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寂定,字自如,别号铁牛。姓张氏,剑川人也。明天启间,随南礼科给事中扬栋朝之任金陵,习见俗荣,颇怀厌恶,思舍去之恐不得,遂乃解衣履,置之眢井,眉竟从之逸。已乃知其至衡岳为僧,初受度于无相隐者,时年十七。后受戒于三昧,复游大江南北,参请名宿,博研经律,仍返南岳,依颛愚得其法。登坛讲授,名与师埒。明崇祯辛巳,归滇住鸡足山,弘敷法席,名振一时,乃建断际庵,居之数载。剑川赵鹤公,州之耆儒,仰其德教,延至石宝山,赵氏所建曰“宝岩居”。寂定既主宝岩,不复至鸡足。其时清师定滇,明桂藩出奔缅甸,故锦衣卫都督指挥段晅弃官归,与为方外交,请为卜地石宝山顶,填筑龙湫,别建佛顶寺,寺成,主其法席。邓川刘涛石致《大藏》一部,庋寺阁。清顺治己亥冬示寂,寿六十一,腊四十四。寂定宗律湛深,尤精教义,书兼行草,有阁帖遗意,鸡山犹存墨迹。所著语录诗文十卷,未梓而佚。
《漢語大詞典》:寂定
佛家谓心不驰散,保持安静不动的精神状态。百喻经·书末偈语:“佛正法寂定,明照於世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 释种 太子今在此中,初证佛果,心凝寂定,四十九日未有所食。” 宋 刘攽 中山诗话:“ 无梦 语人:少时絶欲,屏居山中十餘岁,自以为不动。及出,见妇人美色,乃復歉然。又入山十餘年,乃始寂定。”
《國語辭典》:禅心(禪心)  拼音:chán xīn
进入禅定境界的心。唐。李颀〈题璿公山池〉诗:「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红楼梦》第九一回:「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漢語大詞典》:内鍊
谓修炼禅心,以求虚静寂定。 明 李日华 六研斋笔记卷一:“﹝ 时邦印 ﹞后师事 枫庵和尚 ,受内鍊之旨。”
《漢語大詞典》:内炼(内鍊)
谓修炼禅心,以求虚静寂定。 明 李日华 六研斋笔记卷一:“﹝ 时邦印 ﹞后师事 枫庵和尚 ,受内鍊之旨。”
《漢語大詞典》:证性(證性)
佛教语。指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的心性。 唐 皎然 《奉酬颜使君真卿见过郭中寺寺无山水之赏故予述其意以答焉》诗:“州西 柳家寺 ,禪舍隐人间。证性轻观水,栖心不买山。”
《漢語大詞典》:佛性禅心(佛性禪心)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马。”《金瓶梅词话》第八回:“那众和尚见了 武大 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大寂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曰大寂室三昧。或曰大寂静妙三摩地。如来所入之禅定也。离一切散动,究竟寂静。谓之大寂。梵语曰三昧或三摩地,译为定。如来会曰:「世尊今日入大寂定,行如来行。」旧译仁王经上曰:「初年月八日,方坐十地入大寂室三昧。」新译仁王经上曰:「尔时世尊,初年月八日,入大寂静妙三摩地。」涅槃经三十曰:「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大寂定三昧,或大寂静妙三摩地,即如来所入的禅定,因此禅定脱离一切的散动,究竟而寂静,故名大寂。
寂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离妄心妄想云寂定。无量寿经上曰:「广普寂定深入菩萨法藏。」净影疏上曰:「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名广寂定。」
百劫顶寂定中修诸三昧
【三藏法数】
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梵语三昧,华言正定。顶寂定者,在众定之上,故名顶也。谓等觉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一切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与一切法性相应相冥而得一合相也。(等觉者,去佛之位一等也。金刚三昧者,金刚最坚至利,谓入此三昧,则一切诸惑无不断也。)
万劫大寂定中学佛化行
【三藏法数】
谓等觉菩萨复住寿万劫,学佛教化之行,现诸色相,教化众生。复现同诸佛常行中道大乐无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