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道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本无。
号我庵。
台州黄岩人。
幼从方山宝禅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
次依寂照禅师于中天竺命司笺翰。
寂照每深加锥劄亦有省处。
后有舅氏。
本习天台教。
挽之更衣。
见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
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
从教入禅今古有。
从禅入教古今无。
一心三观门虽别。
水满千江月自孤。
师后出世既为澄公法嗣。
仍爇一香以报寂照。
盖不以迹异二其心也。
寂照将入灭时师方主延庆。
照乃遗书嘱其力弘大苏少林二宗。
馀无他说。
师因奠寂照乃拈香云。
妙喜五传最光焰。
寂照一代甘露门。
等閒触著肝胆裂。
冰雪忽作阳春温。
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
天风北来岁云暮。
掣电讨甚空中痕。
师后晚年迁杭之上天竺最久。
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
谥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本无。字我庵。台之黄岩人。从净慈方山落发。依寂照于中天竺。掌纲维。有舅氏老教庠也。挽使更宗。师欣然。就见澄公于演福。力研教部。曰。苟弘道利生。在彼犹在此。庸何伤寂照。惜其去。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孤。出世为澄公嗣。仍爇一香报寂炤。不以迹异而二其心。寂炤示寂。时师在四明延庆。遗书嘱其力弘大苏宗趣。无他言也。师接书。为设祭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𦦨。寂炤一代甘露门。等闲触著肝脑裂。冰霜忽作阳春温。我思打失鼻孔日。患何气息今犹存。天风北来岁云暮。掣电讨甚空中痕。继住集庆寺。无住上天竺刹竿相望。皆自澄公。一灯分炤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本无,号我庵,黄严人。
幼从方山宝禅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
次依寂照禅师于中天竺,命司笺翰。
寂照每深加锥剳,亦有省处。
后有舅氏本习天台教,挽之更衣,见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
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
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孤。
”本无后出世,既嗣澄法,仍爇香以报寂照,尽不以迹异二其心也。
寂照将入灭时,本无方主延庆,照乃遗书嘱其力宏大苏、少林二宗,馀无他说。
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燄,寂照一代甘露门。
等閒触著肝胆裂,冰雪忽作阳春温。
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
天风北来岁云暮,掣电讨甚空中痕。
”晚岁迁上天竺,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谥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谷泉,衡岳芭蕉庵住持,一号大道禅师(《五灯会元》卷一二),泉州(今属福建)人。
受法汾阳善昭禅师,乃临济宗南岳下十世。
朝归放浪湘中,参谒慈明禅师于道吾寺,住灵峰寺,后移住芭蕉庵。
嘉祐中卒(《禅林僧宝传》卷一五),年九十二(《神僧传》卷九)。
今录诗六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五
禅师名谷泉。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眼盖衲子。所至丛林。辄删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阳。谒昭禅师。昭奇之。密受记莂。南归放浪湘中。闻慈明住道吾。往省觐。慈明问曰。白云横谷口。道人何处来。泉左右顾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慈明呵曰。未在更道看。泉乃作虎声。慈明以坐具摵之。泉接住推置绳床上。慈明亦作虎声。泉大笑。山有湫毒龙所蛰。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过者不敢喘。泉。慈明暮归。时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径去。于是泉解衣跃入。霹雳随至。腥风吹雨。林木振摇。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须臾晴霁。忽引颈出波间曰㘞。后登衡岳之顶灵峰寺(或云。云峰寺)。住懒瓒岩。又移住芭蕉。将移居保真。大书壁曰。予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树。寒来烧枯杉。饥餐大紫芋。而今弃之去。不知谁来住。住保真庵。盖衡湘至险绝处。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盘绕之。泉解衣带。缚其腰。中夜不见。明日杖策。遍山寻之。衣带缠枯松上。盖松妖也。又自后洞。负一石像。至南台。像无虑数百斤。众僧惊骇。莫知其来。后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传为飞来罗汉。尝过衡山县。见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怜态。指其肉又指其口。屠问曰。汝哑耶。即肯首。屠怜之。割巨脔置钵中。泉喜出望外。发谢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来山中。人问瓢中何物。曰大道浆也。自作偈曰。我又谁管你天。谁管你地。著个破纸袄。一味工打睡。一任金乌东上。玉兔西坠。荣辱何预我。兴亡不相关。一条拄杖一胡芦。闲走南山与北山。醉卧山路间。大雪起。作偈曰。今朝甚好雪。纷纷如秋月。文殊不出头。普贤呈丑拙。畜一奴名调古。日令拾薪汲涧。或呼对坐岩石间。赠之以偈曰。我有山童名调古。不诵经。不礼祖。解般榾柮禦冬寒。随分衣裳破不补。会栽蔬。能种芋。千山万山去无惧。阿呵呵。有甚讨处。慈明迁住福严。泉又往省之。少留而还。作偈寄之曰。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慈明笑而已。乃令南公更谒泉。泉与语惊曰。五州管内。乃有此匾头道人耶。南公夏于法轮。泉因写偈。招之曰。一自与师论大道。别来罕有同人到。如今抛却老狂僧。却去𡵺嵝峰头坐。大雪漫漫。猿声寂寂。独吟咏。自歌曲。奇哉大道。知音难得。孤云何日却归山。共坐庵前盘陀石。南公讥其坦率。戏酬以偈曰。饮光论劫坐禅。布袋经年落魄。疥狗不愿生天。却笑云中白鹤。云峰悦公访之。泉以偈赠之曰。高才悦禅者。心如孩儿貌山野。特特扶筇远谒予。三年见之如初也。不参禅不问道。寻常只倡渔家傲。禅人见渠冷如灰。渠见禅人淡如皂。有结伴诣常宁。拜阿育王所藏舍利塔者。以偈赠之曰。诸禅结伴游玉塔。灵踪胜境将心劄。归来举似看如何。何似狂僧无缝塔。无缝塔。最难邈。岂同白玉受人踏。五湖四海尽云奔。踏破几多鞋共靸。无缝塔。甚匼匝。若遇同人方始答。忽然展手借样看。便与拦腮鼓一搭。嘉祐中。男子冷清妖言诛。泉坐清曾经由庵中。决杖配彬州牢城。盛暑负土经通衢。弛担说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气𡎺。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狱。言讫微笑。泊然如蝉蜕。阇维舍利不可胜数。郴人塔之。至今祠焉。
神僧传·卷第九
释谷泉。未详其姓氏。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造汾阳谒昭禅师。昭奇之密受记莂。南归放浪湘中。闻慈明住道。吾往省觐。慈明问曰。白云横谷口。道人何处来。泉左右顾曰。夜来何处火。烧出古人坟。慈明呵曰。未在更道看。泉乃作虎声。慈明以坐具摵之。泉接住推置绳床上。慈明亦作虎声。泉大笑。山有湫毒龙所蛰。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过者不敢喘泉。慈明暮归。时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径去。于是泉解衣跃入霹雳随至。腥风吹雨林木振摇。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须臾晴霁。忽引颈出波间曰㘞(音祸)后登衡岳之顶灵峰寺住懒瓒岩。又移住芭蕉。将移居保真。大书壁曰。余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树。寒来烧枯杉。饥餐大紫芋。而今弃之去。不知谁来住。住保真庵。盖衡湘至险绝处。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盘绕之。泉解衣带缚其腰。中夜不见。明日杖策遍山寻之。衣带缠枯松上。盖松妖也。又自后洞负一石像至南台。像无虑数百斤。众僧惊骇莫知其来。后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传为飞来罗汉。尝过衡山县见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怜态。指其肉又指其口。屠问曰。汝哑耶。即肯首。屠怜之割巨脔置盆中。泉喜出望外发谢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化于嘉祐十五年六月六日。阅世九十有二。坐六十四夏。郴人塔之至今祠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谷泉。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眼盖衲子。所至丛林辄删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阳。阳奇之。密受记莂。南归放浪。湘中数来往。道吾访慈明。道吾有湫。毒龙所蛰。堕叶触波。必雷雨连日。过者不敢喘。与慈明暮归。时秋暑。捉其衣曰。可同浴。慈明掣肘径去。于是。泉解衣跃入。霹雳随至。腥风吹雨。林木震摇。慈明蹲草中。意泉死矣。须臾晴霁。忽引颈出波间。曰㘞。后住南岳懒瓒岩。又移住芭蕉。将复移保真。大书芭蕉壁曰。予此芭蕉庵。幽占堆云处。般般异境未暇数。先看矮松三四树。寒来烧枯杉。饥餐大紫芋。而今弃之去。不知谁来住。住保真。夜地坐祝融峰下。有大蟒盘绕之。泉解衣带缚其腰。明日杖策寻之。衣带[联-耳+糸]松枝上。盖松妖也。尝过衡山县。见屠者斫肉。立其旁。作可怜态。指其肉。又指其口。屠问曰。汝哑耶。即肯首。屠怜之。割巨脔置钵中。泉喜出。望外感谢而去。一市大笑。而泉自若。以杖荷大酒瓢。往来山中。人问瓢中何物。曰。大道浆也。作偈曰。我又谁管你天。谁管你地。著个破纸袄。一味工打睡。一任金乌东上。玉兔西坠。荣辱何预我。兴亡不相关。一条柱杖。一葫芦间。走南山与北山。畜一奴名调古。日令拾薪汲涧。或呼对坐岩石间。赠之以偈曰。我有山童名调古。不诵经不礼祖。解般榾柮禦冬寒。随分衣裳破不补。会栽蔬能种芋。千山万山去无惧。阿呵呵有甚讨处倚。遇上座来参。问庵主在么。泉曰。谁。曰行脚僧。曰作甚么。曰礼拜庵主。曰恰值庵主不在。曰你聻泉。曰向道不在。说甚么你。我拽棒趁出。次日来。又趁出。一日又来。泉拦胸扭住曰。我这里虎狼纵横尿床。鬼子三回两度。来讨甚么。曰人言庵主亲见汾阳来。泉解衣抖擞曰。你道我见汾阳来。有多少奇特。再访慈明。作偈寄之曰。相别而今又半年。不知谁共对谈禅。一般秀色湘山里。汝自匡徒我自眠。慈明笑而已。乃令南公更谒泉。泉与语。惊曰。五州管内。乃有此匾头道人耶。嘉祐中。男子冷清妖言诛。泉坐清曾经由庵中。决杖配郴州牢城。盛暑负土经通衢。弛担说偈曰。今朝六月六。谷泉被气𡎺。不是上天堂。便是入地狱。言讫微笑。泊然蝉蜕。阇维。舍利不可胜数。郴人塔而祠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元(一○三七~一○九一),俗姓倪,潮阳(今属广东)人。年十九落发受具,为南岳十三世。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黄龙。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住吴江寿圣寺。后居昆山慧岩院、承天万寿寺、湖州报本禅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谥證悟禅师。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
全粤诗·卷二四
释慧元(一○三七 — 一○九一),俗姓倪,潮阳人。为南岳十三世。年十九落发受具。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黄龙。宋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住吴江寿圣寺。后居昆山慧岩院、承天万寿寺、湖州报本禅院。宋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谥證悟禅师。事见宋释慧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九,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偈一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禅师名慧元。
生倪氏。
潮阳人也。
垂髫嶷然。
群儿剧于前。
袖手趺坐而已。
父母商略曰。
儿材地如此。
宁堪世用。
意事佛僧。
可耳。
元闻之。
即前拜辞。
依城南精舍。
诵法华经。
年十九。
剃落受具。
游方至京师。
华严圆明法师者。
见而异之。
曰。
上人齿少。
自何至此。
所求何事。
曰。
慧元南海来。
无他来唯求佛法。
圆明笑曰。
王城利声捷径。
酒色樊笼。
横目争夺。
日有万绪。
昔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犹不现前。
此中宁有佛法乎。
佛法俱在南方也。
元乃自洛京。
游襄汉。
遍历名山。
所至亲近知识。
然俱无所解悟。
治平三年春。
至黄龙。
时南禅师。
来自积翠。
龙众如蚁慕而集。
元每坐下板。
辄自引手反覆。
视之。
曰宁有道理。
而云似佛手。
知吾家揭阳。
而乃复问。
生缘何处乎。
久而顿释其疑。
即日发去。
熙宁元年入吴。
住吴江寿圣寺。
遣僧造黄龙。
投嗣法书。
南公视其款识。
未发。
谓来僧曰。
汝亟还。
令元自来。
僧反命。
元辍住持事。
策杖而来次南昌。
宝觉禅师出世说法。
知南公已化逾月。
乃复还吴中。
道俗师尊之。
又延住昆山慧严院。
十年。
尝夜舟归自霅川。
𡨥劫舟。
舟人惊怖。
不知所出。
元安坐徐曰。
钱帛皆施汝。
人命不可枉用。
寇因背去。
元祐四年。
住承天万寿寺。
众益盛。
躬自持钵至湖。
湖人曰。
师到处为家。
何苦独爱姑苏乎。
固留不使还。
苏人闻之。
争持棰杖。
哗入湖曰。
何为夺我邦善知识。
政当见还否。
则有死而已。
元怡然不吝情去留。
曰吾任缘耳。
相守弥月。
苏人食尽乃去。
竟为湖人所有。
住报本禅院六年。
十一月十六日。
升座说偈曰。
五十五年梦幻。
身东西南北孰为亲。
白云散尽千山外。
万里秋空片月新。
言讫而化。
时右司陈公瓘莹中在湖。
亲见其事。
元胁不至席三十年。
平生规法南禅师作止者。
唯元克肖之。
遗言葬于岘山之阳。
门弟子元正有才辩。
问。
何独念岘山乎。
元曰。
他日可建寺。
后三十年元道契太师楚国公。
公为请于 朝。
诏谥證悟禅师。
塔曰定应。
有 旨特建显化寺。
岁度僧。
以严香火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元。潮州倪氏子。十九为大僧。遍历丛席。于黄龙三关语下悟入。住安吉报本院。为人孤硬。有风度。威仪端重。危坐终日。南禅师门弟子。能纵迹其行藏者。惟元而已。元。初开法。法嗣书至。南公视其名曰。吾偶忘此僧。谓专使曰。书未欲开。可令亲来见。专使反命。元即腰包而来。至豫章。闻南公化去。因留叹息。适晦堂老人。出城相会。与语奇之曰。恨老师不及见耳。元道化东吴。归之者如云。尝自乞食。舟还遇盗。舟人绝叫。白刃交错于前。元安坐自若。徐曰。所有尽以奉施。人命不可害也。盗既去。达旦人来。意师死矣。而颜色不乱。神气如常。其临死生祸福。能脱然无累如此。自说法来。一榻萧然。长坐不卧。三十馀年如一日。化后塔全身于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