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邦治
古指掌建邦的六典以佐王治邦国。泛指国家的政事。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孔 传:“天官卿称太宰,主国政治,统理百官,均平四海之内。”周礼·天官·冢宰:“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 郑玄 注:“邦治,王所以治邦国也……故《大宰职》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国语辞典》:治安策  拼音:zhì ān cè
安定国家的谋略。汉文帝时贾谊上疏言政事,陈述治安的策略,世称为「治安策」。见《汉书。卷四八。贾谊传》。
《漢語大詞典》:鼎餗
指鼎中食品。后常借指政事。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趍鼎餗,代耒耜。” 唐 权德舆 《仲秋朝拜昭陵》诗:“良将授兵符,直臣调鼎餗。”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六》:“鼎餗、用贤、履险、出坎、处困、震恐、行旅、丧羊,此可尽以是非决乎?”参见“ 鼎折覆餗 ”。
《漢語大詞典》:鼎折覆餗
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颖达 疏:“施之於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后之人儻经纶理学不逮 文贞 万万者,復以諛言日至,讜论无闻,或纯任权术,或曲谨小廉,依恃宽大,自命贤相,恐鼎折覆餗之讥,不待终日矣,可不危与!”亦作“ 鼎折餗覆 ”。 梁启超 《中国立国大方针》:“如吾子言,几欲举全国命脉託诸此辈,一旦鼎折餗覆,后事云胡可问。”亦省作“ 鼎覆 ”、“ 鼎折 ”。 汉 荀悦 申鉴·时事:“小能其职,以极登於大,故下位竞大,橈其任以坠於下,故上位慎其鼎覆刑焉,何惮於降。” 宋 李纲 《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伏望皇帝陛下收还成命,改授其人,持危扶颠,允廸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貽鼎折之凶。”
《漢語大詞典》:辅治(輔治)
辅佐治理政事。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 吴 地,将以辅治寡人。” 汉 王充 论衡·逢遇:“ 禹 王天下, 伯益 辅治, 伯成子高 委位而耕。”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觉世训》:“譬如君长主治囯中,岂无官府辅治也?”
《漢語大詞典》:政迹(政蹟)
亦作“ 政蹟 ”。
(1).旧时指官吏治理政事的事迹。后汉书·鲁恭传:“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
(2).犹政绩。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守令之有政迹者赏之,贪残者诛之,远近肃然。”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龙井寺:“方先生倅 杭 ,即道贬 处州 ,是以无政蹟可见。”参见“政绩”。
《國語辭典》:政绩(政績)  拼音:zhèng jī
官吏治理政务的绩效。《晋书。卷三。武帝纪》:「以京兆太守刘霄、阳平太守梁柳有政绩,各赐谷千斛。」《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漢語大詞典》:阳事(陽事)
(1).外治,宫廷以外的政事;国内政事。《礼记·昏义》:“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於天,日为之食。”
(2).指阳气助成万物生长之事。国语·周语下“五閒南吕,赞阳秀也” 三国 吴 韦昭 注:“荣而不实,曰秀。南,任也。阴任阳事,助成万物。”
(3).指男子性机能。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补骨脂:“补骨脂……兴阳事,明耳目。治肾泄,通命门,煖丹田,歛精神。”
《漢語大詞典》:治教
犹政教。指政事与教化。 唐 武元衡 《渐至涪州先寄王使君》诗:“治教通夷俗,均输问大田。”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 宋 德隆盛,治教休明。”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摘抄·经》:“当时治教熙洽,可以比隆三代。”
《漢語大詞典》:益治
裨补政事。魏书·高祖纪上:“詔在位及民庶直言极諫,有利民益治,损政伤化,悉心以闻。”
分類:裨补政事
《国语辞典》:佐政  拼音:zuǒ zhèng
辅佐政事的地方官吏。唐。柳宗元《梓人传》:「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
《國語辭典》:干政  拼音:gān zhèng
干涉政事。《三国演义》第一回:「议郎蔡邕上疏,以为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
分類:干预政事
《漢語大詞典》:五房
唐 宋 中书省下分管行政事务的五个部门。新唐书·百官志一:“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於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宋史·职官志一:“中书人吏分掌五房:曰孔目房、吏房、户房、兵礼房、刑房。”
《国语辞典》:咸丰(咸丰)  拼音:xián fēng
清朝文宗的年号(西元1851~1861)。咸丰帝即位后勤于政事,被称咸丰中兴。即位期间面临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等事件。
《漢語大詞典》:伤锦(傷錦)
语出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子皮 欲使 尹何 为邑。 子产 曰:‘少,未知可否。’ 子皮 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 曰:‘不可……子有美锦,不使人学製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製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侨 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后因以“伤锦”谓不熟习政事而出任职官必将贻误公务。 宋 王安石 《游栖霞庵约平甫至因寄》诗:“官事真伤锦,君恩更饮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李王二公书画:“自此絶意荣望,敢意字民,復在畿邑,斐然学製,寧逃伤锦之讥,旷败必矣。”
《漢語大詞典》:外典
(1).佛教徒称佛书以外的典籍为外典。百喻经·估客偷金喻:“如彼外道偷取佛法著己法书,妄称己有,非是佛是,由是之故,烧灭外典,不行於世。”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 唐 知玄 《答僧澈》诗:“五车外典知谁敌,九趣多才恐不如。” 清 钱谦益 《注李义山诗集序》:“ 石林 长老 源公 ,禪诵餘晷,博涉外典,苦爱 李义山 诗,以其使事奥博,属辞瑰譎。”参见“ 内典 ”。
(2).指与某种著作相关的另一种著作。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曲·金瓶梅:“ 袁中郎 觴政,以《金瓶梅》《水滸传》为外典,予恨未得见。”
(3).谓在外掌管(军政事务)。宋书·自序:“ 高祖 器其才智,不使出也。故出仕以来,便管军要,自非戎军所指,未尝外典焉。”南齐书·萧遥昌传:“七王同恶,皆伏 管 蔡 之诛,其餘列蕃二十餘国,内升清阶,外典方牧。”
《國語辭典》:内典(內典)  拼音:nèi diǎn
佛经。《南史。卷三○。何尚之传》:「入钟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乐天一生精究内典,勤脩上乘之业。」
《漢語大詞典》:理文
(1).处理政事文书。《淮南子·本经训》:“古者明堂之制……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 高诱 注:“理文,理政事文书也。”
(2).犹纹理。 元 赵觐 《陈桧》诗:“不识 陈 朝檜,相传故老言。理文俱左纽,后土自蟠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