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芟夷  拼音:shān yí
1.刈草。《周礼。地官。稻人》:「夏以水殄草,而芟夷之。」《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蕴崇之。」
2.比喻戡除乱贼。《三国志。卷二一。魏书。傅嘏传》:「扫除凶逆,芟夷遗寇。」
3.删除。《文选。陆倕。石阙铭》:「历代规谟,前王典故,莫不芟夷剪截,允执厥中。」
《國語辭典》:芟除  拼音:shān chú
1.除去、消灭。《三国志。卷一三。魏书。王朗传》:「四海荡覆,万国殄瘁。赖先王芟除寇贼,扶育孤弱。」
2.删除。
《漢語大詞典》:剪截
删削。《书序》:“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歷代规謩,前王典故,莫不芟夷翦截,允执厥中。”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翦截今文,摸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若夫乐章,则翦截古人语,亦无害,但要能使用耳。”
分類:删削
《國語辭典》:刮削  拼音:guā xuè
1.用刀子等工具,拂刮物体表面,使之光滑或平整。《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主药、药童,主刮削捣筛。」
2.扣减、剥削。《醒世姻缘传》第三二回:「亏了这四个人都有良心,能体贴晁夫人的好意,不肯在里边刮削东西。」
《漢語大詞典》:刊剟
删削;削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删取其要” 司马贞 索隐引 唐 颜师古 云:“删要,非谓削除其词,而説者谓此赋已经史家刊剟,失之也。”新唐书·儒学传下·元澹:“ 魏光乘 请用 魏徵 《类礼》列於经,帝命 行冲 与诸儒集义作疏,将立之学,乃引国子博士 范行恭 、四门助教 施敬本 采穫刊剟为五十篇,上於官。” 清 王懋竑 《书座右二章》诗:“我心似寒灰,百念俱刊剟。”
分類:删削削除
《漢語大詞典》:刊约(刊約)
删削。三国志·吴志·阚泽传:“ 泽 以经传文多,难得尽用,乃斟酌诸家,刊约礼文及诸注説以授二宫。”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 孔氏 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
分類:删削
《漢語大詞典》:剬削
删削。 清 陈确 《答查石丈书》:“则古人所谓《坟》《典》之书,已尽剬削, 三代 之文从删者益不少。”
分類:删削
《漢語大詞典》:截剪
犹删削。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之作,本出尚书。 孔父 截翦浮词,裁成雅誥。”
分類:删削
《漢語大詞典》:编刬(編剗)
编辑删削。 唐 韩愈 《赠张籍》诗:“我身蹈 丘軻 ,爵位不早綰。固宜长有人,文章绍编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李侍郎:“有集二十卷,手自编剗,去留甚严。”
分類:编辑删削
《漢語大詞典》:足本
版本学名词。指无缺佚、删削,内容完整的书籍。 清 沈维材 《〈四溟诗话〉跋》:“行篋中有先王父 一斋公 手抄四溟诗话,然非足本。” 清 曹籀和 《翻刻〈一切经音义〉〈华严经音义〉缘起》:“ 明证 又求《华严经音义》未得,余姑以 武进 臧氏 节録本授之,然犹以非足本为憾。” 清 张之洞 《輶轩语·语学·读书宜求善本》:“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无闕卷,未删削),二精本,三旧本。”
谓拥土在植物根上。管子·五行:“春辟勿时,苗足本。” 尹知章 注:“足,犹拥也。春生之苗,当以土拥其本。”
《漢語大詞典》:删次
删削而排定次序。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竟述怀诗》:“删次起实沉,杀青在建酉。” 明 陆深 《春雨随笔·歙石》:“ 歙 石製砚,识者以为在 端溪 之上,予读 江宾暘 《送侄售砚序》,因删次其语为《歙砚志》。”
《漢語大詞典》:添削
增添或删削。指文字的增减。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自编的集子里的有些文章,和先前在期刊上发表的,字句往往有些不同,这当然是作者自己添削的。” 郭沫若 《蒲剑集·由“墓地”走向“十字街头”》:“ 司马迁 引用古书,总爱加以添削,是学术界所通认的事。”
《漢語大詞典》:载削(載削)
记载和删削。引申为编纂。 唐 刘知几 《〈史通〉序》:“尝以载削餘暇,商榷史篇。”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此皆私狥笔端,苟衒文彩,嘉辞美句,寄诸简册,岂知史书之大体,载削之指归者哉?”
《國語辭典》:删拾(刪拾)  拼音:shān shí
对文字之美恶有所删削取舍。《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宋。王安石〈得曾子固书因寄〉诗:「旧学待镌磨,新文得删拾。」
分類:删削
《漢語大詞典》:书削(書削)
(1).谓删削、修改文字。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杨文贞公遗嘱:“《杨文贞公传》, 王抑庵 尚书作。公尝三致书商确书削,再致润笔。”
(2).指作文字工作。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余年二十有四以书削自给于同县姻家 吕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