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福聚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昙。字觉原。天台人。依越之法果寺。时广智笑隐䜣公。说法中天竺。师造焉。备陈求道之切。广智斥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道在自己。岂向人求耶。师退。凝然独坐一室。久之无所入。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话。师大悟曰。佛法落我手矣。广智曰。尔见何道理。敢尔大言。师展双手曰。不直一文钱。广智颔之。丙申。王师定建业。师谒上于辕门。上见师气貌异。尝叹曰。此福德僧也。命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时当俭岁。师化食以给。其众无阙乏者。山下田人。多欲𨽻军籍。师惧寺田芜废。请于上而归之。山之林木。为樵所剪伐。师又陈奏。上封一剑授师曰。敢有伐木者斩。山木赖以全。踰年丁酉。改龙翔为天界。诏师主之。每设广荐法会。师必升座。举宣法要。车驾亲帅群臣幸临。恩数优渥。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上见焉。亟命出之。洪武元年。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师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事。降诰命。俾服紫方袍。章逢之士。以释氏为世蠹请灭除之。上以其章示师。师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释。非释必非真儒也。上亦以佛阴翊王度。却不听。庚戌夏。奉使西域。辛亥秋。至省合剌国。布宣天子威德。其国王喜甚。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一日呼左右谓曰。予不能复命矣。跏趺端坐。夜参半问云。日将出否。曰未也。已而复问。至于四三。曰日出矣。恬然而逝。其日盖丙子云。踰五日颜貌如生。王大敬叹。斲香为棺。聚香代薪。筑坛而茶毗之。师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面作红玉色。耳白如珂雪。目光烂烂射人。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春温。其遇禅徒。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虽位隆望重。恒处之若寒素。无毫发自矜意。为人寡言笑。喜怒任真。不能以贵贱异其颜色。然毗翊宗教。无一息敢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据经持论。每罄竭蕴蓄。松园之复释道私租之免。皆师之所请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慧昙禅师。字觉原。出天台杨氏。少信佛僧。及得度于绍兴之法果寺。具足律仪。去就秘重。游泳止观。华严义坛特称之。当尔时。元剌嘛为帝者师。独尚禅宗。诸山禅席大振。昙阴疑焉。乃展阅禅册。难入理解。不觉心惭。而起曰。一言有碍。万劫羁锁。遂抵武林。谒笑隐䜣禅师。发明旨要。䜣公居中竺。从游者。皆一时名贤。互争识昙。昙之望遂显。未发。开法牛。首次迁清凉其临众寂静。虽数千指。经营内外。而终岁不闻笑詈之声。以故风倾都下。而保宁蒋山二刹。皆归于昙。昙常谓众曰。一句子黑漆黑。无把柄有准则。还会么。碓捣东南。磨推西北。又曰。威音王以前。弥勒佛以后。有个现成公案。未敢与汝说破。何故。心不负人。面无惭色。于是。有道之流。益亲朋。初高帝。改金陵龙翔寺。为天界。采有德禅宿主之。画院。因图诸山禅师顶相。进于上。上独喜昙相曰。太平隆运沙门也。遂以昙居天界。上常易服携近臣。私幸天界。见昙跏趺丈室。俨然在定。上顾良久。叹美而去。僧问曰。驾至。师何不迎。昙曰。驾至乎。曰。然。昙屈指曰。山僧持五戒。僧罔措其语。朝旨赐昙。号曰演梵善逝利国崇教大禅师。上堂曰。只个现成公案。众中领解者极多。错会者不少。所以金鍮不辨。玉石不分。龙河者里。直要分辨去也。张上座。李上座。一个手臂长。一个眼睛大。总似今日达磨一宗。教甚么人担荷。嘘一声。下座。洪武三年。高帝择有志沙门。通诚佛国。昙应诏。夏六月御饯都门。从行者二十馀人。道经高昌素叶诸国。诸国俱尊礼之。以象马传送。达僧伽罗国。国王并群臣。迎昙公于佛山精舍。师事之。膝行求法。敬留休息。昙示微疾。乃呼左右曰。吾不复进矣。又与僧伽王言别。复书遗表并示诸国法语。至夜半问曰。日出否。对曰。未。问至再三。侍者曰。日出矣。乃趺坐。向西而寂。时洪武四年九月也。其国老臣。以辟支弗塔悬记而白王。王遂奉昙禅师。袝葬焉。明年。尚书回奏。高帝览遗表。而嘉惜曰。中原有僧。万国之光。敕建浮屠于雨花台之左。瘗其所遗衣履。表崇德也。继而奉诏西行。有宗泐禅师。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慧昙,字觉原。
姓杨氏,天台人也。
母贾氏,梦明月自天而堕,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与群童狎。
每入塔庙,辄对法王瞻礼。
父母察其有方外缘,使依越之法果寺诵经论。
年十六,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学律于明庆杲公,习教于高丽教公。
精进力久,忽自叹曰:“毗尼之严,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断众流,一超直入,非禅波罗密曷能致之。
”时广智笑隐䜣,方敷扬大法于中天竺。
海内仰之,如景星庆云。
昙往造焉,备陈求道之切。
广智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昙退凝神,独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语,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为分明极,翻成所得迟。
”广智曰:“尔何所见,敢大言邪。
”昙展两手以示,广智颔之,乃命侍香。
天历二年己巳,龙翔新建,文宗命广智为开山住持,昙实从之,为掌藏钥。
明年庚午,广智如燕都,见文宗于奎章阁。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昙独神气恬然。
广智叹曰:“真吾家师子儿也。
”及归寺,新铸铜钟成。
广智曰:“非福慧兼美,莫先鸣钟。
”乃命昙首击之。
至顺二年辛未,出主牛头山祖堂寺。
昙畚剔秽荒,为之起废。
使殿阁一新,且改其号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迁清凉广惠禅寺。
昙复自撙节,使有馀赀,兴葺颓废。
帝师嘉之,授以“净觉妙辩”之号。
寻迁保宁。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业,昙谒太祖于营门。
见其气貌异常,叹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寺。
时当俭岁,香积之供,恃有檀施,众无匮乏。
山下田夫,多隶军籍。
昙惧寺田芜废,请而归之。
山中林木为樵者剪伐,又请而禁之。
踰年丁酉,诏改龙翔为大天界寺,命昙主之。
每设法会,昙必升座,举宣秘要。
车驾亲临,恩数优洽。
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
复请于朝,太祖乃命相国李韩公出之,且御书“天下第一禅林”,县之寺门。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昙“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颁之诰命,赐以紫方袍。
时章逢之士,以释为世蠹,请灭除之。
疏再上,太祖以其章示昙。
昙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释,非释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阴翊王度,又善昙言,毁释之议遂寝。
又闻寺僧多行非法,命昙严驭之。
昙但诱以善言,诸部沙门污染习俗者,咸思荡涤,不悖教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罢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国,宣布威德。
其国王感慕,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见王,自陈欲归之意。
王令名僧咸来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复命矣。
”趺坐,夜半问:“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复问,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国王大敬叹,聚香代薪,筑坛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坛下,命比丘千馀旋绕诵诸陀罗尼咒,至火灭方已,拾灵骨祔葬其国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遗衣,藏于金陵聚宝山雨华台傍。
昙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颜作红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温。
若有所叩,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其毗翊宗教无一息或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据经持论,每罄其蕴蓄。
松园之复,释氏私租之免,皆昙所请也。
弟子法印净戒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具《文宪集》。
僧读体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1—1679 【介绍】: 明末清初僧。云南楚雄府人,本姓许,名冲霄。十四岁父母相继去世,由伯父养育。二十七岁伯父死,出家为道士。后读《华严经》,始信佛。三十一岁依亮如法师披剃。崇祯六年,投寂光律师受戒,依住学律,改号见月。弘光元年,寂光临殁,命继主宝华山隆昌寺。明清之际,戒法沦丧,读体以身示范,弘宣律宗。有《一梦漫言》、《大乘玄义》等。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读体,字见月,姓许氏,楚雄人也。
旧籍江南句容,远祖某,明洪武时从军开滇黔,以功世袭指挥,遂家焉。
父酳昌,母吴氏,懿言淑行,雅慕因果,㝱梵僧入室,寤而生。
体质禀钦奇,幼而神敏,好游览,善绘事,所至山水佳处多留墨妙,尤工大士像,人争宝之。
父母早世,伯父无子,嘉其聪秀,欲使袭职为指挥,体不屑也,而慕赤松子游。
尝至金沙江甸尾山,寓浪穹,迁赤宕嵓,矢志修真,为黄冠三载。
一日偶行松下,遇茅庵老僧与语甚契,授以《华严经》,读至《世主妙严品》翻然有省。
遂诣宝洪山亮如𩮜 度。
闻江南有三昧律师宏戒,慨然慕之,一瓢一笠重茧而行。
时当明季,流贼槃牙,烽火相望,饥荒遍野,土寇肆劫。
所过崇罔危磴,盘江险洑,蛮雨瘴烟,猿嗥虎啸之区,荒祠古墓,深菁蔓草,昼则风餐,宵则露宿。
体一意孤行,不为物扰。
先入南岳演《楞严四依解》,继登破额冯茂上高,礼诸祖道场。
进九华,朝五台,再度大江,始遇三昧于海潮庵。
往复二万馀里,行脚六年,不知疲也。
既圆戒,充上座,讲《梵纲经》,析义敷文,四座称善。
体犹欿然不自足,乃于藏中检四分并律藏读之,殚思研讨,间遇壅滞,祷佛求解,默坐移时,焕然冰释,由是毗尼大畅。
尝从三昧传戒金陵报恩寺,座下千人,体临坛教授,忽忆初为黄冠时,㝱至一大寺,金碧交辉,苾刍云集,门阈甚高,跃身而入,自顾已成僧相,一瞿昙丹衣高座,招之使上,授经命讲,众皆跪听,汗流而觉,及是所见,髣然前㝱。
距金陵七十里,有宝华山,为志公道场,年远颓废,郡人迎三昧主之。
体筦院务,庀材鸠工,楼殿寮阁,雕饰庄岩,大江南北罕与伦比。
乙酉,三昧示寂,即受衣钵,总持三学,以十事誓众,人颇难之,久而悦服。
盖悯时习便安,止作真教,久成绝响。
故结界立规,率先躬行,是制必遵,非法必革。
寻复安居之法,门人日进。
清室初兴,山寇时发,入寺横强。
体诱致渠魁十人,设食供毕,忽厉声以大义责之,且晓示利害。
大众围绕,贼相顾欷戏,逡巡遁去。
有谮于大将军者,谓华山通贼,缇骑麇集,执至军前,剑戟如林,众僧惴惴,莫敢仰视。
体独整威仪,缓步升阶,合掌而立,具陈华山为江南孔道,不能禁贼往来,并前日留食解散之故。
三问三答,词气从容,颜色不变。
巴廒二将军与陈中丞异之,悉解众僧之缚。
又欲杀监院孙内监、房头、克修三人,体争之曰:“罪在寺主,愿伏斧锧,勿累他人。
”将军益奇之,并释不杀,还其田里,给帖护持,寺乃复安。
壬子,江南荐饥,导输赈粥,五十馀日,全活无算。
每振锡出山,四方风动,遐迩缁素,奔礼恐后,戒徒千四百人,堂食三万指。
法席之盛,世所希有。
戊午岁除,示微疾。
己未春正月既望,力疾起,视诫弟子曰:“勿进汤药,更七日行矣。
”至期端趺而化,寿七十有九,腊四十八,茶毗得五色舍利。
所著《大乘玄义》、《止持会集》、《作持续释》、《黑白布萨》、《传戒正范》及《僧行轨则》诸书。
其《毗尼止持》十六卷,《毗尼作持》十五卷,清乾隆时,释福聚奏请入藏。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寂光,字三昧,姓钱氏,广陵人也。
母感异梦而生,年二十一礼净源,始出尘俗。
初从雪浪习贤首教观,既彻宗乘,遍参名宿,紫柏、云栖皆相器重。
具戒于慧云,益精毗尼。
及邀帝眷,弘戒五台,遂升副座助其教授,盖其行解轶伦,词旨玄鬯,律学中兴,光有力焉。
寻以道贵潜修、功深宥密,乃闭关于小天台。
面壁治心,妙观有得,谓理穷虚悟,学归实践。
因发脚历衡岳,登庐阜,江州众信延住东林,池中白莲不种自生,符远公再来之谶。
又与塔龛中得晋太尉陶侃所奉文殊金像,憨山目验,为之作记刻石。
复徇众请,移锡衡山雉潭。
相传潭下有龙,时见怪形,光为说戒,竟自驯伏。
晋藩闻之,遣使迎迓,戾止清凉,为建龙华大会,宏敷戒席。
藩妃斋肃,供紫伽黎。
回驻维扬,兴石塔寺,掘地得舍利小金塔及断碣,有“坡公石塔得三昧”之语,名号符合,惊为夙记。
尝演戒于金陵大报恩寺,浮屠放光者二十馀夜。
都人请兴宝华寺,山旧为宝师道场,妙峰立铜殿于山巅。
光至,开千华大社,学侣云集,院宇重新。
崇祯壬午,荆王请兴沩仰道场。
癸未,奉诏主修报恩,宏光改元,金陵设坛谶荐,特赐紫衣白金,敕文武百官迎谒于寺,称国师焉。
以乙酉六月四日,寂于山寺。
先三日命侍者进历,指示化期,曰:“吾为大明律师,说法利生,垂四十年,吾愿毕矣,当与众别。
”届期,命具汤浴,更衣跏趺,诫众号佛,端坐而逝。
光道相清粹,丰骨凛然,慈蔼接物,孜孜不倦。
慨世末道污,轻蔑毗尼。
乃服膺师传,专宏律法,足迹遍海内,临坛演戒百有馀所。
最后,鲁王请宏戒于越之大能仁寺。
又主嘉兴三塔寺坛。
潞王请登昭庆古佛戒坛,尤为勤瘁,修建梵宇凡十数处,所至感应皆不可思议,出于意念之表。
寿六十有六,坐夏四十有一,立塔华山千华社,龙山额曰“光明金刚”,谥“净智律师”。
所著《梵纲直解》四卷及《十六观经忏法》。
清乾隆时,释福聚奏请以《梵纲直解》编入大藏,从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德基,字定庵,姓林氏,休宁人也。
父之泰,母姜氏。
诞生之辰,瑞雯满室,吉祥止止。
稍长,性见慈善,雅信佛旨,芳洁自喜,不近酒肉。
读书颖悟,数过不忘,尝闻老衲读《金刚经》至“如露如电”,顿发出世之心。
以亲老弟幼,不忍遽违,力事生理,承欢菽水。
及父没弟长,能委家计,乃拜辞慈帏。
径下姑苏,访吴中有道知识,得宝林寺竹怀,往求剃度,给侍左右,将及一期。
闻金陵华山见月演戒因缘,启白得受具足。
然陆沈下版,未露圭角,专志研精诸大律部,俱臻玄奥。
凡十五年,得阇黎成拙称许,拔居教授,整饬规约,上下敬服。
见月化后,即受传衣,履席二载,声誉旁流。
甲寅秋,江南苦旱,入冬,山下饥民就食山头,为设粥赈之,恐粮少不济,率众渡江,由仪真至维扬,沿涂托钵,郡邑善信素仰德望,乐施不绝。
山上荒黎卒赖周济,至麦熟始散。
癸亥冬,徇两浙绅耆所请,至武林昭庆说戒一期,香花塞路,道俗嗟叹,善因福果,世所希有。
所著《毗尼关要》十六卷,《羯磨会释》十四卷,《比丘尼律本会义》十二卷,摭其箐华,发抒底蕴,诚便后学。
庚辰季冬朔,示微疾,集大众诫之曰:“凡我出家,止为生死,不可不真实修行。
既知修行,必当严持戒律,若不持戒而欲超脱生死,如缘木求鱼,舍舟渡海,岂可得哉。
吾早晚行矣,愿共勉之。
”至八日沐浴更衣,号佛而逝,塔于龙山之阳。
寿六十有七,腊四十八,坐夏四十四。
弟子三十八人,一时铮铮,足嗣法响。
其《毗尼关要》十六卷,清乾隆二年,释福聚奏请入藏。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六
释性实,字天月,号澄庵。
姓刘氏,山阳人也。
父国栋,乐善不倦,虔诵佛号,每见异徵。
尝㝱菩萨垂光,觉而内室举子。
时方中宵,昙花隐见,知有自来。
故生而颖悟,性根不凡。
甫及弱冠,志存遗俗。
祝发后,闻金陵宝华山文海为一代尊宿,遂入山膜拜,从之学律。
夙夜精修,不间寒暑。
亲承密谛,妙悟环生。
摄𪗋经坛,职司都讲。
婆娑双树,龙象俱驯。
既而文海紫衣内召,趋廷有喜,改建法源,说戒无遮。
于是情殷辅导,因为教授。
四禅风靡,胜流总至。
金碧烟凝,同生悲悟。
未几,道场圆满。
文海请旨还山,承恩召对,垂询法源继席。
时新更寺名,未敢自私。
故不举其徒,而荐诸寺长老。
复奉钦命,南山法嗣同举引见。
特诏性实,继主法源方丈,遂履斯任。
然库藏屡空,人莫之识。
惟率众静修,澹然无营。
久之,四众归仰,十方施助。
于是殿宇寮垣,涂茨丹雘,鸠工以时,庄严宏丽,焕然改观。
生平誓愿,居不安逸,厨无香积。
春冬说戒,结夏安禅。
宵夜精勤,胁不著席。
一钵一盂,身先率众。
布衲一袭,不敝不更。
数十载如一日。
故年登大耋,视听不衰。
王公卿相,往来参契。
接其幽旨,皆相悦怿。
不兢于心,不眩于目,澹然无欲。
若遇道俗,虽至愚下,必与均礼。
大众平等,斯为近之。
乾隆丁丑岁,已传席圆林,退院间居,恬静自得。
时皇四子学山,颇好游猎。
尝憩寺门,车马阗喧。
乃定中初起,扶杖款扉,草履迎侯。
皇子挹其谦光,皓首庞眉,物我胥蠲,赧然心折。
投弓珥笔,贻之篇章,传为遗宝。
以乾隆三十九年春正月八日示寂,寿八十有二,腊六十有三,弟子圆升别起灵塔,不附悯忠。
仰其芬菲,昭兹来哲。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五
释实长,字晓闻。
姓钱氏,丹徒人也。
母潘氏,初产乏乳。
乞他母乳,长辄不就。
饮以米汁,又未能食,举家忧之。
七日乳至,始接怀哺。
盖生有殊禀,知觉独灵。
呱呱在抱,即辨血气。
及能食言,便恶辛腻。
发言应机,过于成人。
幼时随父渡江,暴风忽作,波浪汹涌,一舟振荡,莫不惊恐。
长微笑曰:“祇是心不定耳,风浪何惧乎?
”父曰:“此时心如何得定?
”曰:“定在平日。
”由是异之。
年踰志学,溯江至金陵永济寺。
闻僧诵《弥陀经》,偶焉枨蠲,遂决然舍去,投和州福兴寺密严薙染。
栖迟三载,稍涉经论。
宝华文海圆具。
未几下山,欲求禅习。
道遇老宿,问所从来,因言所志。
老宿慨然曰:“了明心理为戒,悟彻本心为禅。
名虽有二,理则一致。
今之秉佛制,饬僧纲者,已不多觏。
汝后生新戒,当精进持律,弗坠初基。
”于是涉江而北,依广陵石塔抚生,研讨毗尼。
抚于淮南有律虎之目,见长操持谨笃,迥出庸流。
昕夕切磋,将欲记莂。
长方游山未归,抚遽迁化。
时城北舍利律院冶牧,少与同参,素契清修,请为辅导。
既任仔肩,不辞劳瘁。
久之,冶牧谢世,缁众固请就履主席,婉辞郤之,以待贤者。
会郡守景莱高公与绅耆汪君鹤崖,辟广初地,一新梵宇。
勉长住持,乃不获辞。
自是艰苦,较甚于前。
而春冬弘戒,十方新众,尤多于昔。
平山堂之左有惠照寺,为古木兰院,唐王播题诗处也。
地颇幽邃,主者荒芜,士绅惜之。
邑令徐公,慕长誉望。
率众造请,特令兼摄。
未及期月,已复旧观。
乾隆辛未春,高宗南巡。
御舟经过,长出迎候。
奏对雍容,请锡寺名,圣意俞允。
九月,鹾运吉公恭赍御书“慧因寺”额至寺。
时顾万峰、鲍步江、张冠村、陈道潜,俱有诗纪胜。
非道行高卓,声华茂美,未足臻此。
以乾隆甲戊九月一日示寂。
年五十一,腊三十一,坐夏十有四。
奉笼于惠照之西偏。
当长四十,初度隆觉,冶牧以文寿之。
序中推许真实,以为后来之秀,屈指无二。
冶为海内律学宗纲,持论最严,独于长称道如此。
况十年精进,其律学洵可一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