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宿隙
旧日的嫌隙仇怨。 宋 司马光 《涑水纪闻》卷九:“ 忱 自言与权三司使 蔡襄 有宿隙,乞下御史臺推鞫,朝廷许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斩蛟记:“其同邑先达,遂作《闢蛟记》詆之,以快宿隙。”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与君有宿隙,不过进取相轧耳,非不共戴天者也。”
《漢語大詞典》:尤隙
犹嫌隙,仇隙。后汉书·党锢传序:“二家宾客,互相讥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漢語大詞典》:中衅(中釁)
内部的嫌隙、争端。晋书·刘曜载记论:“投之遐远,犹惧外侵,而处以封畿,窥我中衅。”
《漢語大詞典》:衔隙(銜隙)
心怀嫌隙。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张侍问:“ 卢公 贤者,肯衔隙以害公正之吏乎?”
分類:心怀嫌隙
《國語辭典》:凶终隙末(凶終隙末)  拼音:xiōng zhōng xì mò
好朋友后来因误会而反目成仇。语本《后汉书。卷二十七。王丹传》:「张、陈凶其终,萧、朱隙其末,故知全之者鲜矣。」
《漢語大詞典》:衅阋(釁鬩)
发生在兄弟间的嫌隙与争端。新唐书·后妃传上·文德长孙皇后:“时 隐太子 衅鬩已构,后内尽孝事 高祖 ,谨承诸妃,消释嫌猜。”
《国语辞典》:焕然冰释(焕然冰释)  拼音:huàn rán bīng shì
比喻疑虑、误会、嫌隙等,一下子完全消除。参见「涣然冰释」条。唐。梁肃〈台州隋故天台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序〉:「自发心至于上圣,行位昭明,无相夺伦,然后诞敷契经而会同之,焕然冰释。」《清史稿。卷五○六。畴人传一。梅文鼎传》:「复取授时历草观之,乃焕然冰释,殆名异而实同,非徒似之而已。」
《国语辞典》:睚眦之嫌(睚眦之嫌)  拼音:yá zì zhī xián
怒目而视的嫌隙怨恨。引申为极小的怨恨。《旧唐书。卷五○。刑法志》:「睚眦之嫌,即称有密,一人被告,百人满狱。」也作「睚眦之怨」。
《漢語大詞典》:各扭儿(各扭兒)
谓意见不合而产生嫌隙。如:他们两人又闹各扭儿了。
《漢語大詞典》:翻旧账
比喻把过去的矛盾、嫌隙等重提出来。例如:老翻旧账,有什么意思。
也说“翻老账”
《國語辭典》:碴儿(碴兒)  拼音:chá ér
1.碎屑、碎块。如:「骨头碴儿」、「玻璃碴儿」。
2.嫌隙、芥蒂。如:「过去他们俩之间有碴儿。」
3.器物上的破口。如:「那瓶子上有个新碴儿」。
4.话题、话头。如:「提起那件碴儿,众人便争论不休。」
5.剃后残馀或复生的短毛发。如:「胡子碴儿」。
《漢語大詞典》:袃蒯
刺鲠。比喻心里的嫌隙或不快。鹖冠子·世兵:“细故袃蒯,奚足以疑?事成欲得,又奚足夸?” 陆佃 解:“一本袃作衣,蒯作葪。蒯犹芥也。袃芥,刺鯁也。”
《漢語大詞典》:猜衅(猜釁)
因猜疑而生嫌隙。晋书·王彪之传:“事任如此,猜衅已构,欲作匹夫,岂有全地邪?”隋书·高熲苏威传论:“若使遂无猜衅,克终厥美,虽未可参踪 稷 契 ,足以方驾 萧 曹 。” 清 方苞 《周官辨伪二》:“每见甿庶之家,嫠者改适,猜衅丛生,变诈百出。”
分類:猜疑嫌隙
《漢語大詞典》:慸葪
亦作“ 慸芥 ”。亦作“ 慸介 ”。 鲠刺。比喻想不通或心怀嫌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细故慸葪兮,何足以疑。” 司马贞 索隐:“汉书作‘介’。 张揖 云:‘慸介,鯁刺也。’”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吞若 云梦 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慸芥。”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自《法言》已降,迄於《文心》而往,固以纳诸胸中,曾不慸芥者矣。” 清 方苞 《陆以言墓志铭》:“若欲以声势与众争衡,何道以相胜。苟能修身强学,则自知不足慸介矣。”
《漢語大詞典》:启隙
产生嫌隙;引起争端。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万一交聘启隙,市马生嫌,屈指臺省诸公,瀛澥长城,未知谁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