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韵字:  或选择
总目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多音字下载平水韵表
韵字 五絶 980七絶 7797五律 5586七律 7910五排 268七排 39 1236四言 62六言 128古體 1669樂府 175 5 186 46辭賦 8琴操 1 20其他 117 152
组词:词首词末
用韵:句末
对仗:对语
用典:典故词末
漢語字典
多音字辨析:
阿 歌韻,平声 (ē):音娿。《尔雅·释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
阿 哿韻,上声 (ě):与猗同。柔貌。
阿 屋韻,入声 (wū):音屋。《古诗》家中有阿谁。《木兰诗》阿耶无大儿。

拼音:ē  韵部:
〈名〉
    (形声。从阜,可声。本义:大的山陵,大的土山)
  • 同本义
  • 又如:阿丘(一边偏高的土丘)
  • 泛指山
    • 流自眺夫阿兮。——张衡《思玄赋》。注:“山下也。”
  • 又如:阿阜(山峰,峰峦);崇阿(高大的山)
  • 山坡
  • 细缯,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
    • 衣阿锡,曳齐纨。——《淮南子·修务》
    • 被阿锡,揄纻缟。——《史记·司马相如传》
    • 曳阿锡。——《汉书·礼乐志》。注:“细缯也。”
  • 又如:阿锡(细的丝布。阿指细缯,锡是细布)
  • 曲隅,角落
  • 水边
    • 丙午,天子饮于水之阿。——《穆天子传》
  • 近旁 。如:阿门(旁门)
  • 地名。即今山东省东阿县 。如:阿缟(古代齐国东阿县所产的细缯)
〈动〉
  • 曲从;迎合
    • 弗谏而阿之。——《国语·周语》。注:“随也。”
    • 郑君之心。——《吕氏春秋·长见》
    • 行叩诚而不阿兮。——《楚辞·逢纷》。注:“曲也。”
    • 是察阿党。——《礼记·月令》。注:“谓治狱吏以私恩,曲桡为也。”
  • 又如:阿奉(阿谀奉承);阿世(迎合世俗);阿邑(迎合奉承的样子);阿意(曲意附和他人的心意)
  • 偏袒 。如:阿好(偏袒自己所喜好的人或事物);阿私(偏袒;庇护);阿党(结党偏私)
  • [方]:通“屙”。拉,排泄大小便 。如:阿金溺银(指生财有道);阿绵花屎(拖延,磨时间)

拼音:ā  韵部:
〈助〉
    (汉语名词词头,盛行于魏晋以后)
  • 加在亲属称呼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 又如:阿爷(又作“阿耶”。称父亲);阿翁(称祖父;称父亲;妇女称丈夫之父);阿嫂(对朋友之妻的称呼);阿叔(对丈夫之弟的称呼);阿家(又称“阿姑”。妇人称丈夫的母亲);阿爹(称父亲;也尊称长者);阿父(称父亲;也称伯伯、叔叔,或作伯叔自称);阿伯(尊称年长的男子)
  • 加于某些人的姓、名、小名、排行前用作称呼,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尊卑关系
  • 又如:阿咸(侄子。晋朝阮籍的侄儿阮咸有才,后来遂用来称侄子);阿连(弟弟。南朝宋谢灵运的族弟惠连很有才,人们随谢灵运称之为阿连);阿杜(原指周盘龙的小妾杜氏,后为妾的别称);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泛指美丽的女子);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阿瞒(三国曹操的小字)
  • 用于外国语的音译。如:阿根廷;阿拉伯;阿波罗
  • 阿托(10&+{-}&+{18)的简称
〈语气〉
  • 表示疑问、肯定、呼召、祈请等语气 [same as“啊”]
    • 是阿!我想办一桩事情,总得先立个威。——《文明小史》
    • 好苦恼阿!好苦恼阿!我出去,我出去。——佚名《刘弘嫁婢》
    • 儿阿,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儒林外史》
  • 又如:阿也(阿约,阿呀。哎哟)

拼音:ǎ  
〈叹〉
  • 用于表示各种感情(如惊讶)
    •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鲁迅《呐喊·故乡》

拼音:à  
〈副〉
  • [方]:可,是否 。用在问句中,加强语气。如:阿晓得(可晓得)?阿去(可去)?
康熙字典

  •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何切,音娿。 (歌韻)
  • 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中阿,阿中也。又《大雅》有卷者阿。
  • 又《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 又《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倚。衡,平。
  • 又《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又《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
  • 又《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
  • 又《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註》四阿,若今四柱。又《詩·小雅》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 又《玉篇》比也,曲也。《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 又《集韻》一曰慢應。
  • 又地名。《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註》東阿縣,繒帛所出。《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 又宮名。《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 又太阿,劒名。《戰國策》龍淵太阿。
  • 又鬼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 又《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 又月御曰纖阿。《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 又陽阿,古名俳,善歌者。《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 又姓。《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 又《韻會小補》與呵通。《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 又《集韻》倚可切,娿上聲。 (哿韻)
  • 與猗同。柔貌。《詩·檜風》猗儺其枝。《釋文》猗,於可反。《集韻》猗,或作阿。
  • 又《韻會小補》音屋。 (屋韻)
  • 《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又》阿妹聞𡛷來。《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 又《字彙補》阿葛切,音遏。 (曷韻)
  • 《釋典》有阿難。
説文解字  

清代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大陵曰阿。釋地、毛傳皆曰。大陵曰阿。从𨸏。可聲。烏何切。十七部。一曰阿、曲𨸏也。毛詩。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云。大陵曰阿。考槃在阿。傳曰。曲陵曰阿。各隨其宜解之也。大雅。有卷者阿。傳曰。卷、曲也。然則此阿謂曲𨸏也。引申之、凡曲處皆得偁阿。是以緜蠻傳曰。丘阿、丘之曲阿。室之當棟處曰阿。考工記四阿。若今四注屋。左傳。椁有四阿。毛傳。偏高曰阿丘。許書言谷、口上阿也。皆是也。曲則易爲美。故隰桑傳曰。阿然、美皃。凡以阿言私曲、言昵近者、皆引申叚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