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冱寒  拼音:hù hán
寒气冻结。《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于是乎取之。」《文选。张衡。西京赋》:「其远则九嵏甘泉,涸阴冱寒。」
《漢語大詞典》:晚寒
(1).傍晚的寒气。 唐 刘长卿 《使还七里滩上逢薛承规赴江西贬官》诗:“迁客归人醉晚寒,孤舟暂泊 子陵滩 。”
(2).谓寒冷的时间长。《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 毛 传:“三之日, 夏 正月也, 豳 土晚寒。” 孔颖达 疏:“寒晚,温亦晚。”
(3).馀寒。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二:“虽是 俄国 诗人的‘五月天气’,晚寒还暗袭行人的衣袂。”
《国语辞典》:禦寒  拼音:yù hán
抵禦寒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玄宗召张果进宫,把菫汁下在酒里,叫宫人『满斟暖酒,与仙翁禦寒。』」
分类:禦寒寒气
《漢語大詞典》:辟寒
驱除寒气。 唐 黄滔 《书崔少府君》诗:“前峯亦曾宿,知有辟寒方。”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所以擷芳林下,拾翠巖边。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载彫载琢,方成瑚璉之珍。”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词:“玉鸭熏炉间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分類:驱除寒气
《漢語大詞典》:迎寒
(1).谓迎接寒气初来。周礼·春官·籥章:“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若夫秋风一至,白露团团;明月生波,萤火迎寒。”
(2).指逢寒。 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把似遇节迎寒,您子母每穿。”
《漢語大詞典》:余寒(餘寒)
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馀的寒气。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餘寒歷氷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宋 陆游 《小舟游西泾度西冈而归》诗:“小雨重三后,餘寒百五前。” 沙汀 《淘金记》十四:“等到早上的余寒退了,寡妇全家人便都从内室里走出来,散坐在太阳下面。”
《漢語大詞典》:寒阴(寒陰)
(1).寒冷的阴气;寒气。后汉书·郎顗传:“政失其道,则寒阴反节。” 唐 李白 《登瓦官阁》诗:“山空霸气灭,地古寒阴生。” 唐 姚合 《早春山居寄城中知己》诗:“阳和潜发荡寒阴,便使川原景象深。”
(2).指寒冷阴湿。 南朝 宋 鲍照 《山行见孤桐》诗:“桐生丛石里,根孤地寒阴。”
《國語辭典》:寒薄  拼音:hán bó
清寒贫贱。《西游记》第三六回:「是我见他寒薄,一个个衣破鞋无,光头赤脚。」
《漢語大詞典》:雪气(雪氣)
(1).积雪散发出来的寒气。 唐 朱庆余 《与贾岛顾非熊无可上人宿万年姚少府宅》诗:“堂虚雪气入,灯在漏声残。” 唐 李群玉 《送郑子宽弃官东游便归女几》诗:“ 岷 峨 雪气来,寒涨 瀟湘 碧。” 宋 毛滂 《少年游·长至日席上作》词:“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
(2).白色云气。 唐 李咸用 《庐山》诗:“叠见云容衬,稜收雪气昏。”
《漢語大詞典》:驱寒(驅寒)
驱除寒气。 明 文徵明 《元旦朝贺》诗:“日出鷄人齐唱卯,雪消风伯为驱寒。”
分類:驱除寒气
《漢語大詞典》:伏阴(伏陰)
(1).盛夏中出现的寒气。谓气候反常。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杜预 注:“伏阴,谓夏寒。”国语·周语下:“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
(2).旧时迷信,谓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后,灵魂即离体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为人禳灾除病。这种做法,称为“伏阴”。《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其时道士手举法器,朗诵灵章,虔心禳解,伏阴而去,亲奏星官,要保护 薛少府 重还魂魄,再转阳间。”
《國語辭典》:荡寒(盪寒)  拼音:dàng hán
去除寒冷。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老汉沽下一壶儿新酒,等两个兄弟来时,与他荡寒。」《水浒传》第一○回:「胡乱只回三、五碗与小人荡寒。」
《漢語大詞典》:雪冰
(1).雪与冰。借指寒气。
(2).喻真情。 清 陈济生 《怀友》诗:“中原避地餘瓢笠,玄夜怀人寄雪冰。”
分類:真情寒气
《國語辭典》:寒禁  拼音:hán jìn
被寒气冻僵。《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倘若寒禁,身死在我禅房门首,不当稳便。」
分類:寒气逼迫
《漢語大詞典》:龙皮(龍皮)
(1).龙的皮。喻皱裂如龙鳞的树干。 唐 李贺 《春归昌谷》诗:“龙皮相排戞,翠羽更荡掉。” 王琦 汇解:“皮老而皴文纽裂,故比之以龙皮。”
(2).喻笋壳。 明 杨基 《食烧笋留题陈维寅竹间》诗:“登盘查牙玉版肥,焦尾碎剥苍龙皮。”
(3).传说夏日浸水则寒气生的一种宝物。 唐 康骈 剧谈录·李德裕:“及列坐开罇,烦暑都尽……有好事者求亲信察问之,云:‘此日以金盆贮水,浸白龙皮,置於坐末。’”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二:“ 夏英公 伏日供帐温室,戒客具夹衣,客皆笑之。既坐,体寒生粟,乃以漆斛渍龙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