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周易注疏》卷六〈丰〉~26~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六五,来章有庆誉,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周易》卷二〈豫〉~48~
《豫》:利建侯行师。《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初六,鸣豫,凶。《象》曰:「初六鸣豫」,志穷凶也。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六三,盱豫,悔,迟有悔。《象》曰:「盱豫不悔」,位不当也。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六五,贞疾,恒不死。《象》曰:「六五贞疾」,乘刚也。「恒不死」,中未亡也。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长也?
典故
否极泰通


《周易注疏》卷九〈杂卦〉~89~
《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与或求。《屯》见而不失其居。《蒙》杂而著。《震》,起也。《艮》,止也。《损》、《益》盛衰之始也。《大畜》,时也。《无妄》,灾也。《萃》聚而《升》不来也。《谦》轻而《豫》怠也。《噬嗑》,食也。《贲》,无色也。《兑》见而《巽》伏也。《随》无故也。《蛊》则饬也。《剥》,烂也。《复》,反也。《晋》,昼也。《明夷》,诛也。《井》通而《困》相遇也。《咸》速也。《恒》,久也。《涣》,离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睽》,外也。《家人》,内也。《否》、《泰》反其类也。《大壮》则止,《遁》则退也。《大有》,众也。《同人》,亲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过》,过也。《中孚》,信也。《丰》,多故也。亲寡《旅》也。《离》上而《坎》下也。《小畜》,寡也。《履》,不处也。《需》,不进也。《讼》,不亲也。《大过》,颠也。《姤》,遇也,柔遇刚也。《渐》,女归待男行也。《颐》,养正也。《既济》,定也。《归妹》,女之终也。《未济》,男之穷也。《夬》,决也,刚决柔也。君子道长,小人道忧也。
《吴越春秋》卷七〈勾践入臣外传·越王勾践五年〉~63~
圣王贤主皆遇困厄之难,蒙不赦之耻。身拘而名尊,躯辱而声荣;处卑而不以为恶,居危而不以为薄。五帝德厚而穷厄之恨,然尚有泛滥之忧。三守暴困之辱,不离三狱之囚,泣涕而受冤,行哭而为隶,演易作卦,天道祐之。时过于期,否终则泰,诸侯并救,王命见符,朱鬣、玄狐。

例句

乐往必悲生,泰来由否极。 白居易 遣怀

典故 
扬夬王庭


《周易注疏》卷五〈夬〉~03~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彖》曰:「夬」,决也,刚决柔也。健而说,决而和。「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孚号有厉」,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穷也。「利有攸往」,刚长乃终也。《象》曰: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象》曰:不胜而往,咎也。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九三,壮于頄,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象》曰:「君子夬夬」,终无咎也。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象》曰:「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上六,无号,终有凶。《象》曰:「无号之凶」,终不可长也。
典故
革卦


《周易注疏》卷五〈革〉~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典故
革爻居四九


《周易注疏》卷五〈革〉~2~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三国魏,王弼注:「初九处下卦之下,九四处上卦之下,故能变也,无应悔也。与水火相比,能变者也,是以悔亡。处水火之际,居会变之始,能不固吝,不疑于下,信志改命不失时愿,是以吉也。有孚,则见信矣,见信以改命,则物安而无违,故曰『悔亡,有孚改命,吉也』。」
典故
龟图羲画


《周易注疏》卷七〈系辞上〉~56~
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唐·孔颖达疏:「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
典故

《周易注疏》卷二〈豫〉~49~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三国魏·王弼注:「夫不信于物,物亦疑焉。故勿疑则朋合疾也。盍,合也。簪,疾也。」

例句

沧洲诗社散,无梦盍朋簪。 戴叔伦 卧病

典故
鹤子参和鸣


《周易注疏》卷六〈中孚〉~33~
《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彖》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象》曰: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初九,虞吉,有它不燕。《象》曰:初九「虞吉」,志未变也。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唐·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如鹤之鸣于幽远,则为其子所和。」
典故

《周易注疏》卷一〈乾〉~2~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唐·孔颖达疏:「亨者,嘉之会者,嘉,美也。言天能通畅万物,使物嘉美之会聚,故云嘉之会也。」
典故

《周易注疏》卷五〈革〉~2~
九五,大人虎变,未佔有孚。《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唐·孔颖达疏:「损益前王,创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焕然可观,有似虎变,其文彪炳。」

例句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李白 梁甫吟

丈夫未虎变,落魄甘风尘。 李群玉 送萧绾之桂林

典故

《周易注疏》卷二〈履〉~40~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彖》曰:「履」,柔履刚也。说而应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初九,素履往,无咎。《象》曰:「素履之往」,独行愿也。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象》曰:「眇能视」,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与行也。「咥人之凶」,位不当也。「武人为于大君」,志刚也。三国魏·王弼注:「履虎尾者,言其危也。」

例句

事虽危虎尾,名胜泊鹓行。 罗隐 郴江迁客

典故

《周易注疏》卷六〈涣〉~3~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唐·孔颖达疏:「九五处尊履正,在号令之中,能行号令以散险阨者也。」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列传·刘向〉~943~
「乃上封事谏曰:『……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唐·颜师古注:「言王者涣然大发号令,如汗之出也。」

例句

涣汗沾明主,沧浪别钓翁。 吴融 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

典故

《周易注疏》卷四〈遁〉~85~
九五,嘉遁,贞吉。《象》曰:「嘉遁贞吉」,以正志也。
典故
交情兰臭


《周易注疏》卷七〈系辞上〉~50~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唐·孔颖达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者,二人若同齐其心,其纤利能断截于金。金是坚刚之物,能断而截之,盛言利之甚也,此谓二人心行同也。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此谓二人言同也。」
《太平御览》卷四百七〈人事部四十八·交友二〉~20~2~
《吴录》曰:张温,字惠怒,英才环伟,遂以礼躬延见,召对,词雅淹润,帝改容前席,拜中郎,聘蜀与诸葛全结金兰之好焉。
典故
晋侯锡马

相关人物
康叔封


《周易注疏》卷四〈晋〉~87~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柔进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也。唐·孔颖达疏:「晋者,卦名也。晋之为义,进长之名。此卦明臣之升进,故谓之晋。康者美之名也,侯谓升进之臣也。臣既柔进,天子美之,赐以车马,蕃多而众庶,故曰康侯用锡马蕃庶也。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