之极厚。
唐初善禅师。
镀大铜像须水银就梁。
刮取所用充足馀趾犹赤。
是知昔人为福竭于所贵。
不以为辞。
如不用者。
昔物何在。
其寺基郭。
补修所须。
云有古镇国金可取治护。
乃于寺北四十步。
依言掘得十斤。
用尽得三十斤。
便曰。
地下大有。
更取杀人。
于是便止。
后辄自营土窟于寺北拟终事。
时未之验也。
不久告僧云。
寻常命终须有付嘱。
引诸财物指订嘱授。
极有分明。
经三日而神气爽健。
而云将去。
忽不知所在便就窟视之。
门已塞开一小孔。
在土撮卧。
气已终矣。
年九十馀。
京师西北有废凝观寺。
有夹纻立释迦举高丈六。
仪相超异屡放光明。
隋开皇三年。
寺僧法庆所造。
捻塑才了未加漆布。
而庆忽终。
同日宝昌寺僧大智又终。
经三日稣。
说云。
初去飘飘若乘风雨。
可行百里。
乃见宫殿人物华绮非常。
又见一人似若王者。
左右仪仗甚有威雄。
顷间见庆来。
而面有忧色。
又见大像。
谓殿上人曰。
庆造我未了。
何为令死。
其人遽而下殿拜讫。
呼阶下人曰。
庆合死未。
答云。
命未尽而食尽。
彼曰。
可给荷叶而终其福寿。
言已失像及庆所在。
时即问凝观寺僧云。
庆公死来三日。
所造丈六一夕亦失。
达曙方见。
时共嗟怪。
言详未讫。
人报云。
庆稣活。
众咸往问。
大智说同。
自尔旦旦解斋。
进荷叶六枚。
中食八枚。
凡欲食时。
先以煖水沃令耎湿方食之。
周流远近率诸士女以成其像。
依像忏礼无爽晨昏。
以大业初卒。
春秋七十六。
近如雍州渭南人单道琮者云。
永徽五年因患风仪容改异。
差后味诸饮食咸臭。
唯啖土饮水。
时俗命为人蟺。
今周行告乞。
可年四十馀。
僧大智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
世称大智禅师。
知医理,有《大智禅师必效方》。
释法道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初依真戒大师安恭出家,继趋京师业唯识百法。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五年,赐号宝觉大师。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法道上疏力争,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临安。绍兴元年,高宗召见,嘉其强直,改名法道,特赐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迁住庐山东林寺。绍兴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人天宝鉴》。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法道。旧名永道。顺昌毛氏。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及传圆顿戒法于圆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黥流道州。后七年还僧。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绍兴间赐对。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师曰。虽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这僧到老倔强。计自便。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论辨。卒获改正。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永道。
顺昌毛氏子也。
出家。
宗唯识百法二论。
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
及传圆顿戒法于元照师
咸得其要。
政和中。
赐椹衣。
主左街香积院。
赐号宝觉大师。
林灵素以左道罔上。
宣和初。
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
天下从之无敢后。
师独毅然抗诏。
上书曰。
自古佛法。
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
魏太武崔浩。
灭佛法。
未三四年。
浩竟赤族。
文成大兴之。
周武卫元嵩。
灭佛法。
不五六年。
元嵩贬死。
隋文帝大兴之。
唐武宗。
赵归真。
李德裕。
灭佛法。
不一年。
归真诛。
德裕窜死。
宣宗。
大兴之。
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
译经试僧。
大兴佛法。
成宪具在。
虽万世可守也。
陛下。
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
为惊世之举。
陛下。
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
周武为铁狱之囚乎。
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
此皆前监可观者。
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
而违祖宗之法乎。
书奏。
上大怒。
命下黥流道州。
蔡京。
从容为上言曰。
天下佛像。
非诸僧自为之。
皆子为其父。
臣为其君。
以祈福报恩耳。
今大毁之。
适足以动人心。
恐非社稷之利也。
上意。
为之少回。
未几。
灵素事败。
放归赐死于道。
复教。
师量移近郡。
寻得旨放回。
敕住昭先禅院。
赐名法道。
以旌护法。
师之谪道州也。
郡守僚属。
皆先梦佛像荷枷入城。
既而师至。
皆善待之。
时军民多病。
师咒水饮之。
无不愈者。
求者益多。
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
师既还。
道人如失恃怙。
及二帝北狩。
康王即位。
东京留守宗泽承制。
命师住左街天清寺。
补宣教郎总管司。
参谋军事。
为国行法。
护佑军旅。
师往淮颖。
劝化豪右。
出粮助国。
军赖以济。
后奉诏随驾。
陪议军国事。
上欲加以冠冕。
师力辞。
诏加圆通法济大师。
一日上从容谓师曰。
上皇为妖人所惑。
毁师形服。
朕为师去此黥涅。
师对曰。
上皇御墨不忍毁除。
上笑曰。
此僧到老倔强。
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
故事道场僧左道右。
崇观以来。
遂易旧制。
师不能平。
诣朝廷论辩。
卒获改正。
绍兴五年。
大旱。
诏师入内祈雨。
结坛作法。
以四金瓶。
各盛鲜鲫。
噀水默祝。
遣四急足投诸江。
使未回而雨已洽。
上大悦。
赐金钵。
上以国用不足。
敕天下僧道。
纳清閒钱。
师致书于省部。
极论其非。
伤大体而阻善化。
言虽不行。
势亦少戢。
绍兴十七年秋。
说偈。
端坐而化。
阇维。
舍利无数。
塔于九山九里松。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