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论衡(论衡)  拼音:lùn héng
书名。汉代王充撰。三十卷,八十五篇,今佚招致一篇。充生当西汉末年,愤世嫉俗,乃作此书,故语多偏激;然大抵订伪贬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于风俗教化。同时,亦保存了若干神话的原始资料,如尧射十日、雷公连鼓等,均具研究价值。
《漢語大詞典》:速祸(速禍)
亦作“ 速旤 ”。 招致祸害。左传·隐公三年:“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鉴 章华 之召灾,悟 阿房 之速祸。”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如 淮阴 ( 韩信 )初在仄微,堕业无行,后居荣贵,满盈速祸。” 宋 司马光 《训俭示康》:“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清 唐孙华 《鹰坊歌与夏重恺功同赋》:“爱鹤爱鹰皆速旤,羽物何事常招尤?”
分類:招致祸害
《漢語大詞典》:取讥(取譏)
招致讥讽。 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自 子贡 取讥於 孔子 ,而儒生遂不敢言治产。”
分類:招致讥讽
《國語辭典》:延揽(延攬)  拼音:yán lǎn
引进、招揽。《后汉书。卷一六。邓寇列传。邓禹》:「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漢語大詞典》:取怨
招致怨恨。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行之者伪成其事,受之者信以为然,故使见咎一时,取怨千载。”
《漢語大詞典》:膏明
膏火照明。语出汉书·龚胜传:“薰以香自烧,膏以明自销。”谓薰草因有香气而招致焚烧,膏火因能照明而招致销毁。后多以“膏明”喻人因有所为而自招其祸。 唐 孟郊 《吊元鲁山》诗之五:“血誓竟讹繆,膏明易煎蒸。” 唐 白居易 《岁暮》诗:“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木直终难怨,膏明只自煎。”参见“ 膏火自煎 ”。
《國語辭典》:膏火自煎  拼音:gāo huǒ zì jiān
油膏以能照明,故受煎熬。比喻人因才能而招致祸患。《文选。阮籍。咏怀诗一七首之九》:「膏火自煎熬,多财为患害。」
《漢語大詞典》:三患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 尧 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於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宋 苏轼 《黄河》诗:“帝假一源神 禹 跡,世流三患梗 尧 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礼记·杂记下:“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吕氏春秋·本生:“出则以车,入则以輦,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彊,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 郑 卫 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
《漢語大詞典》:速戾
招致罪责。书·太甲中:“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 孔 传:“速,召也。言己放纵情欲毁败礼仪法度,以召罪放其身。” 唐 王端 《唐铁像颂》:“惟是众多之金,委於草莽,不敢散为凡器以速戾,实愿合为真容以祈禠。” 明 李东阳 《奏疏》之一:“若不量力而止,知难而退,必至旷官误事,速戾招尤。”
《漢語大詞典》:取憎
招致憎恶。左传·昭公十六年:“吾子何爱於一环,其以取憎于大国也。” 汉 徐干 中论·考伪:“昔 卫 公孟 多行无礼,取憎於国人。”
分類:招致憎恶
《漢語大詞典》:起羞
(1).招致羞辱。书·说命中:“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 孔颖达 疏:“王者法天施化,其举止不可不慎,惟口出令不善,以起羞辱。” 唐 储光羲 《狱中贻姚张薛李郑刘诸公》诗:“直道时莫亲,起羞见谗口。”
(2).产生羞耻之感。 宋 王令 《龙角歌和崔公度伯易》诗:“视龙有角急起羞,亟去诉帝龙可忧。”
《漢語大詞典》:速辜
招致罪过。书·酒诰:“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孔 传:“言凡为天所亡,天非虐民,惟民行恶自召罪。”书·多方:“非我 有周 秉德不康寧,乃惟尔自速辜。” 孔 传:“非我 有周 执德不安寧自诛汝,乃惟汝自召罪以取诛。”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天实为之,非人速辜。臣也不肖,殆类此乎?”
《漢語大詞典》:取诮(取誚)
招致讥讽。 明 唐顺之 《与胡梅林总督》十一:“僕虽以此取誚于流俗,亦竟以此见谅於豪杰。” 清 金农 《重游王屋》诗:“学道苦云晚,取誚古逋客。”
分類:招致讥讽
《漢語大詞典》:速谤(速謗)
招致毁谤。 唐 张说 《进白乌赋》:“恐同类之见嫉,畏不才之速谤。” 宋 欧阳修 《再乞外任第三表》:“违时背俗,速谤招尤。”元史·虞集传:“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 清 曾国藩 《复陈右铭太守书》:“第恐精力日頽,无补艰危,止速谤耳。”
分類:招致毁谤
《國語辭典》:贾怨(賈怨)  拼音:gǔ yuàn
招致仇怨。《国语。晋语一》:「以宠贾怨,不可谓德。」
《漢語大詞典》:取侮
招致欺凌、侮辱。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之一:“在 滇 诸司,当无事时,或有取侮之隙;及有事时,亦鲜御侮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