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乍毛变色(乍毛變色)
形容因惊恐而毛发竖立,面色失常。 徐光耀 《平原烈火》十五:“他们有的不尽心,有的太慌张,一见敌人来了,先乍毛变色,反容易暴露。”
《漢語大詞典》:直竖竖(直豎豎)
(1).伸直竖立的样子。 浩然 《艳阳天》第一○六章:“两只小耳朵,直竖竖地伸着,听着街上的动静。”
(2).犹直瞪瞪。 杨朔 《雪花飘飘》:“孩子们最着迷的还是 桃树爷爷 满肚子的故事。你常常会看见老人家坐在桃树底下,身前围着群孩子,眼睛直竖竖地望着 桃树爷爷 的嘴。”
《漢語大詞典》:直矗矗
笔直竖立的样子。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他拳头已经打出去了,一眼看见那女子背上明晃晃直矗矗的掖着把刀。”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五章:“大家向前走了一截,前面一处洼地上孤零零直矗矗地立着一根一人多高的黑柱子。”
《国语辞典》:毛发倒竖(毛发倒竖)  拼音:máo fǎ dào shù
1.毛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愤怒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二○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齿嚼唇,满口流血。」
2.极为惊恐的样子。《红楼梦》第七五回:「恍惚闻得祠堂内隔扇开閤之声,只觉得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国语辞典》:毛发皆竖(毛发皆竖)  拼音:máo fǎ jiē shù
害怕得毛发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惊怕。如:「这部恐怖片的情节,真叫人毛发皆竖!」《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也觉悚然,毛发皆竖,丢著乩笔,下来又拜了四拜,再上去扶。」
《国语辞典》:毛发俱竖(毛发俱竖)  拼音:máo fǎ jù shù
害怕得毛发都竖立起来。形容极为惊恐、害怕的样子。如:「在寒风的夜晚,听到飕飕的风声,会令人毛发俱竖。」
《国语辞典》:竖人毛发(竖人毛发)  拼音:shù rén máo fǎ
因恐惧或痛恨而毛发竖立。《聊斋志异。卷二。红玉》:「然官宰悠悠,竖人毛发,刀震震入木,何惜不略移床上半尺许哉?」
《国语辞典》:竖柱上梁(竖柱上梁)  拼音:shù zhù shàng liáng
竖柱,竖立柱子。上梁,安置屋顶顶梁。竖柱上梁指竖立柱子和安置屋顶之顶梁。
《国语辞典》:道路中心桩(道路中心桩)  拼音:dào lù zhōng xīn zhuāng
一种都市计画桩。竖立在道路中心,作用在确定道路的位置,如果埋设在现有道路上时,为了避免损坏及妨碍交通,须在桩顶上加铸铁护盖,作为保护之用。
《国语辞典》:回旋梯  拼音:huí xuán tī
一种特殊的铁梯。中间竖立一根铁轴,轴旁辐射式地安装若干折扇形的梯级,盘旋而上,较不占空间。多用于瞭望台、塔,及阁楼中。也称为「盘梯」。
《国语辞典》:倒竖虎须(倒竖虎须)  拼音:dào shù hǔ xū
形容生气时胡须竖立的样子,凶猛吓人。《三国演义》第四二回:「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
《国语辞典》:倒横直竖(倒横直竖)  拼音:dào héng zhí shù
有的倒著平放,有的直向竖立。指前后不连贯、没有定凭。《初刻拍案惊奇》卷一:「造化小儿无定据,翻来覆去,倒横直竖,眼见都如许。」
《国语辞典》:竖灯篙(竖灯篙)  拼音:shù dēng gāo
民间在建醮或中元普渡时,竖立灯篙用来召请四方神明和孤魂野鬼。招神明时为在篙上挂天灯及神幡,引鬼魂时则挂七星灯和孤魂幡。
《国语辞典》:拱廊  拼音:gǒng láng
建筑物的外壁竖立著连排的柱子以支撑拱门,底下的道路空间便是拱廊。
《漢語大詞典》:百脚旗(百腳旗)
一种竖立的旗帜。两边为锯齿形。古代王公出行,用作前导。说文·系部“綮,致繒也。一曰幑识信也,有齿” 清 朱骏声 通训:“似如今百脚旗,用以前导者,即有衣之戟,谓之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