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怀素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6—643 【介绍】: 唐僧。河东人,俗姓姚。博览众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邑多虎暴,都督张逊命志宽祷之,后虎患渐少。太宗贞观中,蒲晋旱,志宽曾曝烈日中祷雨。
全唐文·卷九百四
志宽俗姓姚氏。蒲州河东人。隋青州刺史任予。自幼出家。大业中以事流西蜀。贞观初还乡里。十七年卒于仁寿寺。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姚氏。河东蒲州人。父青州刺史少知。名历听经论。尤以涅槃十地为心要。东西寻访。殊惜寸阴。且履信无矫妄。尝买衣帛长安市中。其人云。可先付直。明当如数。求所在送至。从之。归为诸僧言。诸僧笑其为所绐。宽曰。自念平生未尝诳物。物岂复肯诳我哉。其人果如约。尤不怠于瞻视病患。近远使舆致房中治。理无小废。或腹痈不易出脓。辄为口𠲿之。炀帝闻其行解。诏居慧日。会杨玄感叛。类下狱待罪。有遣饷。悉分散。无所私。后配役。负土筑御道。同役者。告以既无监检。可稍纵。宽曰业报如此。能自欺乎。顷之并流西蜀。行达陕州。适诸檀越醵以赆。即分散。独遗一驴。以负经卷。次潼关。硕德宝暹。足破莫能进。宛转卧道侧。宽哀之。又舍以载。而身负经卷。达蜀。祷雨弭虎。化风遐播。每阐导散席。衬施随尽。然素所服用。至俭陋孅啬。贞观初。还乡里。旱甚。宽为置坛场。祷雨。如蜀时。曰不得雨者。不处堂房。曝其身三日。而雨大洽。宽所在。有介冑声。夜窥之。则见神人绕行其旁。议者以其常诵维摩经。及戒本。故然。有神素法师者。平生友也。然能交接。于既死之后。复慰以书。兹不录。十七年夏五月十六日。卒于仁寿寺。寿七十八。盖宽口不及利。手不执宝。筐箧之藏。由来绝心。骑乘劳具。终身无涉。垂死。遗命其徒。以篨籧裹尸。用雨椽舁之。林野。无尔纷纭。为无益事。呜呼达哉。
续高僧传·卷第十五 义解篇十一
释志宽。
姓姚氏。
蒲州河东人也。
祖宗仕族不交群小。
父任隋青州刺吏宽。
自幼及长清约知名。
历听诸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也。
东西访道无释寸阴。
业成登器游讲为务。
生常履信言行不乖。
望似专正而怀抱虚荡。
尝以游学长安诣市买绢。
有人曰。
可见付直明当送绢。
于此便付直。
还寺为诸僧所笑。
宽曰。
自忆不负于人。
岂有人而乖信。
至期果获。
以事陈之。
彼人云。
兵食可亡信不可废。
弟子俗人奉之。
岂意释门缀斯虑也。
宽常诵维摩及戒本。
所居住房每夜必有振动介冑之响。
窃而观者咸见非常神人绕房而行。
又一时夜中房重阁上有打物声。
同学宝通。
闻之惊迷不安其席。
宽就而慰之。
犹打物如故。
至旦看之。
乃舍梁将折。
即令拄之得免其命。
其为幽灵所卫如此。
而性好瞻病无惮远近。
及以道俗知无人治者。
皆舆迎房中。
躬运经理。
或患腹痈不可脓出者。
乃口就𠲿之遂至于差。
往往非一。
其慈惠之怀信难继也。
后于中夜室内大明。
及观房外与昼无异。
乃自缝绽衣帛。
不谓神光所照。
后召诸徒方知半夜此相数现。
后遂不怪。
加以开务诱引弘济为业。
道俗胥悦庆其幸遇。
属炀帝弘道海内搜扬。
以宽行解同推。
膺斯荣命。
既处慧日讲悟相仍。
会枭感作逆斋事拘缠。
宽便下狱待罪。
有来饷遗一不自资。
通给囚僧欢笑如昔。
后并配徒隶役于天路常令负土使装满笼。
尽力辇送初不懈息。
役僧曰。
此无监检。
当可小停。
宽曰。
业报如此。
何能自欺。
违心行事诚未安耳。
未又配流西蜀行达陕州。
有送财帛祖饯之者。
并即散而不遗。
唯留一驴负经而已。
路次潼关。
流僧宝暹者。
高解硕德足破不进。
宽见卧于道侧。
泣而哀焉。
即舍驴与乘。
自担经论。
徒行至蜀虽有事劳而口不告倦。
其仁恕之性登苦知其人矣。
既达蜀境大发物情。
所在利安咸兴敬悦。
时川邑虎暴行人断路。
或数百为群。
经历村郭伤损人畜。
中有兽王。
其头最大五色纯备威伏诸狩。
遂州都督张逊远闻慈德遣人往迎。
宽乃令州县立斋行道。
各受八戒。
当夕虎灾销散。
莫知所往。
时人感之奉为神圣。
然宽因名立行弘裕有仪。
凡所宣化如风之靡。
每至散席礼䞋相仍。
或至十万二十万者。
皆即坐散尽了无资己。
告施者曰。
财犹种子聚则难繁。
故为散之。
令从用有在耳。
其虚怀应物为若此也。
兼又轻生疏素弊服寻常。
一经御形动经累稔。
爱护之甚有过身肉。
时逢俭岁躬煮糜粥亲惠饥馁。
衔泣说化令诵佛名。
又以所服衣之与毡。
或割或减用充贫乏。
每年冬首预积坐毡履替。
观诸沙门少者便给。
以此为常。
贞观之初还反蒲壤缁素庆幸欢咏如云。
屡建法筵重扬利涉。
时州部遇旱诸祈不遂。
官民素承嘉绩。
乃同请焉。
宽为置坛场。
以身自誓。
不降雨者不处室房。
曝形两日。
密云垂布。
三日已后合境滂流。
民赖来苏有年斯在。
昔在蜀土亦以此致誉。
故使遍洽时谚号为一代佛日。
有沙门神素者。
架业相邻尤所钦友。
以先卒于栖岩。
宽住州寺先绝凶问。
忽降形欢叙欣若生平。
明晚来告乃知其死。
宽致书慰曰。
等同幻境俱禀泡形。
不意之情非复言象。
素法师俗风清美道器冲深。
包总义门研机至实。
但正业久成必之净土。
此方薄运顿失所归。
老病之僧早应先去。
罪重福微犹守馀报耳。
法师不遗故旧。
昨二十五日夜降神共聚同卧一床。
通夕言议至晓方别。
情犹今昔。
事即存亡。
冥感之诚未可陈述。
以贞观十七年春二月二十四日卒。
见别传。
宽以其年夏五月十六日卒于仁寿寺。
春秋七十有八。
初未终之前右胁而卧枕于右臂。
告门徒曰。
生死长远。
有待者皆尔。
汝等但自观身如幻。
便无爱结自缠。
吾命亦断。
当取椽两根𥱿篨一领裹缚舆送。
无得随俗纷纭为不益事也。
言讫而卒。
时蒲虞等州。
道俗奔赴号恸川野。
屯于圹侧七里人满。
自宽从释种。
静摄居形。
不卧全毡不畜疋绢。
匮箧之事由来绝心。
骑乘劳具终身不涉。
口不及利手不执钱。
或有忤之。
便掩口私默。
不行赞毁于人物也。
曾用钱一千五百。
买驴负经。
既至东京。
值卒科运大贵。
或头至数万者。
同侣欲为卖之。
宽不许曰。
已劳负荷岂复过本乎。
便诣市自出之。
但取元价。
此虽小事廉耻本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志宽。姓姚氏。蒲州河东人也。历览诸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所居。住房每夜必有振动介冑之响。窃而观者。咸见非常神人绕房而行。时川邑虎暴行人断路。或数百为群。经历村郭伤损人畜。中有王兽其头最大。五色纯备威伏诸兽。遂州都督张逊。远闻慈德遣人往迎。宽乃令州县立斋行道各受八戒。当夕虎灾销散莫知所往。时人感之奉为神圣。贞观初还蒲晋。时州郡遇旱诸祈不遂。官民乃往请焉。宽为置坛场以身自誓。不降雨者不处堂房。曝形两日。密云垂布三日已后。合境滂流民赖有年。未终之前右胁而卧。枕于右臂告门徒曰。生死长远有待者皆尔。汝等但自观身如幻。便无爱结自缠。吾命亦断。当取椽两根籧篨一领裹缚舆送。无得随俗纷纭为不益事也言讫而卒。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姚。蒲州河东人。父任隋青州刺史。宽自幼及长。以清约知名。历听诸经。以涅槃地论为心要。东西访道。无释寸阴。生常履信。言行不乖。尝以游学长安。诣市买绢。有人曰。可见付直。明当送绢。于此便付直还寺。为诸僧所笑。宽曰。自忆不负于人。岂有人而乖信。至期果获。宽常诵维摩。及戒本。所居住房。每夜必有振动介冑之响。窃而观者。咸见非常神人。绕房而行。又一时夜中房重阁上有打物声。同学宝通闻之。惊迷不安其席。宽就而尉之。犹打物如故。至旦看之。乃舍梁将折。即令拄之。得免其命。性好瞻病。无惮远近。又以道俗知无人治者。皆舆迎房中。躬运经理。后于中夜室内大明。及观房外。与昼无异。此相数现。猛以开务诱引。弘济为业。属炀帝弘道。海内搜扬。以宽行解同推。应斯荣命。会枭感作逆。齐事拘缠。宽便下狱待罪。有来饷遗。一不自资。通给囚僧。欢笑如昔。后并配徒𨽻。役于天路。常令负土。使装满笼。尽力辇送。初不懈息。同役僧曰。此无监检。当可小停。宽曰。业报如此。何能自欺。违心行事。诚未安耳。末又配流西蜀。行达陕州。有送财帛祖饯之者。并即散遗。唯留一驴负经而已。路次潼关。流僧宝暹者。高解硕德。足破不进。宽见卧于道侧。泣而哀焉。即舍驴与乘。自担经论。徒行至蜀。大发物情。咸兴敬悦。时川邑虎暴。行人断路。或数百为群。经历村郭。伤损人畜。中有王兽。其头最大。五色纯备。威伏诸兽。遂州都督张逊。远闻慈德。遣人往迎。宽乃令州县立齐行道。各受八戒。当夕虎灾销散。莫知所往。时人感之。奉为神圣。礼䞋相仍。或至十万二十万者。皆即散尽。了无资己。告施者曰。财犹种子。聚则难繁。故为散之。令从用有在耳。兼又轻生。疏素毙服。一经履御。爱护之甚。有过身肉。时逢俭岁。躬煮糜粥。亲惠饥馁。衔泣说化。令诵佛名。又以所服衣之与毡。或割或减。用充贫乏。贞观之初。还返蒲晋。缁素庆幸。欢咏如云。屡建法筵。重扬利涉。时州部遇旱。诸祈不遂。宽为置坛场。以身自誓。不降雨者。不处堂房。曝形两日。密云垂布。三日已后。合境滂流。民赖来苏。号为一代佛日。以贞观十七年夏五月十六日。卒于仁寿寺。春秋七十有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蓝田人,俗姓张。十岁依景云,寻究经论,访问师承,旁及儒墨,兼擅诗歌。代宗大历十三年,以《四分律》有法砺旧疏及怀素新疏,每致异议,奉诏至安国寺,与名僧大德十四人签定之。德宗建中初奏进。累官内供奉、鸿胪少卿。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张氏。京兆蓝田人。十岁依西明寺景云律师。受近圆。乃究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频敷座席。屡主坛场。开元中。诏参译务。大历十三年。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照材学优赡。其所编稡制作。多不具述。于教门颇有功绪。在代肃二朝。尤用事。职至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捡校。鸿胪少卿。食封一百户。终于别院。寿八十二。腊五十八。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圆照。
姓张氏。
京兆蓝田人也。
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
云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
照当应法乃受近圆。
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
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
仍旁求于儒墨。
兼擅美于风骚。
律藏珠珍专探日用。
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
洎乎开元年中。
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
照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
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
盖以二宗俱盛。
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
互击定伤于师足。
既频言竞。
多达帝聪。
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
时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主。
梵云昙无德。
秦言法藏。
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秦言觉明。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岁次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于长安中寺重雠校。
殆十四年辛亥译毕。
沙门慧辩等笔受。
成六十二卷。
后有魏朝道覆律师。
于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
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
次道云律师修疏九卷。
次道晖撰疏七卷。
隋朝法愿裁疏十卷。
自唐平一天下也。
四方昌阜三宝增明。
有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
次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
事各一时流通绝矣。
当武德元年戊寅岁。
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
宗依成实论。
今称旧疏是也。
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亨元年岁在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是也。
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
信重大乘遵承密教。
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云。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
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
遣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
已上应副。
即于安国寺供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
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
用茶二十五丳藤纸笔墨。
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
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
又敕安国寺三纲。
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
违者录名奏来云。
其时天长寺昙邃。
净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邃兴泚。
本寺宝意神朗智钊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圆照。
共奉表谢。
答诏云。
师等道著依经功超自觉。
承雪宫之旨奥。
为火宅之凉飔。
四分律仪三乘扃键。
须归总会永息多门。
一国三公谁执其咎。
初机眩曜迷复孔多。
爰命有司婢供资费。
所烦笔削伫见裁成。
所谢知悉。
其日品官杨崇一。
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
严饰道场命僧行道。
用五十四人。
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
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
令所司祇供。
宜各精诚。
问师等好在。
及解道场。
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
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
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
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
至二月八日敕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
道场定取十日散。
设斋外各赐绢帛。
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
程才品用各得其宜。
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
圆照笔受。
正字宝意纂文佥定。
超侪笔受。
其崇睿已下九人證义。
共议篇题云。
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
京城临坛大德。
某等奉诏定。
以此为题也。
照为首唱诸公和之。
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
其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
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其年五月疏草毕。
六月望敕圆照。
依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
至十二月十二日。
送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
敕宜依。
照务其搜集专彼研寻。
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
上卷明佛。
中道。
下儒也。
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
再修释迦佛法王。
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
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照自序云。
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
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
恐年代𡩻远人。
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
制文犹在。
时帝敕宜依。
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
照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尤为杰立。
累朝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
食封一百户。
后终于别院。
春秋八十二。
法腊五十八云。
系曰。
刊正二宗会归一见。
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
何以诸师却请双行。
不其感欤。
通曰。
是此举也。
则元载所请。
帝乃曰俞。
究其始因乃新章也。
挟力轮摧相部。
独存于我专利于人。
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
窃量诸德微愤不平。
故奏双行。
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
匪成三点之伊。
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
因排法砺三本生焉。
旧有南山四家出矣。
又如东汉季也。
灭一跋扈生四强臣。
初止政出一门。
末云赂归四贵。
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
然则吾善用多矣。
大集经云。
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
依之修行皆得解脱。
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
京兆蓝田人。
年十岁。
依西明寺。
景云律师。
寻究经论。
访问师承。
维摩法华。
因明唯识。
涅槃中观。
华严新经。
代宗大历十三年。
承诏至齐安国寺定夺。
新旧两疏是非。
敕令将二本律疏。
定行一家。
时照等序奏云。
按四分律部。
自姚秦弘始。
五年壬寅岁。
罽宾三藏佛陀耶舍。
讽出梵文。
沙门竺佛笔受。
成四十五卷。
至十一年戊申。
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
于长安中寺。
重雠校。
殆十四年辛亥。
译毕。
沙门慧辩等。
笔受成六十二卷。
武德元年戊寅。
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
至九年丙戌。
成十卷。
宗依成寔论。
今称旧疏。
是也。
洎高宗咸亨元年庚午。
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
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
宗依根本。
一切有部。
大毗婆沙。
俱舍等论。
称新章疏。
是也。
两疏传授。
各坛颛门。
学者如林。
执见殊异。
数兴诤论。
圣慈悯念。
务息其源。
使水乳无乖。
时遣内给事李宪诚。
镇军大将军刘崇训。
宣敕云。
四分律旧疏新疏。
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
于安国寺律院。
佥定一本流行。
遣中官赵凤。
敕尚食局。
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
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
一切俗僧。
辄不得入。
其时天长寺昙𨗉。
净住寺崇睿。
西明寺道𨗉兴此。
本寺宝意。
神朗。
彼钊。
超侪。
崇福寺超證。
荐福寺如净。
青龙寺惟干。
章信寺希照。
保寿寺慧彻。
圆照。
共奉表谢。
俄属德宗即位。
改元建中。
敕照。
依大历新定字样。
杪写进本。
至十二月。
送祠部新进佥定疏十卷。
仍乞新旧两疏并行。
敕依照搜集。
专彼研寻。
著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
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
诰制三卷。
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
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
隋传法高僧。
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
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
佥定律疏。
一行制表集三卷。
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记三卷。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
三教法王本记三卷。
利言集二卷。
释迦佛法王本记一卷。
佛现八相成正觉记一卷。
忏悔罪辩瑞相记一卷。
五部律翻译传授记一卷。
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
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
传法三学碑记集十五卷。
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
御题章信寺诗。
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
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照自序。
照于律道颇有功多。
肃代二朝。
尤为杰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