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染心六种
【佛学次第统编】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净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染心者有六种:
一者、执相应染 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二者、不断相应染 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 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明方便地究竟离故。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 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 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 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义,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六种治魔法
【佛学次第统编】
凡治魔障者,或念三皈五戒等,或诵般若经菩萨戒本等,及大乘方等经所说之治魔咒,又或以念佛治之,贤首五教仪开为六门:
一、觉悟无惑    二、善识诃责    三、止观破除
四、经咒加持    五、永固正念    六、增进功行
以上六门,或渐次用而销,或一时用而灭,或少分用而止,或全分用而破,如是不遭邪虑,发明圆定,方名为善修者矣。
六种相──如来功德六种相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功德者,如来万行之因,法身之果德也。为令众生如佛修行,皆得成就无上道果,故说六种相也。
〔一、圆满〕,谓诸如来万行具足,种智圆明,于世间、出世间一切功德皆悉成就;超过声闻、缘觉、菩萨之上,故曰圆满。(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无垢〕,谓诸如来由證常乐我净之德,而无一切烦恼污染,故曰无垢。
〔三、不动〕,谓诸如来由證大寂灭定,所有功德,一切外道魔军盗贼亲属,乃至火水风等,皆不能挠乱变坏,故曰不动。
〔四、无等〕,谓诸如来所有种种功德,广大尊胜,威力自在;一切有情,乃至菩萨,无与比者,故曰无等。
〔五、能作有情利益〕,谓诸如来成就无上功德,方便示现利他之行,度脱有情,令成圣道,故曰能作有情利益。
〔六、功能〕,谓诸如来于所作利益有情之事,无所作愿,无所取舍,而自然圆就,故曰功能。
六种本迹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本,谓根本,如树之有根也。迹,犹足迹。如人依处,则有行迹,故名本迹。
〔一、理事本迹〕,谓从实相真谛之理为本,出生一切诸法,俗谛之事为迹。此迹虽名为事,乃理中所具之事,亦属于理,故名理事本迹。(真谛者,谓泯绝一切法也。俗谛者,谓建立一切法也。)
〔二、理教本迹〕,谓如上理之与事,俱不可说,皆名为本,本即理也。说理说事,皆名为迹,迹谓教也,故名理教本迹。
〔三、教行本迹〕,谓如上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之为迹,故名教行本迹。
〔四、体用本迹〕,谓如上禀教修行,契理證于法身之体为本。即法身之体,起应身之用为迹,故名体用本迹。
〔五、权实本迹〕,谓最初实得法、应二身,皆名为本。中间化度众生数数,唱生唱灭,种种权施,法应二身,皆名为迹,故名权实本迹。(最初者,得法、应二身,谓佛于过去无数劫前,最初破无明惑,證法性身而起应用也。中间者,谓过去世初成佛时,乃至于今菩提树下示成正觉之中间也。)
〔六、今已本迹〕,今即是本。谓法华经从地涌出品已后所说,久远理事乃至权实,皆名为本;已即是迹,谓法华经从安乐行品已前,及华严、鹿苑、方等、般若已说事理权实等法,皆名为迹,故名今已本迹。
六种摄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摄即摄取,亦摄受也。谓菩萨以此六种摄诸众生,过去已摄,现在今摄,未来当摄,乃至历尘数劫,无有疲厌,故名六种摄。(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顿摄〕,顿,遽也。谓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随力所能,直以一切乐事饶益而摄取之,是名顿摄。(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增上摄〕,增上犹增胜也。谓菩萨既已发心,若于父母起尊重心,种种方便劝修善法,随时供养,知恩报恩;若于妻子眷属,教修善法,令其胜进;或菩萨为王,即摄受人民,如法正化,不加非罚,以财以法,而为饶益,随其力能,教诸众生,令修善法,是名增上摄。
〔三、取摄〕,谓菩萨常以二种摄取众生,一者常以舍心,以财饶益一切众生,令其离于贫穷。二者常以慈悲心,以法饶益一切众生,拔恶邪见,教修正法,是名取摄。
〔四、久摄〕,谓菩萨摄取众生,多历时数,久久教化,乃得成熟,是名久摄。
〔五、不久摄〕,谓菩萨摄取众生,教化不久,即得成熟,是名不久摄。
〔六、后摄〕,谓菩萨于前五摄之后,摄取众生于此生内,即能成熟,是名后摄。
六种戒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回向戒〕,回向戒者,谓菩萨利他心大,则以持戒善利,普皆回向一切众生,同成佛果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广博戒〕,广博戒者,谓菩萨运心广大普博,虽持一戒,而能广摄一切所学诸戒也。
〔三、无罪欢喜戒〕,无罪欢喜戒者,谓菩萨远离五欲,而于诸戒无所毁犯,故得欢喜之乐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四、恒常戒〕,恒常戒者,谓菩萨于所学诸戒,虽尽形寿亦不弃舍也。
〔五、坚固戒〕,坚固戒者,谓菩萨持戒时,一切利养恭敬,及诸贪瞋烦恼,悉皆不能惑动而毁坏也。
〔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梵语尸罗,华言清凉。以能除破戒热恼故也。谓菩萨持戒,则能庄严一切所修善法,而具足一切诸相应戒也。(相应戒者,谓与戒法相应也。)
六种意乐
【三藏法数】
(出摄大乘论)
谓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作意欣乐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广大意乐〕,谓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奉施如来;复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现世得證佛果,犹无厌足,是名广大意乐。(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二、长时意乐〕,谓菩萨行于六度,乃至现世得證佛果,心常好乐,无有间息,是名长时意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欢喜意乐〕,谓菩萨能以六度饶益有情,由此所作,心生欢喜,是名欢喜意乐。
〔四、荷恩意乐〕,荷,负也。谓菩萨以此六度饶益有情,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荷恩意乐。
〔五、大志意乐〕,谓菩萨即以如是六度,所集善根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令其同得胜果,是名大志意乐。
〔六、纯善意乐〕,谓菩萨复以如是六度,所集善根功德,共诸众生回求佛果,心无间杂,是名纯善意乐。
六种味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俱舍论)
谓凡调和饮食之味,各有所宜,无出此之六种。虽进修道行之人,不尚于味,然滋益色力,亦由于此,所谓身安则道隆,故有六味之须也。
〔一、淡味〕,淡,薄味也。味之淡者,是受诸味之体也。
〔二、咸味〕,咸,盐味也。其性润,能滋于肌肤,故味之调者,必以盐为首。
〔三、辛味〕,辛,辣味也。其性热,能煖腑藏之寒,故味之辣者为辛。
〔四、酸味〕,酸,酢味也。其性凉,能解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为酸。
〔五、甘味〕,甘,甜味也。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之甜者为甘。
〔六、苦味〕,苦,苦味也。其性冷,能解腑藏之热,故味之冷者为苦。
六种梦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正梦〕,正梦者,谓内心无所感动,而自形于梦也。
〔二、噩梦〕,噩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惊愕,而形于梦也。(噩韵会作愕。)
〔三、思梦〕,思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思惟,而形于梦也。
〔四、寤梦〕,寤梦者,谓因昼有所见,夜则形于梦也。
〔五、喜梦〕,喜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欣喜,而形于梦也。
〔六、惧梦〕,惧梦者,谓因内心有所怖惧,而形于梦也。
六种身风
【三藏法数】
(出显宗论)
〔一、入息风〕,谓诸众生处胎卵位时,先于中,有业风起,穿身成穴,如藕根茎。复有外风渐从口鼻相续而入,名入息风。
〔二、出息风〕,谓入息风适至身内,有风续出,名出息风。
〔三、发语风〕,谓风从中生,流转冲喉,鼓动唇舌,由此势力,而能发声,名发语风。
〔四、除弃风〕,谓有别风,蠲内秽物,心生苦受,欲除弃之,以风引出,因此风力,令身安稳,名除弃风。
〔五、随转风〕,谓有别风,遍随身支诸毛孔转,名随转风。
〔六、动身风〕,谓身动转,皆属于风,名动身风。
六种论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谓决择是非议论得失,故名为论。
〔一、言论〕,谓以一切言说,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故名言论。
〔二、尚论〕,尚,高也,尊也。谓世间一切事理,随所尊尚,随所应闻,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故名尚论。
〔三、诤论〕,诤,止也。谓以言论互止其失也。或因诸欲更相侵夺而起,或因身口恶行互相讥毁而起,或因有无等见彼此执著而起,皆由未离欲界贪瞋痴惑,坚执缚著;更相发忿,而起斗诤,兴种种论,故名诤论。
〔四、毁谤论〕,谓人怀恨发愤,或以粗恶语,或以不逊语,或以不实语等,更相毁谤,故名毁谤论。
〔五、顺正论〕,谓人随顺正法,为诸众生研究义理,决择是非,令断疑惑,故名顺正论。
〔六、教导论〕,教,即教训。导,即导引。谓决择是非,辩论得失,教导于人,令其开悟真实之智。心未定者,令心得定;心已定者,令得解脱,故名教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