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龙威 朝代:远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灵威。传说中远古仙人。吴王阖闾游包山,见一人,自言姓山,名隐居。阖闾问其有何异见,乃入洞庭深处取素书一卷出,时人不可识,孔子谓是“龙威丈人山隐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歙州婺源人,字子博,一作子傅。好义乐施,人称畈上丈人。辟义学教乡里子弟,请旧县簿吕广问为师,割田三百亩以充费,学者无裹粮束脩之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8—1131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叔易,号存诚子,又号涧上丈人。陈造子。工诗文,诗句风格豪健。居阳翟涧上村,与鲜于绰、崔□齐名,号阳城三士。又与晁说之同隐嵩山。徽宗大观中召赴阙,除校书郎。未几致仕。高宗建炎初再召,避地桂岭。有《涧上丈人集》。
全宋诗
陈恬(一○五八~一一三一),字叔易,号存诚子(《皇宋书录》卷下),又号涧上丈人,阆中(今属四川)人。尧叟裔孙。居阳翟(今河南禹州)涧上村,躬耕养母,与鲜于绰、崔鶠齐名,号阳城三士。又与晁以道同隐嵩山。徽宗大观中召除校书郎,奉祠去,避地还蜀。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诏为主管嵩山崇福宫,以老疾求去,未几卒于桂州(以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五)。年七十四。有《涧上丈人诗》二十卷,已佚。事见《郡斋读书志》卷一九《涧上丈人诗》解题。今录诗七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襄州襄阳人,字道辅,号溪上丈人。曾布妻弟。为人无行,倚布势为乡里患苦。数举进士不第,曾因忿争而殴主考官,坐是不许取应。章惇为相,欲荐以官,不就。博极群书,有口辩,工文章,喜谈论朝野间事。有《东轩笔录》、《临汉隐居诗话》、《临汉隐居集》等。
全宋诗
魏泰,字道辅,号汉上丈人,襄阳(今属湖北)人。曾布妇弟(《老学庵笔记》卷七)。尝于试院中忿争,殴主文几死,坐是不许取应。遂隐居,自号临汉隐居。博极群书,与吕惠卿、王安石、黄庭坚等有交。徽宗崇宁、大观间章惇为相,欲官之,不就。有《襄阳题咏》二卷(《宋史·艺文志》卷八),已佚。今存《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楚纪》卷四七。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二二三八
魏泰,字道辅,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布妻弟。工文章,喜谈朝野间事。崇宁、大观间,章惇欲官之,不就。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十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存)、《东轩笔录》十五卷(存)、《续东轩杂录》一卷、《书可记》一卷、《订误集》二卷、《襄阳题咏》二卷。见《宋史》卷二○五、二○六、二○九、三一九,《楚纪》卷四七,《宋诗纪事》卷二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陈掞,人称颍川丈人。高宗绍兴十三年(一一四三)主管官告院(《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七一)。二十六年,落致仕,守军器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五)。二十七年,由太府少卿兼权检正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四八)。与王十朋为忘年交,唱和甚多。事见《梅溪后集》卷二《陈大监用赏梅韵以赠依韵酬之》。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8—1689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又名岂贤,字半千,号半亩,又号野遗,晚号柴丈人。隐居江宁清凉山下半亩园,有楼名扫叶,自称扫叶僧。善画山水,为金陵八家之一。能诗,工书法。有《画诀》、《香草堂集》。
简介
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号半亩,又号柴丈人。原籍江苏昆山,流寓南京清凉山。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一六八九)。工诗文,善行草,尤以绘画名世,为金陵八家之一。有《半亩园词草》。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六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号柴丈,江宁人。有《半亩园诗草》。
词学图录
龚贤(1599-1689) 字半千,号野遗,又号柴丈人,一名岂贤。昆山人,寓居江宁,期间曾徙扬州。于清凉山下筑半亩园。明清之际著名画家,"金陵八家"之一。工诗文,有《香草堂集》。其词见《古今词汇三编》等词总集。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五十二
曹鉴微,字微之,一字夕可,号念劬,晚号南村丈人,嘉善人。诸生。有《南村杂咏》。黄退庵曰:“念劬与魏东斋、谷山为世外交,结‘夕阳吟社’,好事者绘《三老图》以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9—1870 【介绍】: 清江苏仪徵人,初名廷飓,字让之,号晚学居士。诸生。从包世臣学书,笔法兼采各家,篆、分功力尤深。画亦高雅有致。
词学图录
吴熙载(1799-1870) 名廷飏,字让之,亦作攘之,别署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堂号师慎轩。江苏仪征人。少为包世臣入室弟子,邃于小学,工四体书,篆隶学邓石如,行楷法包世臣。亦善画,最工篆刻,得邓石如精髓,对清末印坛影响甚大,一生刻印数万,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有《吴让之印谱》、《师慎轩印谱》、《晋铜鼓斋印存》、《通鉴地理今释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