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86,分3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浊流
尺水
穷源
冲突
潆洄
鱼梁
合流
回复
逆流
活活
溪涧
湍流
奔湍
崩奔
激水
《國語辭典》:浊流(濁流)  拼音:zhuó liú
1.混浊的水流。《后汉书。卷一八。臧宫传》:「斩首溺死者万馀人,水为之浊流。」
2.比喻品格低劣的人。《旧五代史。卷一八。梁书。李振传》:「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漢語大詞典》:尺水
小股水流;浅水。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寸胶不能理 黄河 之浊,尺水不能却 萧丘 之热。” 唐 窦臮 《述书赋上》:“犹尺水之含众象,小山之拟万仞。”宋史·洪迈传:“ 冯湛 创多桨船,底平檣浮,虽尺水可运。”
分類:水流浅水
《漢語大詞典》:穷源(窮源)
(1).河流的发源处。 唐 薛能 《黄河》诗:“人间无 博望 ,谁復到穷源?”
(2).穷尽水流的源头。 宋 梅尧臣 《入泽王河口》诗:“远水路已别,古汊未穷源。”
(3).亦作“ 穷原 ”。探寻事物的本原。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读 横渠 诗,最爱其一篇云:‘学穷源未到时,便将虚寂眇心思。’” 清 魏源 《筹鹾篇》:“夫推其本以齐其末,君子穷原之学也。”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五讲:“像这样宗族中穷源极流的旧习惯,在 中国 有几千年,牢不可破。”
《漢語大詞典》:冲突(衝突)
向前突出。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墩臺守望,虽鳞次櫛比,而柳栅沙沟,衝突道侧,行旅患之。”
《國語辭典》:潆洄(瀠洄)  拼音:yíng huí
水流回旋的样子。
分類:水流回旋
《國語辭典》:鱼梁(魚梁)  拼音:yú liáng
顺水势设障孔以捕鱼的装置。唐。柳宗元〈钴鉧潭西小邱记〉:「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國語辭典》:合流  拼音:hé liú
1.水流汇合在一起。如:「这座城市位在两条大江的合流之处,十分繁华。」《书经。禹贡》:「伊、洛、瀍、涧既入于河。」汉。孔安国。传:「四水合流而入河。」《三国志。卷三八。蜀书。许麋孙简伊秦传。秦宓》:「故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2.比喻思想、行动等方面趋于一致。如:「由于环保意识高涨,各种推动环保的行动已在世界各地合流成一股巨大的力量。」
3.不同流派的学术、艺术等融合为一体。
《國語辭典》:回复(回復)  拼音:huí fù
1.回旋反覆。唐。柳宗元〈梦归赋〉:「若有鉥予以往路兮,驭儗儗以回复。」
2.回答、答覆。《文明小史》第五五回:「钱庄上掌匮进去,回复了秦凤梧,秦凤梧正惊得呆了。」
3.恢复。如:「回复国籍。」
《國語辭典》:逆流  拼音:nì liú
1.倒流。《管子。七法》:「不明于决塞,而欲殴众移民,犹使水逆流。」
2.逆水而上。《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
3.比喻阻力。如:「他的新政策,成功化解了公司发展的逆流。」
4.大水泛滥横流。《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河出孟门,大溢逆流。」
《國語辭典》:活活  拼音:huó huó
在活生生的状态下。《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我们到那里出兵,只消几天没有水吃,就活活的要渴死了,那里还能打什么仗!」
《國語辭典》:溪涧(溪澗)  拼音:xī jiàn
两山间的流水。晋。干宝《搜神记》卷一:「比至日中,大雨总至,溪涧盈溢。」《三国演义》第二九回:「顷刻之间,街市成河,溪涧皆满,足有三尺甘雨。」
《國語辭典》:湍流  拼音:tuān liú
急流。《文选。枚乘。七发》:「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
分類:回旋水流
《漢語大詞典》:奔湍
急速的水流。 唐 杜甫 《营屋》诗:“萧萧见白日,汹汹开奔湍。” 清 吴伟业 《松山哀》诗:“十三万兵同日死, 浑河 流血增奔湍。”
分類:急速水流
《漢語大詞典》:崩奔
(1).水流冲激堤岸而奔涌。《文选·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诗〉》:“洲岛骤迴合,圻岸屡崩奔。” 吕向 注:“水激其岸,崩頽奔波也。” 唐 李白 《大鹏赋》:“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宋 黄庭坚 《阻风铜陵》诗:“洪波崩奔去,天地无限隔。”
(2).奔波;奔驰。 唐 杜甫 《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诗:“高贤意不暇,王命久崩奔。” 仇兆鳌 注:“山下堕曰崩,水急流曰奔。此比行役之匆遽。” 宋 范成大 《贺乐丈先生南郭新居》诗:“崩奔风涛里,得此巢龟荷。” 元 王逢 《题马洲书院》诗:“郊麟初隐遁,野兕遂崩奔。” 明 唐顺之 《双寿图歌》:“千年神物照魑魅,满山精怪争崩奔。”
《漢語大詞典》:激水
湍急的水流。孙子·势:“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势也。” 杜佑 注:“言水性柔弱,石性刚重,至於漂转大石,投之洿下,皆由急疾之流,激得其势。”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其居也,左激水,右高岑,背洞溪,对芳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唐 李德裕 《流杯亭》诗:“激水自山椒,析波分浅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