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瞒藏(瞞藏)
隐匿。红楼梦第六五回:“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如今既做了夫妻,终身我靠你,岂敢瞒藏一个字。” 蒋光慈 《鸭绿江上》:“我们大家今晚应将自己的恋爱史叙述出来,每人都应当赤裸裸地,不应有丝毫的瞒藏。”
分類:隐匿
《漢語大詞典》:漏匿
隐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钱卜巫:“宰得金,恐其漏匿,又追贮器,以金实之,满焉,乃释 商 。”
分類:隐匿
《漢語大詞典》:蛰龙(蟄龍)
蛰伏的龙。比喻隐匿的志士。 唐 曹松 《题甘露寺》诗:“旦暮然灯外,涛头振蛰龙。” 金 元好问 《刘曲龙潭》诗:“蛰龙何年卧,万国待霖雨。” 明 梁辰鱼 《浣纱记·定计》:“蛰龙困久夜长吟,欲作甘霖,定作甘霖。”
《漢語大詞典》:微步
(1).轻步;缓步。《文选·曹植〈洛神赋〉》:“陵波微步,罗韈生尘。” 吕向 注:“微步,轻步也。”文选·七启:“散乐变饰,微步中闺。” 张铣 注:“微步,缓步也。” 宋 曾巩 《思政堂记》:“凉臺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
(2).微行。谓王者或官僚隐匿身份出行。南史·王晏传:“ 晏 频三夜微步诣 諶 议,时人以此窥人。”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 永年 知 叔皮 尝于上元夜微步游閭里,乃夜叩东府门告变。”参见“ 微行 ”。
《漢語大詞典》:微行
小路。《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毛 传:“微行,墙下径也。” 宋 苏轼 《残腊独出》诗之二:“江边有微行,詰曲背城市。”
分類:微行小路
《漢語大詞典》:微行
佛教谓修道者微妙之法行。 隋 智顗 观无量寿佛经疏:“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
《國語辭典》:微行  拼音:wéi xíng
1.帝王或显贵者为隐匿身分,便装出行。《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为微行咸阳。」南朝宋。裴骃。集解:「张晏曰:『若微贱之所为,故曰微行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原来燕王装作了军官,同护卫数人出来微行的。」
2.小径、小路。《诗经。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宋。苏轼〈残腊独出〉诗二首之二:「江边有微行,诘曲背城市。」
3.深入细腻的修行方法。隋。智顗〈观无量寿佛经疏。序〉:「随三辈而横截,越五苦而长骛,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
《漢語大詞典》:藏名
(1).隐匿名声。 南朝 梁 简文帝 《七励》:“卖药无藏名之老, 河 泗 无洗耳之翁。” 唐 李白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 青莲居士 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年。”
(2).谓收录其名。新唐书·代宗纪:“给功臣铁券,藏名于太庙,图形于 凌烟阁 。”
《漢語大詞典》:微行
小路。《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毛 传:“微行,墙下径也。” 宋 苏轼 《残腊独出》诗之二:“江边有微行,詰曲背城市。”
分類:微行小路
《國語辭典》:隐遁(隱遁)  拼音:yǐn dùn
1.隐居避世。《后汉书。卷二七。宣秉传》:「遂隐遁深山,州郡连召,常称疾不仕。」《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戴颙传》:「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
2.隐匿身躯。《西游记》第八回:「众神各归本处,把个土地赶在城隍庙里暂住,他师徒们隐遁真形。」
《國語辭典》:隐身(隱身)  拼音:yǐn shēn
隐匿形体。如:「他隐身在茂密的草丛里,以躲避敌军的追捕。」
《漢語大詞典》:销声(銷聲)
(1).隐匿声名;隐姓埋名。晋书·儒林传论:“ 文博 之漱流枕石,铲跡销声……通儒之高尚者也。” 唐 王维 《能禅师碑》:“禪师遂怀宝迷邦,销声异域。”
(2).默不作声。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僧徒肃穆,学业清高,外道学人,销声缄口。”一本作“镇声”。
《漢語大詞典》:闭藏(閉藏)
(1).闭塞掩藏。管子·度地:“当冬三月,天地闭藏。”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五:“秋冬闭藏。” 明 方孝孺 《黄晏仲晦字说》:“盖晦者,显之根也。曷不观于大泽之龙蛇乎?当天地闭藏之时,遁形於沙泥之下,曾不如暖井之跳蛙,惟其善自晦也。”
(2).收藏,保管。左传·襄公十年:“闭府库,慎闭藏。”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五:“寡人有此二,将欲服之,今夫子不受,寡人不敢服,与其闭藏之,岂如弊之身乎?”
(3).藏伏,隐匿。 金 元好问 《刘光甫内乡新居》诗:“豸冠平日凛秋霜,老去声名只闭藏。”《再生缘》第七十回:“一封朝奏从前事,唯伏深闺要闭藏。” 蔡有守 《九日白鹤山居有感》诗:“賸缘念远增怊悵,宁为登高迫闭藏。”
《國語辭典》:逃匿  拼音:táo nì
逃亡后,将自己藏匿起来。《孟子。滕文公上》:「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漢語大詞典》:含德
(1).谓隐匿意旨,秘不宣旨。《书·盘庚上》:“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曾运乾 正读:“惟汝含德者,汝自匿厥指也。”
(2).怀藏道德。老子:“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淮南子·本经训》:“今至人生乱世之中,含德怀道,拘无穷之智,钳口寝説,遂不言而死者众矣,然天下莫知贵其不言也。”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含德之至,莫踰於道;亲己之切,无重於身。”
《漢語大詞典》:讳避(諱避)
亦作“ 讳辟 ”。 隐匿回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春秋之书事时,诡其实以有避也;其书人时,易其名以有讳也。故诡 晋文 得志之实,以代讳避致王也。”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三曰婉而成章,曲从义训,以示大顺,诸所讳辟,璧假 许 田之类是也。”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辨史:“ 汉文帝 纪年有 后元 , 景帝 有 中元 ,有 后元 。 葛胜仲 曰:‘谓之后,则疑若有极,乃不讳避,何耶?’”
分類:隐匿回避
《漢語大詞典》:蔽明
(1).隐匿贤能和良善。国语·齐语:“於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於父母;聪慧质仁,发闻於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鹖冠子·王鈇:“善者不显,命曰蔽明;见恶而隐,命曰下比。”
(2).遮掩眼光。《孔子家语·入官》:“古者圣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紘紞充耳,所以掩聪也。”
《國語辭典》:窝藏(窩藏)  拼音:wō cáng
藏匿犯人、赃物。如:「窝藏人犯」。《三国演义》第四回:「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花月痕》第九回:「我拐了王母两个侍儿来,在你这里窝藏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