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烽台(烽臺)
即烽火台。太平御览卷三三五引 唐 李靖 《兵法》:“烽臺於高山四顾险絶处置之。” 宋 苏舜元 苏舜钦 《瓦亭联句》:“烽臺屹屹百丈起,但报平安摇桔橰。”
分類:烽火台
《國語辭典》:烽候  拼音:fēng hòu
烽火台。用来侦察敌人的地方。如:「前方烽候传来备战的讯息,军队马上进入紧急状态。」
《漢語大詞典》:候台(候臺)
即烽火台。古代边境要地为守望报警而筑的高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湿余水:“有石室三层,其户牖扇扉悉石也,盖故关之候臺矣。”
《漢語大詞典》:戍台(戍臺)
烽火台。 清 卓尔堪 《天门山》诗:“览胜高仙观,防 江 密戍臺。”
分類:烽火台
《漢語大詞典》:烽墩
即烽火台。
分類:烽火台
《漢語大詞典》:燕警
指古时北疆报警的烽火台。 唐 殷尧藩 《李节度平虏诗》:“ 燕 警无烽清朔漠, 秦 文有宝进 蓝田 。”
《漢語大詞典》:燧堡
烽火台。古代一种边防设施。 清 龚自珍 《西域置行省议》:“ 嘉峪关 以外,镇将如此其相望也,戍卒如此其伙也,燧堡如此其密也。”
《漢語大詞典》:烽侦(烽偵)
指烽火台。新唐书·李元谅传:“﹝ 元谅 ﹞又筑连弩臺,远烽侦为守备。”
分類:烽火台
《國語辭典》:烽烟(烽煙)  拼音:fēng yān
烽火燧烟,代称战争。宋。欧阳修 寄渭州王仲仪龙图诗:「威行四境烽烟断,响入千山号令传。」清。王鹏运 八声甘州。是男儿万里惯长征词:「只榆关东去,沙虫猿鹤,莽莽烽烟。」
《漢語大詞典》:烟墩(煙墩)
亦作“烟墩”。 烽火台。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刘江》:“﹝ 金州卫 金綫岛 ﹞西北之 望海堝 ,地高可望诸岛,寇所必繇,实滨海襟喉之地,请筑城堡,立烟墩瞭望。”《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先王﹞于 驪山 之下置烟墩二十餘所,又置大鼓数十架。”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临洺关 在 邢臺县 南,关左倚高山;右临 洺水 ,势甚雄壮;然山顶之烟墩砲臺,今诚虚设矣。”
分類:烽火台
《漢語大詞典》:障隧
边塞上的烽火台。隧,通“ 燧 ”。 汉 班彪 《北征赋》:“登障隧而遥望兮,聊须臾以婆娑。”汉书·匈奴传赞:“武略之臣,脩障隧备塞之具,厉长戟劲弩之械,恃吾所以待边寇。”
《漢語大詞典》:烽狼
古时烽火台白天烧狼粪生烟以报警,因以“烽狼”借指战火。 明 屠隆 《綵毫记·展武相逢》:“遍地烽狼,极天戎马,待救出高人縲絏。”
《國語辭典》:烽子  拼音:fēng zǐ
戍守烽火台的兵士。唐。戎昱 塞上曲:「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国语辞典》:烟台市(烟台市)  拼音:yān tái shì
城市名。位于山东省境内。明代时为防范海盗而在此处设置烽火台,故称为「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北岸,与大连、旅顺相对,是控扼渤海咽喉的要塞。简称为「烟台」。
《國語辭典》:桔槔烽  拼音:jié gāo fēng
桔槔上置烽火,作为传递警告敌人来袭的高塔。《乐府诗集。卷九三。新乐府辞四。张仲素。塞下曲五首之五》:「阴碛茫茫塞草腓,桔槔烽上暮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