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心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又,修行者依心而近行,故曰心地。又,三业中,心业最胜,故曰心地。心地观经八曰:「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沈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楞严经二曰:「本元心地。」止观五上曰:「心定如地不可动。」大日经疏三曰:「如世人举趾动足皆依于地,菩萨亦如是依心进行,故名此心为地。」天台戒疏上曰:「三业之中,意业为主,身口居次,据胜为论,故为心地也。」
【佛学常见辞汇】
1。心为万法之本,能生一切诸法,故曰心地。2。修行人依心而起行,故曰心地。
【俗语佛源】
以大地来比喻心,谓心如大地,能产生世间、出世间和善恶等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又《大日经疏》卷三:「如世人举趾动足皆依于地,菩萨亦如是依心起行,故名此心为地。」总之,心地有三义:一是心万法之本,能生诸法。二是修行者依心而修行。三是身口意三业中,心业最胜。后宋儒也指心性存养为心地,《朱子语类辑略·持守》:「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今用以表示多种意义:一、指人的用心、存心或居心,如「心地善良」、「心地坦白」、「心地单纯」等。二、指心胸、器量,如「心地狭窄」、「心地宽阔」等。「心田」与「心地」相类似。如《五灯会元·沩山灵佑禅师》:「今时人但直下体取不会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若向外得一知一解,将为禅道,且没交涉。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污汝心田,所以道『不是道』。」又如南朝梁·简文帝《上大法颂表》:「泽雨无偏,心田受润。」后见于诗文中运用,如唐·白居易《狂吟》:「性海澄平少浪,心田洒扫净无尘。」(禹振声)
心地观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之略名。
本生心地观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八卷,唐般若等译。本论之注述如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悬示一卷,来舟述。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科文一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浅注八卷,来舟浅注。
净菩提心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初地之异名,是为真言行者初心之位次,三句义之菩提心为因配于此地。见秘藏记末。
菩萨心地品
【佛学大辞典】
(经名)梵网经之品名。此如经题亦为喻,大士之要用,如人身之有心,能统万事。见天台菩萨戒经疏上。
无相心地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禅门所传之戒,云无相心地戒。犹台宗之戒曰圆顿无作戒,密宗所传之戒曰秘密三摩耶戒,各以其家之宗义名之也。禅家以无相不可得之心地为戒体,戒相有梵网之十重四十八轻戒。
超越心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超绝一切心法之佛位也。大日经真言品曰:「诸佛自證三菩提不思议界超越心地。」同疏三曰:「如世人拳趾动足皆依于地,菩萨亦如是,依心进行,故名此心为地。以心尚有所依故,未名正遍知,如来已度此微细戏论,进趣都息,故名超越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