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墨晕(墨暈)  拼音:mò yùn
写书法时墨渗出笔画之外,形成较淡的墨迹,称为「墨晕」。通常墨磨得不够浓或写在未曾砑过的生纸上,较会发生这种现象。
《國語辭典》:画板(畫板)  拼音:huà bǎn
绘画时用来固定画纸的板子。多以木板制成。
《國語辭典》:布景  拼音:bù jǐng
1.为了配合演出或加强戏剧效果,在舞台上所装饰的景物。如:「工作人员正为下一幕戏的布景忙著呢!」
2.画家按照画幅大小安排画中景物。《宣和画谱。卷二○。墨竹叙论》:「至于布景致思,不盈咫尺,而万里可论,岂俗工所能到哉?」
《漢語大詞典》:肥白
(1).又白又胖。史记·张丞相列传:“ 苍 ( 张苍 )坐法当斩,解衣伏质,身长大,肥白如瓠。”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阿阿,可爱的宝贝。’伊看定他们,伸出带着泥土的手指去拨他肥白的脸。” 茅盾 《子夜》十一:“风戏弄她的宽大的睡衣,一会儿吹胖了,一会儿又倒卷了起来,露出她的肥白屁股。”
(2).谓作画时笔间空白留得较多,布局疏朗。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陈章侯 画梅,故作支离肥白。 堵芬木 常问之,答曰:‘须悬五六步看耳。’”
《國語辭典》:画架(畫架)  拼音:huà jià
用以绷紧画布或支撑画板,以便作画的木架。如:「同学们在公园中,各自找到一个适当的角度,便支起画架,开始写生。」
《國語辭典》:线条(線條)  拼音:xiàn tiáo
1.用笔绘成的直线、曲线或折线。
2.形容人的身材或物品的轮廓。
3.影响服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可能是由一接缝形成,亦可能是一开口、打摺、花边、或其他设计所造成。
《國語辭典》:正锋(正鋒)  拼音:zhèng fēng
一种运笔方式。使用毛笔书写时,无论如何运转,笔锋保持在笔画的中间。也称为「中锋」。
《高级汉语词典》:糊刷  拼音:hú shuā
裱背书画用的刷子
《漢語大詞典》:衬背(襯背)
装裱书画时衬在背后的纸或绢。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应搜访到法书,多係青阑道,绢衬背。”
《漢語大詞典》:画杖(畫杖)
(1).饰有纹彩的球杖。 唐 蔡孚 《打毬篇》:“奔星乱下花场里,初月飞来画杖头。” 吕艺 《唐代的马毬戏》:“毬杖长数尺,‘其端如偃月’,用来击毬,形状有点像今天的冰球杆儿,往往还要雕上精美的纹彩,诗文中常用‘月杖’、‘画杖’等词汇来形容。”
(2).画油画时用以镇腕之杖。
分類:油画画时
《国语辞典》:毫飞墨喷(毫飞墨喷)  拼音:háo fēi mò pēn
形容写字或作画时笔墨放纵飞舞的情态。如:「只见他坐在案前,毫飞墨喷,全篇书法即告完成。」
《国语辞典》:点垛(点垛)  拼音:diǎn duò
常用于写意花卉的绘画技巧。作画时不用钩勒,而以笔尖蘸墨或颜料,笔毫落纸铺开,即可表现出浓淡;或者先后蘸不同的颜色,则点垛出来就具有不同的色彩变化。主要用来表现花卉的叶和花瓣,有时也用于人物和山水。
《国语辞典》:笔断意连(笔断意连)  拼音:bǐ duàn yì lián
形容写字作画时,点画虽断,而笔势相连续。如:「这幅书法作品,点画间笔断意连,气势流畅。」
《国语辞典》:三脚凳(三脚凳)  拼音:sān jiǎo dèng
三只脚的矮凳。作画时常用,有木制、铁制等种。
《漢語大詞典》:隔笔简(隔筆簡)
作书画时用以间隔行距、画线或镇纸的文具。说郛卷九三引 宋 王君玉 《国老谈苑》:“﹝ 太宗 ﹞又以柏为界尺,长数寸,谓之‘隔笔简’。每御製或飞宸翰,则用以镇所临之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