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訾訾潝潝
亦作“訿訿潝潝”。 诋毁,非议。 明 海瑞 《被论自陈不职疏》:“三四年来,公私并行,议论腾沸,贤否莫辨,人无定趋。有识者曰:诗人之‘訿訿潝潝’也。”参见“ 訾訾 ”。
分類:诋毁非议
《漢語大詞典》:訾訾
亦作“訿訿”。
(1).谓不想使上司满意;不称职。说文·言部:“訾,訾訾,不思称意也……曰:‘翕翕訿訿。’”按《诗·小雅·小旻》作“潝潝訿訿” 毛 传:“潝潝然患其上,訿訿然思不称乎上。”一说此“訾訾”义为毁谤。 朱熹 集传:“訿訿,务为毁谤也。”《诗·大雅·召旻》:“皐皐訿訿,曾不知其玷。” 毛 传:“皐皐,顽不知道也;訿訿,窳不供事也。”
(2).诋毁;诽谤。荀子·非十二子:“酒食声色之中则瞒瞒然,暝暝然;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 杨倞 注:“谓憎疾毁訾也。”《后汉书·翟酺传》:“而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訾訾,更相佐附。” 明 唐顺之 《答王北厓郡守论》:“今之万口訿訿喧然称不便者,未必尽出於官户豪民,而往往多出於穷僻困阨之小民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王侃》:“妹曰:‘所可虑者,东邻 钟八 耳,平日訿訿,好瑕疵乡里。’”
《漢語大詞典》:訾訾嚣嚣(訾訾囂囂)
犹言纷纷非议。 唐 韦瓘 《南陵县大农陂记》:“舆人飞语,他邑病能,訾訾嚣嚣,波翻风合。”
分類:纷纷非议
《漢語大詞典》:訾诮(訾誚)
非议讥嘲。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自 孔子 没而出而惑世诬民者有两家,曰老曰佛,为后世儒家之所訾誚。”
分類:非议讥嘲
《漢語大詞典》:訾薄
非议轻视。新唐书·元稹传:“变詔书体,务纯厚明切,盛传一时。然其进非公议,为士类訾薄。”明史·沈迅传:“ 迅 本由 嗣昌 进,随众詆毁,时论訾薄之。”
分類:非议轻视
《国语辞典》:父做子笑,子做父笑  拼音:fù zuò zǐ xiào,zǐ zuò fù xiào
(谚语)谓父子互相非议、讥笑。形容意见相左。《儒林外史》第四四回:「那晓得风水的讲究,叫做父做子笑,子做父笑,再没有一个相同的。」
《漢語大詞典》:诽谑(誹謔)
非议,戏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翩翩:“ 异史氏 曰:‘ 翩翩 、 花城 ,殆仙者耶?餐叶衣云,何其怪也!然帷幄诽謔,狎寝生雏,亦復何殊于人世?’”
分類:非议戏谑
《漢語大詞典》:欢诽
1.喧哗非议。
分類:喧哗非议
《漢語大詞典》:讥谀(譏諛)
非议和阿谀。三国志·魏志·程昱刘放孙资等传论:“ 刘放 文翰, 孙资 勤慎,并管喉舌,权闻当时,雅亮非体,是故讥諛之声,每过其实矣。”
《漢語大詞典》:讥訾(譏訾)
讥评非议。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左太冲 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相讥訾, 思 意不愜。”宋史·杨昭俭传:“ 昭俭 美风仪,善谈名理,事 晋 有直声。然利口喜讥訾,执政大臣惧其构谤,多曲徇其意。” 明 李东阳 麓堂诗话:“而其才艺之美,又足以为讥訾之地,才恶足恃哉!”
分類:讥评非议
《漢語大詞典》:讥短(譏短)
非议指摘。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肃 集《圣证论》以讥短 玄 , 叔然 駮而释之。”
分類:非议指摘
《漢語大詞典》:秉言
谤言。民间的非议。秉,通“ 谤 ”。管子·小匡:“其称秉言,则足以补官之不善政。”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绍兰 曰:“‘秉’当依《齐语》读为谤,‘称’即‘偁’之借字,説文‘偁,扬也’,谓扬其谤言令上闻也。”
《漢語大詞典》:讪疵(訕疵)
诋毁非议。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乃有播尘埃於白珪,生疮痏於玉肌,訕疵雷同,攻伐独立, 曾参 蒙劫剽之垢, 巢 许 获穿踰之谤。”
分類:诋毁非议
《漢語大詞典》:讪论(訕論)
指讥讪和非议。 唐 李德裕 《食货论》:“人君不以聚货制用之臣处将相弼谐之任,则奸私无所容矣。左右贵倖知所爱之人非宰相之器,以此职为发身之捷径,取位之要津,皆由此汲引,以塞訕论。”
分類: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