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马大师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侯官人,俗姓刘。受石霜印记,化徒于筠州九峰。后住泐潭而终。吴杨溥时示寂,谥大觉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刘,福州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唐末禅僧。嗣石霜庆诸。住筠州九峰,世称九峰和尚。后住氻潭宝峰禅院。卒谥大觉禅师。《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并存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禅林僧宝传·卷第五
禅师名道虔。
刘氏。
福州侯官人也。
容姿开豁明济。
气压丛林。
至霜华。
诸禅师见之。
谓人曰。
此道人从上宗门爪牙也。
诸殁时。
虔作侍者。
众请堂中第一座。
嗣诸住持。
方议次。
虔犯众曰。
未可。
须明先师意旨。
乃可耳。
众曰。
先师何意。
虔曰。
只如道。
古庙香炉。
一条白鍊如何会。
第一座曰。
是明一色边事。
虔曰。
果不会先师意。
于是第一座者。
起炷香誓曰。
我若会先师意。
香烟灭则我脱去。
不然烟灭不能脱。
言卒而脱去。
虔拊其背曰。
坐脱立亡不无。
首座会先师意。
即未也。
庐于普会塔之旁。
三年而去。
经行于末山之下。
住崇福寺。
僧问无间中人。
行什么行。
曰。
畜生行。
曰。
畜生复行什么行。
曰。
无间行。
曰。
此犹是长生路上人。
曰。
汝须知有不共命者。
曰不共什么命。
曰长生气不常。
复曰。
大众还得命么。
欲知命。
流泉是命。
湛寂是身。
千波竞起。
是文殊境界。
一亘晴空。
是普贤床榻。
其次借一句子。
是指月。
于中事是话月。
从上宗门中事。
如节度使符信。
且如诸先德。
未建许多名目。
指陈已前。
诸人约什么体格商量。
这里不假三寸。
试话会看。
不假耳根试采听看。
不假两眼试辨白看。
所以道。
声前抛不出。
句后不藏形。
尽乾坤都来。
是汝当人个自体。
向什么处。
安眼耳鼻舌。
莫向意根下。
图度作解。
尽未来际。
亦未有休歇分。
所以古人道。
拟将心意学玄宗。
大似西行却向东。
先是马大师
殁于豫章开元寺。
门弟子怀海智藏辈。
葬舍利于海昏石门。
海亦庐塔十馀年。
乃沿冯川上车轮峰。
逢司马头陀劝海留止。
因不复还石门。
虔自九峰往游焉。
遂成法席。
为泐潭第一世。
继海遗踪也。
吴顺义初。
告众安坐而化。
塔于寺之西。
号圆寂。
谥大觉禅师。
得法上首殷禅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时石霜庆诸禅师归寂。众请首座继席。九峰曰。须明先师意始可。座曰。先师有甚意。峰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其馀即不问。如何是一条白练去。座曰。这个祇是明一色边事。峰曰。元来未会先师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峰拊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解期 选佛场开定祖机。
辨明邪正在钳锤。
禹门浪暖风雷动。
正是鱼龙变化时。
即今众中莫有冲波激浪者么。
问答不录。
师以拂子打一圆相云。
机前一著。
觌面全提。
复击禅床一下云。
句外一言。
和声揭露。
个里不许停思顾虑。
岂容开口分疏。
只饶眨得眼来。
剑去久矣。
纵是佛祖到此。
也只得攒眉有分。
何也。
盖非言路所通。
亦非心识所测。
若是个英俊衲僧。
向未举以前自当点首一笑。
是故祖师门下法应如是。
嗟观近世以来。
人心不古。
禅学之者。
不务真参实悟。
惟是接响承虚。
以觉识依通为悟明。
穿凿机缘为参究。
破坏律仪为解脱。
夤缘据位为出世。
以致祖风彫弊。
魔说炽然。
塞佛法之坦途。
瞽人天之正眼。
使吾祖教外别传之道于斯而委地矣。
故我大觉释尊。
于二千年外。
已识尽众生心病。
预设多种奇方。
于无渐次法中曲垂修證规则。
不过只要诱引当人一个入路。
故经云。
末世众生。
希望成道。
无令求悟。
惟益多闻。
增长我见。
又云众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开悟。
佛令结制安居。
剋期取證。
过三期日。
随往无碍。
故知结解之有时也。
且如即今诸大德。
于九十日中还曾證悟也无。
已悟之者置之勿论。
如其未悟之者。
则此一冬不免又是虚丧了也。
若是个本色道流。
以十方法界为个圆觉期堂。
也莫论长期短期。
百日千日。
结制解制。
但以举起话头为始。
若一年不悟参一年。
十年不悟参十年。
二十年不悟参二十年。
尽平生不悟。
决定不移此志。
直须要见个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也。
故先哲所谓一念万年岂虚语哉。
遂举起拂子召众云。
还知这九十日内参究的消息落处么。
不见世尊道。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个里明辨得老瞿昙得失誵讹处。
要證圆觉不为难矣。
设或未能见彻。
切忌依语生解。
幻叟今日不辞饶舌。
试为诸人颂出。
猛火铸成金弹子。
当机捏碎又浑囵。
等閒失得俱拈过。
风送潮音出海门。
示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
当知佛即是心。
未审心是何物。
须要看这一念佛心。
从何处念起。
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
这里有个入处。
便知圆悟禅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故祖师云。
心同虚空界。
示等虚空法。
證得虚空时。
无是无非法。
所言心者。
非妄想缘虑之心。
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
三世诸佛之所證。
證此心也。
六道众生之所昧。
昧此心也。
诸佛由悟而證。
号曰菩提。
众生因迷而昧。
故曰烦恼。
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得之不有。
失之不无。
迷则业缘。
悟名佛性。
盖知迷悟在己。
得失非他。
当知此心旷劫至今。
本无生灭。
原非染净。
孤光皎皎。
脱体无依。
妙用真常。
廓周沙界。
无形状可见。
无声响可闻。
虽然无相。
无相不宗。
虽曰无声。
无声不应。
是一切色相之根。
乃一切声响之谷。
色空不二。
动静一如。
法法虚融。
尘尘解脱。
是知心有则法有。
心空则法空。
心邪则一切邪。
心正则一切正。
若了此心。
法亦不有。
心法既无。
则一切是非名相皆空。
是非名相既空。
则山河大地。
色空明暗。
直下与当人自性心佛觌体混融。
了无隔碍。
居士于此果能信入。
则与从上佛祖所證所得更无差别。
复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论哉。
设或未然。
亦不用别求玄妙。
厌喧取寂。
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乾净。
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
置之怀抱。
默然体究。
常时鞭起疑情。
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
返复参究。
不可作有无卜度。
又不得将心待悟。
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
皆为障碍。
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
而于行住坐卧之中。
乃至静闹閒忙之处。
都不用分别计较。
但要念念相续。
心心无间。
久久工夫纯一。
自然寂静轻安。
便有禅定现前。
傥正念不得纯一。
昏散起时。
亦不用将心排遣。
但将话头轻轻放下。
回光返照。
看这妄想昏沈从甚么处起。
只此一照。
则妄想昏沈当下自然顿息。
日久坚持此念。
果无退失。
蓦忽工夫入妙。
不觉不知一拶疑团粉碎。
历劫尘劳当下冰消瓦解。
只个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
于这不可得处豁开顶门正眼。
洞彻性空源底。
自当点首一笑。
始知涅槃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
到此始信山僧未尝有所说也。
更须向真正钳锤下搂空悟迹。
掀翻窠臼。
然后證入广大甚深无碍自在不思议解脱三昧境中。
同佛受用。
以斯治国泽民。
则可以垂拱无为而坐致太平者矣。
以此超脱死生。
则应用施为而无可无不可也。
居士其尚勉之。
示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机。
难容凑泊。
初参之士。
必假筌蹄。
所谓梵语阿弥陀佛。
此云无量寿。
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
心即本来之佛性。
是故念佛者。
乃念自心之佛。
不假外面驰求。
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
或谓即心是佛。
何劳更念佛乎。
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
是以执相循名。
妄生倒惑。
横见生死。
枉入迷流。
故劳先圣曲垂方便。
教令注想观心。
要信自心是佛。
则知念佛念心。
念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无间。
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
当下根尘颖脱。
当体空寂。
始知无念无心。
无心无念。
心念既无。
佛亦不可得矣。
故云从有念而至无念。
因无念而證无心。
无心之心始是真心。
无念之念方名正念。
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
到此觅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
何圣凡迷悟之有哉。
只这不可得处。
即识心达本之要门。
乃超生脱死之捷径。
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
始信火宅凡居即为西方安养。
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
溪光山色头头章紫磨金容。
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
尘尘契妙。
法法该宗。
不即不离。
心心解脱。
于斯领旨。
管取一笑而无疑矣。
居士其尚勉乎哉。
机缘法语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参扣曰。
昨蒙和尚开示济川首座蒙山三关话。
弟子虽获与闻。
心犹未了。
幸望和尚别垂方便。
师云。
照前问将来。
空云。
蟭螟虫吸乾沧海。
鱼龙虾蟹向何处安身立命。
师曰。
长安路上金毛卧。
曰。
水母飞上色究竟天。
入摩醯眼里作舞。
因甚不见。
师云。
五凤楼前铁马嘶。
曰莲湖桥为一切人直指。
明眼人因甚落井。
师云。
明月照见夜行人。
曰请师一颂以为究竟。
师云。
好与痛棒。
曰棒则弟子甘领领。
则望和尚垂慈。
师乃呵呵一笑而为颂曰。
当机把断圣凡津。
拟议知伊屈未伸。
欲识蒙山端的旨。
垂钩意在钓金鳞。
师云。
会么。
空遂作礼而退。
僧宝金山者。
入室参礼次。
师乃问云。
面南观北斗。
低首看青天。
此语明甚么边事。
曰和尚合却口好。
师云。
未在。
曰瞒别人即得。
师云。
差别用处。
非智眼不能无惑。
子欲洞明佛祖真宗。
须具透关正眼。
未审如何是透关正眼。
山振声一喝。
师云。
具得正眼。
当明向上一机。
如何是向上一机。
曰青天日当午。
师云。
犹未梦见在。
曰木人拈玉线。
石女度金针。
师云。
从上佛祖不传之妙。
子作么生领会。
山近前礼一拜。
师云。
转身一句速道将来。
曰雨添山色秀。
风来竹影移。
师拟拈拄杖。
山乃一喝。
拂袖而去。
师云。
放子二十棒。
山复回身近前合掌曰。
谢和尚垂慈。
深锥痛劄。
师云。
子虽有滔天之浪。
且无湛水之波。
山又叉手默然。
师云。
如是如是。
山遂作礼。
僧问有佛处不得住时如何。
师举起手中拂子。
僧云。
无佛处急走过又作么生。
师放下手中拂子。
云。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两头不著。
千圣难窥。
这个且置。
只如古人道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意旨如何。
僧云不即不离。
师云。
不即。
不即个甚么。
不离。
不离个甚么。
僧拟对。
师打一拂子云。
这虚头汉。
僧无语。
师宴坐室中。
有胜上座者从外入来。
师云。
是谁。
胜云。
某甲。
师云。
作么。
胜云。
佛殿里拜佛来。
师云。
佛向你道甚么。
胜云。
不曾道。
师云。
你头不曾点地那。
胜云。
下下点地。
师云。
又谓不曾道。
胜云。
某甲会也。
师云。
你会个甚么。
胜云。
吐露太分明。
师便喝。
胜拟对。
师云。
拄杖不在手。
放汝二十棒。
出去。
天溪凝上座来参。
师云。
不用之乎也者。
父母未生前亲切道一句看。
凝云。
千圣觑不著。
师云。
觑不著的是甚么。
凝云。
父母未生前。
师云。
为甚么觑不著。
凝云。
为无踪迹。
师云。
既谓无踪迹。
说甚么觑不著。
你在无踪迹处窠臼。
这个且置。
只如烧了撒了。
你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青山重叠叠。
涧水响潺潺。
师云。
我不问你青山叠叠。
涧水潺潺。
毕竟烧了撒了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日用分明常显露。
师云。
这虚头汉。
脚跟尚未点地在。
说甚么显露不显露。
凝乃触礼一拜。
师云亦未在。
凝又拟开口。
师咄云。
你再乱道。
辟破你口门。
凝礼谢而退。
有僧扣师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毕竟是个甚么。
师与僧一掌云。
你道是个甚么。
僧拟开口。
师以手掩其口。
僧于言下悟旨。
师因消遣。
至韶古音关房。
以拄杖扣门三下曰。
关主在么。
韶曰。
他不曾有出入。
谁云在不在。
即开门见师。
乃触礼一拜。
师曰。
此犹是奴儿婢子之事。
请关中主相见。
韶乃叉手默然。
师曰。
此则沈寂默去也。
韶曰。
师适来问甚么。
师曰。
问汝关中主。
韶曰。
唤作寂默得么。
韶遂呈偈曰。
只此寂默非寂默。
非寂默中非亦绝。
渠侬目面已呈师。
动静何曾有区别。
师曰。
恁么则子不在关内耶。
韶曰。
弟子见师亦不在关外。
师以手拍关门一下曰。
怎奈这个何。
韶拟对。
师叱曰。
汝但于心不生分别。
只个门户亦无所有。
门户既非。
则谁在关内谁在关外耶。
虽然理则如是。
亦不可越他世谛规矩。
尤不可违其自己志愿。
正好向这无分别无内外处。
竖立脊梁。
全机坐断。
彻底掀翻。
囫囵嚼破。
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可也。
曰言曰行。
可以模范后学。
抑不负其己灵也。
子其勉而进之。
三载出关之日。
拄杖子再为汝勘过。
韶遂作礼。
行实 师讳绍琦。
楚山其字也。
姓雷。
唐安人。
九岁出家。
初从玄极和尚。
最后谒东普无际和尚得法。
正统六年。
再见东普。
普问子数年来住在何处。
曰我所住廓然无定在。
普曰。
汝有何所得。
曰本自无失。
何得之有。
普曰。
莫不是学得来者。
曰一法不有。
学自何来。
普曰。
汝落。
空耶。
曰我尚非我。
谁落谁空。
普曰。
毕竟事若何。
曰水。
浅石出。
雨霁云收。
普曰。
莫乱道。
只如佛祖来也不许。
纵尔横吞藏教。
现百千神通。
到这里更是不许。
曰和尚虽是把断要津。
其奈劳神不易。
普曰。
克家须是破家儿。
恁么干蛊也省力。
既退。
至晚。
复召入诘之曰。
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
楚山悉具以对。
普曰。
还我无字意来。
曰这僧问处偏多事。
赵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吐露。
翻成特地使人疑。
普曰。
如何是汝不疑处。
曰青山绿水。
燕语莺啼。
历历分明。
更疑何事。
普曰。
未在。
更道。
曰头顶虚空。
脚踏实地。
普召弟子鸣钟集众。
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
所云以提起话头之日为始事。
一年不悟参一年。
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尽平生不移此志。
直至大悟方名罢参。
至哉言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动止。寡言笑。九岁出家。从玄极和尚学禅。后获印于东普无际禅师。正统六年。再参东普。普问。子数年住何处。曰我所住处。廓然无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学得来者。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普曰。克家须是破家儿。至晚复召入。诘之曰。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师悉具以对。普曰。还我无字意来。师偈答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处。曰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普召弟子。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授之。师容止庄重。虽宴居。如对清众。具择法眼。勘验学者。百不失一。门徒数十人。唯宝山金者。深入堂奥。读师语录。直捷简明。不在古人下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楚山禅师。唐安人也。名绍琦。姓雷氏。八岁入乡校。不假师授而知诵。次载失父。遂弃业。而学出世法于玄极通禅师。通爱之。与语辄终日。每至节要处。不敢犯其词。乃跪请益。通叹曰。子根性太利。难于入道。但有疑在。庶可疗耳。琦愕然曰。木偶人。可入道耶。通笑曰。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琦愤而趋出。益疑之。经昼夜。遂振衣起曰。吾师岂欺我哉。复入。剖于通前。通独以掌反覆示之。不领。遂背去。遍参知识。俱不得意。闻无际悟和尚。居普州之东林。东林禅风。腰包到者即受。曲折流辈窃非之。琦故往扣焉。曰。上座何住。对曰。廓然无定。曰。有何所得。对曰。本来无失。何得之有。曰。学将来底。堪作甚么。对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曰。汝落空耶。对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曰。毕竟如何。琦曰。水浅石出。雨霁云收。悟公笑曰。纵汝横吞藏教。现百千神通。其如老赵州无字公案。怎生消缴。琦又拟对。悟公连叱退之。琦大惭。数日不敢仰视。忽闻净板鸣。豁然荡尽廉纤。急披衣礼谢。悟肯之。遂以断桥源流。嘱琦行化。当是之时。断桥之脉微矣。及悟公继响。而得法者仅七人。惟琦出世最晚。初领天柱。迁皖山。又投子后主成都之天成寺。裔叶翻茂。为大振焉。得其法者。又十六人。有祖玠侍者。齿最少。号圭庵。事琦甚谨。丛林惮其严厉。敬其慧识。以香林远方之一日童子进茶。琦啜罢。顾童子曰。人道汝憨耶。玠曰。它亦有乖处。琦曰。何以见得。玠呼接盏。童子近前。琦曰。道得即还你。无对。琦乃顾玠。玠曰。只者无言语处。不隔纤毫。琦曰。因甚道不得。玠呼童子何不问讯。童子问讯。琦度盏。童子接之。珍重而去。玠曰。道他无语得么。琦曰。只如者童子。恁么端的。是无明使然耶。法性如是耶。曰。迷则积劫无明。了则本来佛性。琦曰。恁么他是知有。是不知有。曰。他若知有则不为迷因。不知有番为隔碍。琦曰。子还有知也无。曰。祖玠不知有。曰。既不知有。何以知宗。玠曰。圣人若知。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则同圣人。曰。子看老僧。是知不否。玠曰。临机大用。举必全真。说甚知有不知有。曰。只如老僧。即今一语一默。剖析是非。分别名相处。与适来童子。见识是同是别。玠曰。择法智眼。无作妙用。体性虽同。用处县隔。曰。既云择法。安能无作乎。玠曰。智炤非识。妙用非有。用既非用。作亦非作。虽分别。实无分别之能也。曰。今对万法。境相差殊。一一明了。不具分别可乎。玠曰。教不云乎。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圆明了知。不繇心念。琦曰。善哉。可谓鹅王择乳矣。未几。玠膺疾。琦下视之。值心上座在侧。琦因问曰。如何是心。玠曰。开口不容情。曰。未在。玠顾心曰。何不作礼。心便珍重。玠曰。呈似了也。曰子既如是。还能觌体颂出乎。玠对曰。祖师心印若为传。有语分明。不在言能向机前亲领得。海门撑出钓鱼船。琦曰。珍调四大。饶益将来。一日玠疾革。作呻吟声。琦问曰。子平日得力句。到此还用得著么。对曰。用得著。曰。既用得著。叫苦作么。曰。痛则叫。痒则笑。琦曰叫与笑者。复是阿谁。曰。四大无我。叫者亦非真。寂体中实无受者。琦曰。主人公。即今在甚么处。曰。秋风不扇。桂蕊飘香。琦曰。恁么则遍界绝遮藏也。曰。有眼觑不见。琦曰。只如三寸。气消时向甚处。安身立命。对曰。雨过天晴。青山依旧。曰。从今别后。再得相见否。对曰。旷劫不违。今何有间。曰。子不病耶。对曰。病与不病。总不相干。琦执玠手曰。此是甚么。玠曰。是祖玠手。曰。祖玠是谁。曰。玠固非我。亦不离我。琦乃叹曰。善哉。妙契无生。彻證真常。子虽妙年。死亦何憾。玠遂合爪谢曰。与祖玠趱。将龛子来。琦命舁龛至。玠顾左右。曰吾当行矣。整衣龛坐化去。玠化后。天成之话大行。时蜀多义学。互以胜劣相比量。琦一以心宗揭之。而小大俱圆。有问。祖师西来意。则答曰。海神撒出夜明珠。又问祖师西来意。曰。雪消山顶露。风过树头摇。又问如何是直指事。答曰。玉栏杆上石狮子。红藕花间白鹭鸶。又问如何是摩醯正眼。琦喝之。又问不涉寒暑是甚么人。琦亦喝之。琦爱以无字问僧。有对曰。风吹秋月冷。雪压老梅寒。又僧对曰。出匣吹毛剑。寒光射斗牛。又对曰。无孔铁锤当面掷。琦皆喜之。后示疾。诸山讯候。有进曰。和尚还有不了公案么。琦展掌曰。会么。拟对。琦喝住曰。今年今日。推车挂壁。撞倒虚空。青天霹雳。阿呵呵。泥牛吞却老龙珠。澄澄性海沤花息。瞑目而寂。时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赞曰。楚山行化。当明运昌隆之际。纯以心性禅。应接群机。以故。门下一时龙蟠凤翥焉。乃至祖玠辈。风鬯春枝节节是。令见者闻者。莫不神往。但不再传其绪俱𥨊。岂慈父欲子食药而愈疾。遂称没于他方也耶。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二
禅师名承古。
西州人。
传失其氏。
少为书生。
博学有声。
及壮。
以乡选至礼部。
议论不合。
有司怒裂其冠。
从山水中来。
客潭州丫山。
见敬玄禅师。
断发从之游。
已而又谒南岳雅禅师。
雅洞山之子。
知见甚高。
容以入室。
后游庐山。
经欧峰。
爱宏觉塔院闲寂。
求居之。
清规凛然。
过者肃恭。
时丛林号古塔主。
初说法于芝山。
嗣云门。
景祐初。
范文正公仲淹守饶。
四年十月。
迎以住荐福示众曰。
众生久流转者。
为不明自己。
欲出苦源。
但明取。
自己者。
有空劫时自己。
有今时日用自己。
空劫自己是根蒂。
今时日用自己是枝叶。
又曰。
一夏将末。
空劫已前事。
还得相应也未。
若未得相应。
争奈永劫轮回有何。
什么心情。
学佛法。
广求知解。
风吹入生死海。
若是知解。
诸人过去生中。
总曾学来。
多知多解。
说得慧辩过人。
机锋迅疾。
只是心不息。
与空劫已前事。
不相应。
因兹恶道轮回。
动经尘劫。
不复人身。
如今生出头来。
得个人身。
在袈裟之下。
依前广求知解。
不能息心。
未免六趣轮回。
何不歇心去。
如痴如迷去。
不语五七年去。
已后佛也不奈汝何。
古德云。
一句语之中。
须得具三玄。
故知。
此三玄法门。
是佛知见。
诸佛以此法门。
度脱法界众生。
皆令成佛。
今人却言。
三玄是临济门风。
误矣。
汾州偈曰。
三玄三要事难分。
古注曰。
此句总颂三玄也。
下三句别列三玄也。
得意忘言道易亲。
古注曰。
此玄(或作意)中玄也。
一句明明该万象。
古注曰。
此体中玄。
重阳九日菊花新。
古注曰。
此句中玄也。
僧问。
三玄三要之名。
愿为各各标出。
古曰。
三玄者一体中玄。
二句中玄。
三玄中玄。
此三玄门。
是佛祖正见。
学道人。
但随入得一玄。
已具正见。
入得诸佛阃域。
僧问。
依何圣教参。
详悟得体中玄。
古曰。
如肇法师云。
会万物为自己者。
其唯圣人乎。
又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又曰。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世间因果。
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六祖云。
汝等诸人。
自心是佛。
更莫狐疑。
外无一法而能建立。
皆是自心。
生万种法。
又云。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如此等。
方是正见。
才缺纤毫。
即成邪见。
便有剩法。
不了唯心。
僧又问。
如何等语句。
及时节因缘。
是体中玄。
古曰。
佛以手指地曰。
此处宜建梵刹。
天帝释将一茎草。
插其处曰。
建梵刹竟。
佛乃微笑。
水潦被马祖一踏踏倒。
起曰万象森罗。
百千妙义。
只向一毫上。
便识得根源。
僧问赵州。
如何是学人自己。
州对曰。
山河大地。
此等所谓合头语。
直明体中玄。
正是泼恶水。
自无出身之路。
所以云门诫曰。
大凡下语如当门剑。
一句之下。
须有出身之路。
若不如是。
死在句下。
又南院云。
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
不具啐啄同时用。
僧进曰。
有何言句。
明出身之路。
古曰。
如杏山问石室。
曾到五台不。
对曰曾到。
曰见文殊不。
对曰见。
又问文殊。
向汝道什么。
对曰。
道和尚父母。
抛在荒草里。
僧问甘泉。
维摩以手。
掷三千大千世界于他方。
意旨如何。
答曰。
填沟塞壑。
僧曰。
一句道尽时如何。
答曰。
百杂碎。
云门问僧。
甚处来。
曰南岳来。
又问。
让和尚为甚入洞庭湖里。
僧无对。
云门代云。
谢和尚降尊就卑。
此等语。
虽赴来机。
亦自有出身之路。
要且未得脱洒洁净。
更须知有句中玄。
僧曰。
既悟体中玄。
凡有言句。
事理俱备。
何须句中玄。
古曰。
体中玄临机须看。
时节分宾主。
又认法身法性。
能卷舒万象。
纵夺圣凡。
被此解见所缠。
不得脱洒。
所以须明句中玄。
若明得。
谓之透脱一路。
向上关捩。
又谓之本分事。
祗对更不答话。
僧曰。
何等语句是句中玄。
古曰。
如比丘问佛。
说甚法。
佛云。
说定法又问。
明日说甚法。
佛云。
不定法。
曰今日为甚定。
明日为甚不定。
佛曰。
今日定。
明日不定。
僧问思和尚。
如何是佛法大意。
答曰。
庐陵米作么价。
又僧问赵州。
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来。
是否。
答曰。
镇州出大萝卜头。
又问云门。
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
答曰。
糊饼。
如何是向上关捩。
曰东山西岭青。
又问洞山。
如何是佛。
答曰麻三斤。
若于此等言句中。
悟入一句。
一切总通。
所以体中玄见解。
一时净尽。
从此已后。
总无佛法知见。
便能与人去钉楔。
脱笼头。
更不依倚一物。
然但脱得知见见解。
犹在于生死。
不得自在。
何以故。
为未悟道故。
于他分上。
所有言句。
谓之不答话。
今世以此为极则。
天下大行。
祖风歇灭。
为有言句在。
若要不涉言句。
须明玄中玄。
僧曰。
何等语句。
时节因缘。
是玄中玄。
古曰。
如外道问佛。
不问有言。
不问无言。
世尊良久。
外道曰。
世尊大慈大悲。
开我迷云令我得入。
又僧问马大师
离四句。
绝百非。
请师直指西来意。
答曰。
我今日无心情。
但问取智藏。
僧问藏。
藏曰。
我今日头痛。
问取海兄。
又问海。
海曰。
我到遮里却不会。
又临济问黄檗。
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三问三被打。
此等因缘。
方便门中。
以为玄极。
唯悟者方知。
若望上祖初宗。
即未可也。
僧曰。
三玄须得一时圆备。
有何过。
古曰。
但得体中玄。
未了句中玄。
此人常有佛法知见。
所出言语。
一一要合三乘。
对答句中。
须依时节。
具理事。
分宾主。
方谓之圆。
不然。
谓之偏枯。
此人以不忘知见。
故道眼未明。
如眼中有金屑。
须更悟句中玄。
乃可也。
若但悟句中玄。
即透得法身。
然返为此知见奴使。
并无实行。
有憎爱人我。
以心外有境。
未明体中玄也。
云门临济下儿孙。
多如此。
凡学道人。
纵悟得一种玄门。
又须明取玄中玄。
方能不坐在脱洒路上。
始得平稳。
脚踏实地。
僧曰。
既云于祖佛言句。
棒喝中学。
何故有尽善不尽善者。
古曰。
一切言句棒喝。
以悟为则。
但学者下劣不悟道。
但得知见。
是学成非悟也。
所以认言句作无事。
作点语。
作纵语。
作夺语。
作照作用。
作同时不同时语。
此皆邪师过谬。
非众生咎。
学者本意。
只欲悟道见性。
为其师不达道。
祇将知见教渠。
故曰我眼本正。
因师故邪。
僧曰。
师论三玄法门。
名既有三。
法门亦有三。
而语句各各不同。
如何又言。
一句之中。
须具三玄三要。
古曰。
空空法界。
本自无为。
随缘应现。
无所不为。
所以虚空世界。
万象森罗。
四时阴阳。
否泰八节。
草木荣枯。
人天七趣。
圣贤诸佛。
五教三乘。
外道典籍。
世出世间。
皆从此出。
故云。
无不从此法界流。
究竟还归此法界。
经云。
一切诸佛。
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此经出。
楞严曰。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维摩曰。
或为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或时作地水。
或时作火风。
李长者云。
于法界海之智水。
示作鱼龙。
处涅槃之大宅。
现阴阳而化物。
真觉云。
一月普现一切水。
一切水月一月摄。
三祖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故曰。
万法本无。
揽真成立。
真性无量。
理不可分。
故知。
无边法界之理。
全体遍在。
一法一尘之中。
华严曰。
法性遍在一切处。
一切众生及国土。
三世悉在无有馀。
亦无形相而可得。
到此境者。
一法一尘。
一色一声。
皆具周遍含容四义。
理性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不具三玄三要耶。
僧又进曰。
古人何故须要。
一语之中。
具三玄三要。
其意安在哉。
古曰。
盖缘三世诸佛。
所有言句教法。
出自体中玄。
三世祖师。
所有言句并教法。
出自句中玄。
十方三世佛之与祖。
所有心法。
出自玄中玄。
故祖道门中。
没量大人。
容易领解。
且如亲见云门尊宿。
具大声价。
如德山密。
洞山初。
智门宽。
巴陵鉴。
只悟得言教。
要且未悟道见性。
何以知之。
如僧问巴陵。
提婆宗。
答曰银碗里盛雪。
问吹毛剑。
答曰珊瑚枝枝撑著月。
问佛教祖意是同别。
答曰。
鸡寒上树。
鸭寒下水。
云我此三转语。
足报云门恩了也。
更不为作忌斋。
大众。
云门道。
此事若在言句。
一大藏教。
岂无言句。
岂可以三转语。
便报师恩乎。
古临终写偈。
辞众曰。
天地本同根。
鸟飞空无迹。
雪伴老僧行。
须弥撼金锡。
乙酉冬至四。
灵光一点赤。
珍重会中人。
般若波罗蜜。
赞曰。
古说法有三失。
其一判三玄三要。
为玄沙所立三句。
其二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
其三分两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
何谓三玄三要。
为玄沙所立三句耶。
曰。
所言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者。
临济所立之宗也。
在百丈黄檗。
但名大机大用。
在岩头雪峰。
但名陷虎却物。
譬如火聚。
触之为烧。
背之非火。
古谓非是临济门风。
则必有据。
而言有据。
何不明书。
以绝学者之疑。
不然则是臆说。
肆为臆说。
则非天下之达道也。
见立三玄。
则分以为体中。
为句中。
为玄中。
至言三要则独不分辩乎。
方讥呵学者。
溺于知见。
不能悟道。
及释一句之中。
具三要。
则反引金刚首楞严维摩等义。
證成曰。
性理无边。
事相无边。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何疑一语之中。
不具三玄三要。
夫叙理叙事。
岂非知见乎。
且教乘既具此意。
则安用复立宗门。
古以气盖人。
则毁教乘为知见。
自宗不通。
则又引知见。
以为證。
此一失也。
何谓罪巴陵三语。
不识活句耶。
曰巴陵真得云门之旨。
夫语中有语。
名为死句。
语中无语。
名为活句。
使问提婆宗。
答曰外道是。
问吹毛剑。
答曰利刃是。
问祖教同异。
答曰不同。
则鉴作死语。
堕言句中。
今观所答三语。
谓之语则无理。
谓之非语。
则皆赴来机活句也。
古非毁之过矣。
二失也。
何谓分二种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难耶。
曰世尊偈曰。
陀那微细识。
习气如瀑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以第八识。
言其为真也耶。
则虑迷无自性。
言其非真也耶。
则虑迷为断灭。
故曰我常不开演。
立言之难也。
为阿难指示。
即妄即真之旨。
但曰二种错乱修习。
一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识精圆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然犹不欲间隔其辞。
虑于一法中。
生二解故。
古创建两种自己。
疑误后学三失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荐福承古。西州人。不知谁氏子。少为书生。博学有声。及壮。以乡选至礼部。议论不合。有司怒裂其冠。从山水中来。客潭州了山。见敬玄禅师断发。从之游。已谒南岳雅公。雅洞山子。知见甚高。容以入室。后游庐山。经欧峰。爱宏觉塔院闲寂。求居之。清规凛然。过者肃恭。时丛林号古塔主。初说法于芝山。嗣云门。景祐初。范文正公仲淹守饶。迎住荐福。示众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益无功德。近来出家人。贪著福慧。与道全乖。若为福慧。须至明心。若要达道。无汝用心处。所以常劝诸人。莫学佛法。但自休心。利根者。画时解脱。钝根者。或三五年。远不过十年。若不悟去。老僧与汝。堕拔舌地狱。 系曰。师去云门近百年。览语而悟。遂嗣之不疑。时云门子孙方盛。无敢异词者。盖所得真耳。不知传灯何以不录师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倚遇(一○○三~一○七九),漳州(今属福建人)。俗姓林。师事北禅贤禅师,后住持分宁法昌寺(《五灯会元》卷一六)。神宗元丰二年卒,年七十七(《禅林僧宝传》卷二八)。今录诗三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八
禅师名倚遇。
漳州林氏子也。
为人奇逸。
有大志。
自剃发受具。
即杖策游方。
名著丛林。
浮山远禅师。
尝指以谓人曰。
后学行脚样子也。
辞远谒南岳芭蕉庵主谷泉。
三至三遭逐。
犹谒之。
泉揕之曰。
我此间。
虎狼纵横。
尿床鬼子。
三回五度。
来觅底物。
遇曰。
人言庵主见汾州。
泉乃解衣抖擞曰。
汝谓我见汾州。
有多少奇特。
遇即礼拜。
问曰。
审如庵主语。
客来将何祗待。
泉曰。
云门胡饼。
赵州茶。
遇曰。
谢供养。
泉曰。
我火种也未有。
早言谢。
谢什么。
遇乃去。
至北禅贤禅师。
问曰。
近离什么处。
遇曰。
福严。
曰。
思大鼻孔长多少。
遇曰。
与和尚当时见底一般。
曰。
且道老僧见时长多少。
遇曰。
和尚大似不曾到福严。
贤笑曰。
学语之流。
又问。
来时马大师健否。
遇曰。
健。
曰。
向汝道什么。
遇曰。
令北禅莫乱统。
贤曰。
念汝新到。
不欲打汝。
遇曰。
倚遇亦放过和尚。
乃罢。
遇因倒心师事之。
时慈明禅师。
住兴化。
过贤公室。
遇侍立。
看其谈笑。
贤曰。
汾阳师子。
可杀威狞。
慈明曰。
不见道。
来者咬杀。
贤曰。
审如此。
汾阳门下。
道绝人荒耶。
慈明举拂子曰。
这个因甚到今日。
贤未及对。
遇从旁曰。
养子不及父。
家门一世衰。
贤呵曰。
汝具什么眼目。
乃敢尔。
遇曰。
若是咬人师子。
终不与么。
慈明将去。
至龙牙像前。
指以问遇曰。
谁像。
遇曰龙牙。
慈明曰。
既是龙牙像。
何乃在北禅。
遇曰。
一彩两赛。
慈明曰。
像在此。
龙牙在什么处。
遇拟对。
慈明掌之曰。
莫道不能咬人。
遇曰。
乞儿见小利。
慈明呵逐之。
贤公除夕。
谓门弟子曰。
今夕无可分岁。
共烹露地白牛。
大家围炉。
向榾柮火。
唱村田乐。
何也。
免更倚他门户。
旁它墙。
乃下座。
有僧从后大呼曰。
县有吏至。
贤反顾问所以。
对曰。
和尚杀牛。
未纳皮角耳。
贤笑掷暖帽与之。
僧就拾得。
跪进曰。
天寒还和尚帽子。
贤问遇曰。
如何。
遇曰。
近日城中纸贵。
一状领过。
后还江南。
再游庐山。
寓止圆通。
时大觉琏公。
方赴 诏。
辞众曰。
此事分明。
须荐取。
莫教累劫受轮回。
遇问曰。
如何是此事。
曰荐取。
遇曰。
头上是天。
脚下是地。
荐个什么。
曰。
不是知音者。
徒劳话岁寒。
遇曰。
岂无方便。
曰。
胡人饮乳。
反怪良医。
遇曰。
暴虎凭河。
徒誇好手。
拍一拍皈众。
后游西山。
眷双岭深邃。
栖息三年。
与英邵武。
胜上座游。
应法昌请。
决别曰。
三年聚首。
无事不知。
检点将来。
不无渗漏。
以拄杖划一划曰。
这个且止。
宗门事作么生。
英曰。
须弥安鼻孔。
遇曰。
临崖看浒眼。
特地一场愁。
英曰。
深沙努眼睛。
遇曰。
争奈圣凡无异路。
方便有多门。
英曰。
铁蛇钻不入。
遇曰。
有甚共语处。
英曰。
自缘根力浅。
莫怨太阳春。
却划一划。
宗门且止。
这个事作么生。
遇欲掌之。
英约住曰。
这漳州子。
莫无去就。
然也是我致得。
法昌在分宁之北。
千峰万壑。
古屋数间。
遇至止安乐之。
火种刀耕。
衲子时有至者。
皆不堪其枯淡。
坐此成单丁。
开炉日。
辄以一力挝鼓。
升座曰。
法昌今日开炉。
行脚僧无一个。
惟有十八高人。
缄口围炉打坐。
不是规矩严难。
免见诸人话堕。
直饶口似秤磓。
未免灯笼勘破。
不知道绝功勋。
安用修因證果。
喝一喝云。
但能一念回心。
即脱二乘羁锁。
大宁宽禅师至。
遇画地作此<X79p0547_01.gif相。
便曳钁出。
翌日未升座。
谓宽曰。
昨日公按如何。
宽画此[○@牛]相。
即抹撒之。
遇曰。
宽禅头。
名下无虚人。
乃升座曰。
忽地晴天霹雳声。
禹门三级浪峥嵘。
几多头角为龙去。
虾蟹依前努眼睛。
南禅师至。
遇方植松。
南公曰。
小院子。
㘽许多松作么。
遇曰。
临济道底。
曰。
㘽得多少。
遇曰。
但见猿啼鹤宿。
耸汉侵云。
南公指石曰。
这里何不㘽。
遇曰。
功不浪施。
曰。
也知无下手处。
遇却指石上松曰。
从什么处得此来。
南公大笑曰。
苍天苍天。
乃作偈曰。
头戴华巾离少室。
所携席帽出长安。
鹫峰峰下重相见。
鼻孔元来总一般。
又画此<X79p0547_02.gif相示之。
遇和曰。
葫芦棚上挂冬瓜。
麦浪堆中钓得虾。
谁在画楼沽酒处。
相邀来吃赵州茶。
又画此<X79p0547_03.gif相答之。
南公曰。
铁牛对对黄金角。
木马双双白玉蹄。
为爱雪山香草细。
夜深乘月过前溪。
又画此㊀相示之。
遇曰。
玉麟带月离霄汉。
金凤衔花下䌽楼。
野老不嫌公子醉。
相将携手御街游。
又画此○答之。
时南公道被天下。
丛林宗之。
而遇与之酬唱。
如交友。
一时豪俊多归之。
宝觉心禅师问曰。
不是风兮。
不是幡。
黑花猫子面门斑。
夜行人只贪明月。
不觉和衣渡水寒。
岂不是和尚偈耶。
遇曰然。
有是语。
宝觉曰。
也太奇特。
遇曰。
汝道。
祖师前段为人。
后段为人。
对曰。
祖师终不妄语。
遇曰。
意作么生。
对曰。
岂不见道。
不是风动。
不是幡动。
遇曰。
如狐渡水。
有甚快活。
曰。
师意如何。
遇以拂子摇之。
对曰。
也是为蛇画足。
遇曰。
乱统作么。
对曰。
须是和尚始得。
徐德占布衣时。
未为人知。
遇特先识之。
山中往来。
为法喜之游。
及其将化。
前一日。
作偈别德占。
德占时方丁太夫人忧。
居家。
偈曰。
今年七十七。
出行须择日。
昨夜问龟哥。
报道明朝吉。
德占大惊。
呼灵源叟。
俱驰往。
遇方坐寝室。
以院务什物付监寺曰。
吾自住此山。
今三十年。
以护惜常住故。
每自莅之。
今行矣。
汝辈著精彩。
言毕举手中杖子曰。
且道这个付与阿谁。
德占灵源。
屏息无答者。
掷于地投床。
枕臂而化。
赞曰。
予观法昌契悟。
稳实宗趣淹博。
荷担云门气无丛林。
其应机施设。
锋不可犯。
殆亦明招独眼龙之流亚欤。
然所居荒村破院。
方其以一力挝鼓。
为十八泥像说禅。
虽不及真单徒之有众。
亦差胜生法师之聚石。
味其平生。
未尝不失将顿足。
想见标致也。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六
禅师名居讷。
字中敏。
出于蹇氏。
梓州中江人。
生而英特。
读书过目成诵。
年十一。
去依汉州什邡竹林寺元昉。
十七试法华得度。
受具于颖真律师。
以讲学冠两川。
耆年多下之。
会有禅者自南方还。
称祖道被天下。
马大师什邡人。
应般若多罗谶。
蜀之豪俊。
以经论闻者。
如亮公。
而亮弃徒隐西山。
如鉴公。
而鉴焚疏钞。
称滴水莫敌巨海。
讷怃然良久曰。
汝知其说乎。
禅者曰。
我不能知也。
子欲知之。
何惜一往。
讷于是出蜀。
放浪荆楚。
屡阅寒暑。
迄无所得。
西至襄州洞山。
留止十年。
读华严论。
至曰须弥在大海中。
高八万四千由旬。
非手足攀揽可及。
以明八万四千尘劳山。
住烦恼大海。
众生有能于一切法。
无思无为。
即烦恼自然枯竭。
尘劳成一切智之山。
烦恼成一切智之海。
若更起心思虑。
即有攀缘。
即尘劳愈高。
烦恼愈深。
不能以至诸佛智顶也。
三复之叹曰。
石巩云。
无下手处。
而马祖曰。
旷劫无明。
今日一切消灭。
非虚语也。
后游庐山。
道价日增。
南康太守程师孟。
请住皈宗。
遂嗣荣禅师。
又住圆通 仁宗皇帝闻其名。
皇祐初。
诏住十方净因禅院。
讷称目疾。
不能奉 诏。
有旨令举自代。
遂举。
僧怀琏禅学精深。
在居讷之右。
于是诏琏。
琏至引对。
问佛法大意。
称 旨。
天下贤讷知人。
讷临众简严。
不妄言笑。
尝习定初。
叉手自如。
中夜渐升至膺。
侍者每视。
以候鸡鸣。
其精进如此。
住持二十年。
移住四祖开元两刹。
所至丛林。
号称第一。
既老休居于宝积岩。
熙宁四年三月十六日。
无疾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有五夏。
欧阳文忠公。
贬异立教者。
独尊敬讷。
与贤良苏洵明允游。
相好云。
赞曰。
法道陵迟。
沙门交士大夫。
未尝得预下士之礼。
津津喜见眉目。
讷却 万乘之诏。
而以弟子行。
其尊法有体。
超越两远。
观其标致。
可讽后学。
至于临众。
造次不忘自治。
在易家人。
上九有孚。
威如终吉。
象曰。
威如之吉。
反身之谓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0—814 【介绍】: 唐僧。福州长乐人。俗姓王。师事马祖道一。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称百丈禅师。以禅宗与律宗习相异,创设禅院,制定《禅门规式》,后称《百丈清规》,以励禅僧戒行。卒谥大智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闽人也。
丱岁离尘。
三学该练。
属马祖阐化南康。
乃倾心依附。
与西堂智藏。
同号入室。
一夕侍祖玩月次。
祖云。
正恁么时如何。
藏云正好供养。
海云正好脩行。
祖云经入藏禅归海。
祖一日上堂。
大众云集。
海乃捲却礼拜席。
祖便下座。
海间它往。
乍归诣祖。
祖于禅床角。
取拂子示之。
海云只这个。
更别有在。
祖放拂子旧处云。
你已后将什么为人。
海却取拂子。
祖云只这个更别有。
海以拂子挂旧处侍立。
祖振威一喝。
及出世洪之新吴百丈山。
参玄之宾麇至。
而沩山祐黄檗运。
尤杰出。
海谓之曰。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被马大师一喝。
直得三日耳聋。
黄檗不觉吐舌。
曰某甲虽不识马祖。
要且今日得亲见马祖。
海云汝已后莫嗣马祖去。
檗云。
不嗣马祖。
海云作么不嗣马祖。
檗云丧我儿孙。
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
吾行大乘法。
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
为轨范耶。
或曰。
瑜伽论璎珞经。
是大乘律。
盍亦从旃。
海曰。
吾于大小乘中。
而博约折中之。
务归于善焉尔。
其制谓。
于一寺之中。
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
法堂所以说法也。
僧堂中。
设长连床。
施椸架。
凡同住者。
不论高下。
咸在挂搭道具于椸架上。
坐长连床。
昼夜不息。
倦则斜枕床唇偃仰。
谓之带刀卧。
使不安于寝寐也。
长老特居方丈。
以示道德之尊。
有力役则行普请法。
以均其劳苦。
天下禅宗便之。
皆循守不敢废至今。
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
寿九十五。
长庆元年。
谥大智禅师。
塔曰大宝胜轮。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怀海。闽人也。少离朽宅长游顿门。禀自天然不由激劝。闻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虚往实归果成宗匠。后檀信请居新吴界。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欤。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教为随行邪。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得道眼者号长老。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异耳。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亚而已。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长老居方丈。同维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焉。 系曰。自汉传法居处不分禅律。是以通禅达法者皆居一寺中。院有别耳。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亦头陀之流也。矫枉从端乃简易之业也。所言自我作古。古故也。故事也。如立事克成则云自此始也。不成则云无自立辟。今海公作古。天下随之者益多而损少之故也谥海公为大智不其然乎。语曰。利不百不变格。将知变斯格厥利多矣。弥沙塞律有诸。虽非佛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吴兴之李氏。
幼有瑞相。
坐辄结跏。
见者以为异。
俄出家于钱唐之径山。
受具于新定。
遂遍参诸方。
入南康大寂法会。
而受记莂焉。
行止不常。
多隐山谷。
所至则衲子萃止。
且尝为大寂。
致书于忠国师。
国师问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
答云。
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
国师云。
是甚么语话。
良久又问。
此外更有么。
答云。
又道非心非佛。
有时又道不是心。
不是心。
不是物。
国师云。
犹较些子。
在云。
未审和尚此间如何。
国师云。
三点如流水。
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
即心即佛。
是无病求病句。
非心非佛。
是无病求药句。
僧问。
如何是药病对治句。
在云。
伏牛山下古今传。
然尤好求前贤遗迹。
以快逸观。
若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
皆遍游历。
而无所恋著。
元和中。
居洛之伏牛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
著三伤颂。
辞理俱美。
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
而图老焉。
将归江州之都昌院。
行至叶。
为道俗所留。
长庆初。
示寂于隋之开元寺。
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
史不详其姓名乡里。
尝作一钵歌。
以唱道劝世。
故俗因以称之。
伪蜀乾德初。
有陈军使妻高氏。
唐中令骈诸孙女也。
持不杀戒。
馀二十年。
后因其子娶妇会亲。
不得已而杀焉。
未旬浃。
高氏暴终。
信宿而稣曰。
初被黑衣使者。
摄至岐府城隍庙。
庙神则峨冠大袖。
对金甲武士。
坐堂上。
使者引高进。
武士言语纷纭。
让高破戒。
且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以汝能持戒。
吾二十年。
不遑寝食。
以守卫汝。
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
今日之事。
吾不能为汝地矣。
城隍忽问高。
汝别修何善。
庶几其可以自赎。
高畴昔常诵上生经。
至是懵莫记忆。
方恐惧间。
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
二神人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
皆出涕泪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在。俗姓李。吴兴人也。生有奇瑞。稍长坐则加趺。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诸方参学。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悬解真宗。逸踪流辈道誉孔昭。行止优游多隐山谷。四方禅侣丛萃其门。元和中居洛下香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此山饮甘泉。改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居无恋著。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蜀王氏伪乾德初。有小军使陈公。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后在蜀为男婚娶。礼须屠宰。高初不欲。亲戚言。自己持戒行礼酒筵。将何以娱宾也。依违之际遂多庖割。俄未浃旬得疾颇异。口但慌言。已而三宿。还苏述冥间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领高见神。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仍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为汝二十年。食寝不遑。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命虽未尽罪亦颇深。须送冥司惩其故犯。城隍神问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高常诵持上生经。其数已多。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神皆涕泪。乃谓高曰。且归人间宜切营善。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人皆传写讽诵焉。一钵和尚者。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然文体涉里巷。岂加三伤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吾愿往中终老。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在行至叶县。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年八十一。则长庆元年也。 系曰。稽诸律藏。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一违制。二业道也。高氏在家素不受戒。无违制愆。俗容有业道罪。宁得有护戒神邪。况高氏既持不杀。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明则有戒法。幽则有鬼神欤。 次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姓张氏。明寤之性受益无厌。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见净众寺会师。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衔烛之龙行而破暗。印自江陵入蜀。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众皆归仰渐成佛宇。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刘辟之后。改此寺为元和圣寿。初名宝应也。印化缘将毕。于长庆初示疾入灭。营塔葬于寺中。会昌中毁塔。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还名圣寿。印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智(一○二五~一一一五),俗姓陈,剑州(今四川剑阁)人。年二十三受具于建州开元寺,后住潭州云盖,乃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退居西堂,闭户三十年。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九十一。《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五有传。今录诗四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守智。
生于剑州龙津陈氏。
幼依剑浦林重院。
沙门某。
为童子。
年二十三得度。
受具于建州开元寺。
初出岭。
至豫章。
谒大宁宽禅师。
时法昌遇公。
方韬藏西山。
智闻其饱参诣之。
至双岭寺。
寺屋多僧少。
草棘满庭。
山雪未消。
智见一室邃僻。
试揭帘。
闻叱诟曰。
谁故出我烟。
盖遇方附湿薪火。
藉烟为暖耳。
智反走。
遇呼曰。
来汝何所来。
对曰大宁。
又问。
三门夜来倒。
知否。
智愕曰。
不知。
遇曰。
吴中石佛。
大有人不曾得见。
智不敢犯其词。
知其为遇也。
乃敷坐具。
愿亲炙之。
遇使往谒真点胸。
久之无大省发。
然勤苦不费剪爪之功。
及谒南禅师于积翠。
依止五年。
又见英邵武于同安。
南公殁。
南游首众僧于石霜。
谢师直闻其名。
以书抵智曰。
果游岳道由长沙。
幸屈临庶款晤。
师当恕其方以官。
守不当罪其坐致也。
智过师直。
师直问曰。
庞居士问马大师
无弦琴因缘。
记得否。
智曰记得。
师直曰。
庞公曰。
弄巧成拙。
是宾家是主家。
智笑指师直曰。
弄巧成拙。
师直喜之。
出世住道吾。
俄迁住云盖十年。
疾禅林便软暖。
道心澹泊。
来参者。
掉头不纳。
元祐六年。
退居西堂。
闭户三十年。
湘中衲子。
闻其接纳容入室。
则堂室为满。
智为人耐枯淡。
日犹荷锄理蔬圃。
至老不衰。
政和四年。
年九十矣。
潭师周穜仁熟。
遣长沙令佐诣山请供。
智以老辞。
令佐固邀曰。
太守以职事。
不得入山。
遣属吏来迎意勤。
乃不往贻山门之咎。
智登舆而至。
入开福斋罢鸣鼓。
智问其故。
曰。
请师住持此院。
智心知堕其计。
不得辞乃受之。
明年三月七日(或云七月七日)升座说偈曰。
未出世。
头似马杓。
出世后。
口如驴觜。
百年终须自坏。
一任天下卜度归。
方丈安坐。
良久乃化。
阇维得五色舍利。
经旬。
细民拨灰。
烬中犹得之。
坐六十六夏。
赞曰。
余至云盖。
依止之二年。
详闻黄檗翠岩故时事。
曰。
南公住黄龙。
天下有志学道者。
皆集。
南公视之。
犹不怿。
从容问其意。
曰。
我见慈明时。
座下虽众不多。
然皆堂堂龙象。
今例寒酸。
不上人眼。
佛法盛衰。
自今日始也。
云盖今又老矣。
丛林去南公已五十年。
当时号寒酸者。
亦不可见。
余因传其平生。
感之遂并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18 【介绍】: 唐僧。常州人,俗姓宣。初入京选官,路经洪州开元寺,谒马祖道一,闻禅旨而感悟,遂出家。德宗贞元初,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场。贞元末,移住越州五泄山,世称五泄和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7—818 俗姓宣,常州(今属江苏)人。初入京选官,路经洪州开元寺,谒马祖道一,闻禅旨而出家。德宗贞元初,入天台山,住白沙道场。约于贞元末年住越州五泄山,世称五泄和尚。《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〇、《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卷一五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毗陵宣氏子。
成立之岁。
本期射策登第。
以荣亲里。
闻预章马大师聚徒说法。
因往观焉。
目击道存。
遂求薙染。
受具后。
乃谒石头迁和尚而悟旨焉。
贞元初。
入天台山中。
居隋智者之白沙道场。
阅二载。
虎依以产子于近林。
意颇驯扰。
初智者之来建道场。
凡一十二所。
记之曰。
此地妙严。
非杂器所居。
若能居此。
与吾无异。
故默盘桓不忍去。
后又徙东道场。
地愈益深僻。
俄夜雷震。
大树摧压崖谷。
人以为必累及默所止庵。
旦视之。
无损也。
尝游东白山。
中毒。
邻翁为召医。
谢遣之。
独闭门燕坐。
出污而愈。
既化浦阳。
乃赴阳灵戍将李望五泄之请。
元和初旱甚。
默偶循涧而步。
见青蛇大矫润旁。
瞪视过客。
略不动。
默咄之曰。
百姓且渴死。
汝宁无慈悲心耶。
夜果大雨洽境内。
会平昌孟简。
以中承廉问淅东。
下教悉废管内寺院之学徒散逸者。
暨阳令曹胄状举默德行。
足以庇民社。
许重造院以示尊显。
僧问何物大于天地。
答曰。
无人识得伊。
僧曰。
还可彫琢也无。
答曰。
汝试下手看。
僧问此个门中。
始终事如何。
答曰。
汝道只今底。
成来得多少时也。
僧曰。
学人不会。
答曰。
我此间无汝问底。
僧曰。
岂无和尚接人处。
答曰。
待汝求接。
我即接。
僧曰。
便请和尚接。
答曰。
汝欠少个甚么。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盥焚香嘱累。
端坐而逝。
寿七十二。
腊四十一。
高僧智闲。
录其平生事迹行世。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灵默。
俗姓宣。
毗陵人也。
本成立之岁悦学忘疲。
约以射策。
登第以荣亲里。
承豫章马大师聚众敷演造禅关。
马师振容而示相。
默密契玄机。
便求披剃。
若熟痈之待刺耳。
受具之后苦练行门确乎不拔。
贞元初入天台山中。
有隋智者兰若一十二所。
悬记之曰。
此地严妙非杂器所栖。
若能居此与吾无异。
默因住白砂道场经于二载。
猛虎来驯近林产子意有所依。
又住东道场。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
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
茅苫略无少损。
遐迩闻旃皆来观叹。
后游东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医。
闭关宴坐。
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
行次浦阳盛化。
有阳灵戍将李望。
请默居五泄焉。
元和初亢阳田畯惶惶。
默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
咄之曰。
百姓溪竭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邪。
至夜果大雨合境云足。
民荷其赐属平昌孟简中丞廉问浙东废管内兰若。
学徒散逸。
时暨阳令李胄状举灵山许重造院。
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澡沐焚香端坐绳床。
嘱累时众溘然而绝。
寿龄七十二。
法腊四十一。
高僧志闲道行峭拔文辞婉丽。
亦江左之英达。
为默行录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灵默。
俗姓宣氏。
毗陵人也。
初参豫章马大师
因住白砂道场。
经于二载。
猛虎来驯。
近林产子意有所依。
又住东道场。
地僻人稀。
山神一夜震雷暴雨悬崖委坠。
投明大树倒欹庵侧树枝交络。
茅苫略无少损。
遐迩闻旃皆来观叹。
后游东白山。
俄然中毒。
而不求医闭关宴坐。
未几毒化流汗而滴乃复常矣。
元和初久旱民皆狼顾。
默沿涧见青蛇夭矫瞪目如视行人不动。
咄之曰。
百姓溪渴苗死。
汝胡不施雨救民耶。
至夜果大雨。
合境云足。
民荷其赐。
厥后澡沐焚香。
端坐绳床而卒。
寿七十二。
法腊四十一。
僧太毓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26 【介绍】: 唐僧。金陵人,俗姓范。年幼即有出家志,往雍京安国寺受具足戒。宪宗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所居感化,自此江南多悟禅理者。敬宗宝历元年至宛陵禅定寺,二年告归齐云山,寻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金陵范氏。
年才一纪。
即事牛头山慧忠禅师出家。
往雍京安国寺受具。
戒。
未几谒太寂禅师于洪府。
而获法印焉。
元和十三年。
止毗陵之义兴芙蓉山。
感动悦随。
户屦盈万。
居士庞蕴。
三到其地。
一日行食与居士。
居士接食次。
毓云生心受施。
净名早呵。
去此一机。
居士还甘否。
居士云。
当时善现。
岂不作家。
毓云。
非关它事。
居士云食到口边。
被它敚却。
毓便下食。
居士云。
不消一句。
居士又问。
马大师著实为人处。
还分付吾师否。
毓云某甲尚未见它。
作么知它著实处。
士云只者见知。
也无讨处。
毓云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说。
士云。
一向言说。
师又失宗。
若作两向三向。
师还开得口否。
毓云。
直是开口不得。
可谓实也。
居士抚掌而出。
相国崔公群出镇宣城。
以禅定请居之。
宝历元年至禅定。
明年归齐云山。
九月示灭于山院。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八。
十月塔葬院庭。
大和二年。
相国韦处厚以事闻上。
诏谥大宝禅师。
塔号楞伽。
越州刺史陆亘撰碑文。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太毓。姓范氏。金陵人也。年才一纪志在出家。乃礼牛头山忠禅师而师事焉。于是勇猛精进求其玄旨。法器外朗神㦗内融。虽明了一乘而具足万行。往雍京安国寺进受具戒。袖然出众。加复威仪整肃妙相殊特。如大海之不可测。如虚空之不可量。巡礼道场摄心净域。虽智能通达不假因师。而印可證明必从先觉。遂谒洪井大寂禅师。睹相而了达法身。刹那而顿成大道。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座下贤圣比肩得道者。其数颇众。毓与天彻禅师大宣教禅师大智禅师。皆昆仲也。既而南北观方曾无告惮。俾广闻见闲养圣胎耳。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故得名于山焉。毓为缘作因有应无著。故所居感化所至悦随。道俗相望动盈万数。自此江南之人悟禅理者多矣。时相国崔公群坐失守出分司。后为华州由三峰出镇宣城。其地虽迩其人则遐。崔公深乐礼谒。致命诚请。毓以感念而现大悲为心莫不果欲随缘游方。顺命宝历元年至于宛陵禅定寺。所以随顺而扬教也。至明年告归齐云山。九月合朔色相不动而示灭于山之院。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八。是日也天地如惨草木如摧。鸟兽悲啼云泉断咽。缁徒士庶孺慕充穷。十月栖神于院之庭。从其宜也。弟子至孚契真清斡等。慨吾师示灭而后学徒存。太和二年。相国韦处厚素尚玄风道心惇笃。以事奏闻。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礼。追谥号塔名。越州刺史陆亘摛翰论撰焉。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