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011,分3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贤护( 孙 )
僧伽跋澄
僧妙音(别称 支妙音 )
僧道恒
僧济
僧伽提婆( 瞿昙 )
僧䂮( 傅 )
释道慈
释道祖
释慧力
释智严
郗僧施(惠脱 )
释昙翼( 姚 )
僧睿(别称 慧睿 )
释僧弼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出孙氏。梁州人。游广汉。止阎兴寺。素习禅观。临终口出光明。五色遍照。遗言必遵天竺法阇维。无复葬。后得一指灰炉中。起塔曰指塔。以著见。
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
释贤护。姓孙。凉州人。来止广汉阎兴寺。常习禅定为业。又善于律行纤毫无犯。以晋隆安五年卒。临亡口出五色光明照满寺内。遗言使烧身。弟子行之。既而支节都尽。唯一指不然。因埋之塔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众现。罽宾国人也。渊懿有识量。博究三藏。特善禅数经。诵阿毗昙毗婆沙。精入其义。纵浪诸国。以弘化为己任。苻坚建元十七年。至关中。初大乘经典未广。禅数学方盛。现既至。道俗归之。以为法匠。秘书郎赵正。请出阿毗昙毗婆沙梵本。与道安等宣译。现口授。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缀其文。佛图罗刹宣译之。秦沙门敏智润以词。建元十九年四月集译。至秋方毕。又以婆须蜜胡本自随。明年与昙摩难提僧伽婆共执梵本。沙门佛念宣译。慧嵩笔受。道安法和对挍。现有威仪。关中追法焉。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僧伽跋澄。此云众现。罽宾人。毅然有渊懿之量。历寻名师备习三藏。博览众典特善数经。闇诵阿毗昙毗婆沙贯其妙旨。常浪志游方观风弘化。符坚建元十七年。来入关中。先是大乘之典未广。禅数之学甚盛。既至长安咸称法匠焉。符坚秘书郎赵正崇仰大法。尝闻外国宗习阿毗昙毗婆沙而跋澄讽诵。乃四事礼供。请译梵文。遂共名德法师释道安等集僧宣译。跋證口诵经本。外国沙门昙摩难提笔受为梵文。佛图罗刹宣译。秦沙门敏智笔受为晋本。以伪秦建元十九年译出。自孟夏至仲秋方讫。初跋澄又赍婆须蜜梵本自随。明年赵正复请出之。跋澄乃与昙摩难提及僧伽提婆三人共执梵本。秦沙门佛念宣译。慧嵩笔受。安公法和对共校定。故二经流布传学迄今。跋澄戒德整峻虚靖离俗。关中僧众则而象之。后不知所终。佛图罗刹。不知何国人。德业纯粹该览经典。久游中土善闲汉言。其宣译梵文见重符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支妙音。东晋尼。自幼出家,有才致。晋孝武帝、会稽王司马道子并相亲昵。为立简静寺,以为寺主。尝为王国宝致书太子司马德宗生母陈淑媛,说国宝忠谨,宜见亲信。荆州刺史王忱死,又受桓玄之托荐殷仲堪于帝,使为荆州刺史。弄权倾朝野。
比丘尼传·卷第一
妙音。未详何许人也。幼而志道居处京华。博学内外善为文章。晋孝武皇帝太傅会稽王道孟顗等并相敬信。每与帝及太傅中朝学士。谈论属文。雅有才致。藉甚有声。太傅以太元十年为立简静寺。以音为寺主。徒众百馀人。内外才义者因之以自达。供䞋无穷。富倾都邑。贵贱宗事。门有车马日百馀两。荆州刺史王忱死。烈宗意欲以王恭代之。时桓玄在江陵为忱所折挫闻恭应往素又惮恭。殷仲堪时为恭门生。玄知殷仲堪弱才亦易制御。意欲得之。乃遣使凭妙音尼为堪图州。既而烈宗问妙音。荆州缺外问。云谁应作者。答曰。贫道道士岂容及俗中论议。如闻外内谈者。并云无过殷仲堪。以其意虑深远荆楚所须。帝然之。遂以代忱。权倾一朝威行内外。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6—417 【介绍】: 十六国时后秦僧人。蓝田人。家贫,少失二亲,事继母以孝闻。后出家。学赅内外,才思清敏。从鸠摩罗什游学,并助译经,有盛名。后秦主姚兴爱其才,逼返俗入仕。恒于是潜入深山。有《百行箴》等。
全晋文
道恒,蓝田人。师事鸠摩罗什,与同学道标齐名。秦主姚兴敕二人还俗,固辞,遁迹琅邪山中。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蓝田人。史失其氏。年九岁。处士张忠见之谓人曰。此儿有好相。仕必为王者辅。出家必光显佛乘。吾恨老不及见也。恒幼孤。事后母以孝闻。家贫。鬻图书以自给。年二十。后母亡。服终为沙门。闻罗什入关。往依之。什爱其高才。与道标齐名。姚兴以恒标二人神俊。有经纶术业。乃下诏。令尚书令姚显。敦逼罢道。二士于是上书陈情。其略曰。汉光武成严陵之节。魏文帝全管宁之高。阶下天纵之圣。议论每远辈尧舜。今乃冠巾两道人。反在光武魏文下乎。兴又书与罗什僧䂮。使劝谕之。必欲其反初服。什䂮皆奏章。敷叙其事。略曰。唯圣人为能通天下之志。恒标业已毁除毛发。服不正之服。今使复簪绅立朝。非通其志也。且大秦龙兴。异才辈出。如恒标等。未为超卓。于是一众恳乞。乃得寝免。恒叹曰。名真道之累也。乃逃去。遂没于琅琊山中。晋义熙十三年。寿七十三。恒著释叙论百行箴。标亦有文。
名僧传抄
蓝田人。年八九岁。与群小儿。聚沙为佛塔。隐士张忠见之曰。此儿有日龙二理。仕官则位至公辅。为道则振隆大法。恨吾老矣。不得见之。恒少而偏孤。事后母以孝闻。家道清贫。固穷守慎。手学书读卖。以供养母。终服。与同学道标。俱有名誉。及什公入境。并参详译。姚兴甚相赏遇。谓有经国之才。有敕。夺恒标法服。诏曰。卿等体闲乐道。服膺法门。皦然之橾。诚在可嘉。但朕君临四海。治急须才。方欲招肥遁于山林。抚陆涚于屠肆。况卿等周旋谙旧。朕所言尽。各抱干时之能。而潜独善之地。此岂朕求贤之至情。卿等笃化之深趣。昔人云。国有骥而不乘。方遑遑而更索。此之谓也(云云)。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道恒。蓝田人。年九岁戏于路。隐士张忠见而嗟曰。此小儿有出人之相。在俗必有辅政之功。处道必能光显佛法。恨吾老矣。不得见之。恒少失二亲。事后母以孝闻。家贫无蓄。常手自画缋以供瞻奉。而笃好经典学兼宵夜。至年二十后母又亡。行丧尽礼服毕出家。游刃佛理多所兼通。学该内外才思清敏。罗什入关即往修造。什大嘉之。及译出众经并助详定。时恒有同学道标。亦雅有才力。当时擅名。与恒相次。秦主姚兴以恒标二人神气俊朗有经国之量。乃敕伪尚书令姚显。令敦逼恒标罢道助振王业。又下书恒标等曰。卿等皎然之操。实在可嘉。但君临四海治急须才。今敕尚书令显令夺卿等法服助翼赞时世。苟心存道味宁系白黑望体此怀不以守节为辞也。恒标等答曰。奉去月二十日诏。令夺恒标等法服。承命悲怀五情失守。恒等才质闇短染法未深。缁服之下誓毕身命。并习佛法不闲世事。徒废非常之业。终无殊异之功。昔光武尚能纵严陵之心。魏文容管宁之操。抑至尊之高心。遂匹夫之微志。况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宝。愿鉴元元之情。垂旷通物之理也。兴又致书于什䂮二法师曰。别已数旬每有倾想。渐暖比休泰耳。小虏远举更无处分。正有愦然耳。顷万事之慇须才以理之。近诏恒标二人令释罗汉之服寻大士之踪。然道无不在。愿法师等勖以喻之。什䂮等答曰。盖闻太上以道养民。而物自是其复有德而治天下。是以古之明主审违性之难御。悟任物之多因。故尧放许由于箕山。文轼干木于魏国。高祖纵四皓于终南。叔度辞蒲轮于汉岳。盖以适贤之性为得贤也。今恒标等德非圆达分在守节。少习玄化伏膺佛道。至于敷折妙典研究幽微。足以启悟童稚助化功德。愿陛下施既往之恩。纵其微志也。兴后频复下书。阖境救之殆而得勉。恒乃叹曰。古人有言。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于是窜影岩壑毕命幽薮。蔬食味禅缅迹人外。晋义熙十三年卒于山舍。春秋七十二。恒著释驳论及百行箴。标作舍利弗毗昙序并吊王乔文。并行于世矣。
僧济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晋太元末。至庐山。从远公。受大小乘诸经。其讲授为同时所推。俄卧疾。远授济烛炬曰。若可运心安养。竞诸漏𠷳。济凭几以烛授旁僧。忽梦殊祥起索履。望空立曰。吾其行矣。遂右胁而化。寿四十五。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僧济。未详何许人。晋太元中来入庐山。从远公受学。大小诸经及世典书数。皆游鍊心抱贯其深要。年始过立便出邑开讲历当元匠。远每谓曰。共吾弘佛法者尔其人乎。后停山少时忽感笃疾。于是要诚西国想像弥陀。远遗济一烛曰。汝可以建心安养竞诸漏刻。济执烛凭机停想无乱。又请众僧夜集为转无量寿经。至五更中济以烛授同学。令于僧中行之。于是暂卧。因梦见自秉一烛乘虚而行睹无量寿佛。接置于掌遍至十方。不觉欻然而觉。具为侍疾者说之。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无疾苦。至于明夕忽索履起立。目逆虚空如有所见。须臾还卧。颜色更悦。因谓傍人云。吾其去矣。于是转身右胁言气俱尽。春秋四十有五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众天。姓瞿昙氏。罽宾国人。少学道。专以求师为急。研味三藏。尤善阿毗昙心。尝诵三法度论。以为入道之径。为人有威仪。进止堪睹。鉴识深渺。恂恂善诱人。苻坚建元初至长安。初僧伽跋澄。昙摩难提所译。婆须蜜。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馀万言。慕容之难。兵戈惊扰。未尽意旨。而道安又弃世。不及刊正。后东山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讲究。稍习华言。因知前所出经舛讹。提婆更出阿毗昙广说众经为證。会姚兴王秦。法道特盛。法和入关。于是提婆渡江如匡山。为慧远所宾礼。以大元中。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译于般若台。隆安元年游京师。一时名士。争先愿见。又为琅琊王珣所宾礼。延请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徇义。吐词粲然成文。时王弥在座。感悟增敬。珣问法网。道人阿弥所得如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到耳。明年珣又集京师义学沙门慧持四十馀人。更请重译中阿含。罽宾国沙门僧伽难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书成。妙极意得。世秘重之。其在河洛。凡译众经百馀万言。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僧伽提婆此言众天。或云提和。音讹故也。本姓瞿昙氏。罽宾人。入道修学远求明师。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洞其纤旨。常诵三法度论昼夜嗟味。以为入道之府也。为人俊朗有深鉴。而仪止温恭。务在诲人。恂恂不怠。符氏建元中来入长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所出二阿含毗昙广说三法度等凡百馀万言。属慕容之难戎敌纷扰。兼译人造次未善详悉。义旨句味往往不尽。俄而安公弃世未及改正。后山东清平。提婆乃与冀州沙门法和俱适洛阳。四五年间研讲前经。居华稍积博明汉语。方知先所出经多有乖失。法和慨叹未定。乃更令提婆出阿毗昙及广说众经。顷之姚兴王秦。法事甚盛。于是法和入关。而提婆渡江。先是庐山慧远法师。翘勤妙典广集经藏。虚心侧席延望远宾。闻其至止即请入庐岳。以晋太元中请出阿毗昙心及三法度等。提婆乃于般若台。手执梵文口宣晋语。去华存实务尽义本。今之所传盖其文也。至隆安元年来游京师。晋朝王公及风流名士莫不造席致敬。时卫军东亭侯琅琊王珣渊懿有深信。荷持正法建立精舍。广招学众。提婆既至。珣即延请。仍于其舍讲阿毗昙。名僧毕集。提婆宗致既精词旨明析。振发义理。众咸悦悟。时王弥亦在座听。后于别屋自讲。珣问法纲道人阿弥所得云何。答曰。大略全是小未精覈耳。其敷析之明易启人心如此。其冬珣集京都义学沙门释慧持等四十馀人。更请提婆重译中阿含等。罽宾沙门僧伽罗叉执梵本。提婆翻为晋言。至来夏方讫。其在江洛左右所出众经百馀万言。历游华戎备悉风俗。从容机警善于谈笑。其道化声誉莫不闻焉。后不知所终。
僧䂮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傅氏。浔阳人也。晋河间郎中令遐之元子也。少师事弘觉法师。止长安大寺。游青司樊沔间。通六经。究三藏。持律严甚。为姚苌姚兴所敬。自罗什入关。僧尼多过愆。兴患之。议置僧主。以领之。下书曰。大法东迁。于今为盛。僧尼浸多。宜设纲领。宣授远规。以济颓绪。䂮法师早有学誉。晚以德称。可为国僧主。僧迁为悦众。法钦慧斌为僧录。给车舆吏力。䂮资侍中秩。传诏羊车各二人。迁等颁赐有差。大允时望。弘始七年。敕加亲信。仗白身从。各三十人。僧正之职自䂮始也。然䂮持身甚俭。而说法无怠。殁于大寺。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僧䂮。姓傅氏。北地泥阳人。晋河间郎中令遐之元子也。少出家止长安大寺为弘觉法师弟子。觉亦一时法匠。䂮初从受业。后游青司樊沔之间。通六经及三藏。律行清谨能匡振佛法。姚苌姚兴早挹风名素所知重。及僭有关中深相顶敬。兴既崇信三宝盛弘大化。建会设斋烟盖重叠。使夫慕道舍俗者十室其半。自童寿入关。远僧复集僧尼既多。或有愆漏。兴曰。凡未学僧未阶。苦忍安得无过。过而不劾过遂多矣。宜立僧主以清大望。因下书曰。大法东迁于今为盛僧尼已多。应须纲领宣授远规以济颓绪。僧䂮法师学优早年德芳暮齿。可为国内僧主。僧迁法师禅慧兼修。即为悦众。法钦慧斌共掌僧录。给车舆吏力。䂮资侍中秩传诏羊车各二人。迁等并有厚给。共事纯俭允惬时望。五众肃清六时无怠。至弘始七年敕加亲信伏身白从各三十人。僧正之兴䂮之始也。䂮躬自步行。车舆以给老疾。所获供恤常充众用。虽年在秋方。而讲说经律勖众无倦。以弘始之末卒于长安大寺。春秋七十矣。
释道慈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道慈,豫章人。太元中居庐山,后入京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吴国人。史不书氏。少师事台寺支法济。有敏才。与僧迁道流。依慧远学。远叹曰。此辈易悟。不复忧后生矣。俄迁流蚤丧。远尤痛惜之。道流撰诸经目。未就。祖为成焉。后还京师瓦棺寺讲说。桓玄每往观听。谓人曰。道祖愈于远公。但闻见之博未逮耳。玄辅政。欲使沙门敬王者。祖乃辞还吴之台寺。玄篡位。敕郡送祖至京师。祖以疾辞。元熙元年殁。寿七十三。 慧要昙顺昙诜。皆远公弟子也。要长于巧思。以木刻芙蓉十二叶。流转水中。定山中𠷳。漏无少误。又尝作木鸢。飞可至数百步。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道祖。吴国人也。少出家为台寺支法齐弟子。幼有才思精勤务学。后与同志僧迁道流等共入庐山。七年并山中受戒。各随所习日有其新。远公每谓祖等易悟。尽如此辈不复忧后生矣。迁流等并年二十八而卒。远叹曰。此子并才义英茂清悟日新。怀此长往一何痛哉。道流撰诸经目未就。祖为成之。今行于世。祖后还京师瓦官寺讲说。桓玄每往观听。乃谓人曰。道祖后发愈于远公。但儒博不逮耳。及玄辅正欲使沙门敬王。祖乃辞还吴之台寺。有顷玄纂位。敕郡送祖出京。祖称疾不行。于是绝迹人事讲道终日。以晋元熙元年卒。春秋七十二矣。远有弟子慧要。亦解经律而尤长巧思。山中无刻漏。乃于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景无差焉。亦尝作木鸢飞数百步。远又有弟子昙顺昙诜。并义学致誉。顺本黄龙人。少受业什公。后还师远。蔬食有德行。南蛮校尉刘遵。于江陵立竹林寺请经始。远遣徙焉。诜亦清雅有风则。注维摩及著穷通论等。又有法幽道恒道授等百有馀人。或义解深明。或匡拯众事。或戒行清高。或禅思深入。并振名当世。传业于今。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不知何许人。永和间游京师。至兴宁中。表乞陶处为瓦官寺。寺成起塔。初标塔基。夜有神人。为东移数十步。力即其处无复易。寺有戴安道所制五像。又有戴颙所治丈六金像。始像面瘦。自以为非面瘦。顾肩臂肥耳。稍去其肥。则面称矣。已而果然。又有狮子国王。遣沙门昙摩抑。所进四尺二寸玉像。孝武帝诏以奉安于寺。又有七尺二寸金像。司徒王谧得之东掖门外者。且力区区以营福为务。而并致群瑞。伟哉。力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十三 兴福
释慧力。未知何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食蔬苦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以为瓦官寺。初标塔基是今塔之西。每夕标辄东移十馀步。旦取还已复随徙。潜共伺之。见一人著朱衣武冠拔标置东方。仍于其处起塔。今之塔处是也。记者云。寺立后三十年。当为天火所烧。至晋孝武太元二十一年七月夜自然火起。寺僧数十都无知者。明旦见塔已成灰聚。帝曰。此国不祥之相也。即敕杨法尚李绪等速令修复。至九月帝崩。有戴安道所制五像及戴颙所治丈六金像。昔铸像初成。而面首殊瘦。诸工无如之何。乃迎颙看之。颙曰。非面瘦也。乃臂胛肥耳。既铝减臂胛而面相自满。诸工无不叹息。又有师子国四尺二寸玉像。并皆在焉。昔师子国王。闻晋孝武精于奉法。故遣沙门昙摩抑远献此佛。在道十馀年。至义熙中乃达晋。司徒王谧尝入台见东掖门口有寺。人掷樗戏樗所著处辄有光出。怪令掘之得一金像。合光趺长七尺二寸。谧即启闻宋高祖迎入台供养。宋景平末送出瓦官寺。今移龙光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凉州人。史失其姓。以精进闻。少寻师。至罽宾国摩天陀罗精舍。受佛驮先尊者禅法。三年有胜力。佛驮器赏之。西土道俗曰。秦地乃有此道人耶。秦因其增重。有佛驮跋陀者。禅法之宗。声名甚著。严请东游。传法利生。乃从俱还。至关中。久之跋陀为秦僧挤嫉。如匡山。严因依止山东。禅诵而已。义熙十三年。宋武西征。还至山东。始兴王恢从驾过严庐。与两比丘。各禅坐寂然。恢弹指。皆举目即敛。不与言。恢心奇之。加敬焉。即启武帝。延还都。初无肯行者。而严乃行至都。住始兴寺。恢又造东郊寺居之。即枳园也。元嘉五年。共沙门宝云。译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经。严不受别请。食时至。持钵入聚落一饭。跏趺终日。严自念少于戒有缺犯。疑当见于弃法中。乃航海至天竺。请异尊者决之。尊者为入定。登内院问慈氏。慈氏曰。已得戒。严大喜。至罽宾无疾而化。寿七十八。罽宾法。若比丘化者。必分凡圣地。以阇维之。严有精进实行。而人未知之。将阇维于凡地。而重不可举。至圣地而轻。以故知严得道也。
名僧传抄
西凉洲人也。才干清秀。业行精恳。菜蔬布衣。博施慈爱。□□又疑儿童时曾受五戒。有所犯。后受具足。恐不得戒。积年禅观。不能自决。大为忧苦。遂更与弟子智羽智达。汎海重至天竺。以事问罗汉。罗汉复不能决。乃为入定。往兜率问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欢喜。于是步还至罽宾。无疾而卒。时年七十八。弟子智羽智达。还传此语(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释智严。西凉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纳衣宴坐蔬食永岁。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入摩天陀罗精舍。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渐深三年功踰十载。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特深器异。彼诸道俗闻而叹曰。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亦是彼国禅匠。严乃要请东归欲传法中土。跋陀嘉其恳至。遂共东行。于是踰沙越险达自关中常依随跋陀止长安大寺。顷之跋陀横为秦僧所摈。严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坐禅诵经力精修学。晋义熙十三年。宋武帝西伐长安剋捷旋旆。涂出山东。时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三人开眼俄而还闭。问不与言。恢心敬其奇访诸耆老。皆云。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恢即启宋武帝延请还都。莫肯行者。既屡请恳至。二人推严随行。恢怀道素笃礼事甚殷。还都即住始兴寺。严性爱虚靖志避諠尘。恢乃为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即枳园寺也。严前于西域所得梵本众经未及译写。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严在寺不受别请。常分卫自资。道化所被幽显咸服。有见鬼者云。见西州太社间鬼相语。严公至当避易。此人未之解。俄而严至。聊问姓字果称智严。默而识之密加礼异。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恒见鬼来吁可骇畏。时迎严说法。严始到外堂。刘氏便见群鬼迸散。严既进为夫人说经。疾以之瘳。因禀五戒。一门宗奉。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少而游方无所滞著。禀性冲退不自陈叙。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严昔未出家时。尝受五戒有所亏犯。后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为惧。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不敢判决。乃为严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弥勒答云。得戒。严大喜。于是步归至罽宾。无疾而化。时年七十八。彼国法凡圣烧身各处。严虽戒操高明。而实行未办。始移尸向凡僧墓地。而尸重不起。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严弟子智羽智远。故从西来报此徵瑞。俱还外国。以此推严信是得道人也。但未知果向中间若深浅耳。
郗僧施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2 【介绍】: 东晋高平金乡人,字惠脱。郗超继子。袭爵南昌公。弱冠与王绥、桓胤齐名。累居清显。领宣城内史,入补丹阳尹。刘毅镇江陵,请为南蛮校尉、假节。刘裕讨毅,与毅俱被诛。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姚氏。羌人也。年十六。师事安公。以精律有名。而三藏皆究其要。一时流辈推尊之。游蜀。刺史毛璩设中食。翼得谷于食中先啖之。璩以不辜信施加敬。后饷米千石。翼为分遗诸刹焉。安公在檀溪。长沙太守滕含方。于江陵舍宅为寺。从安乞僧领住持事。安曰。非翼不可。即今长沙寺是也。后又避难上明立寺。还江陵。复脩长沙寺。遂感金刚舍利于斋座。伐木洞庭之君山。而梦神随喜。太元十九年二月八日。忽光发城北。白马寺僧驰至见像。不能举。翼因得舁之以归。盖翼平昔之所恳求而致之也。视其旁有梵书曰。某年月日。阿怒王造。翼年八十。于像前泊然而化。同时有僧卫。学业甚著。为殷仲堪所重。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翼。姓姚氏。羌人也。年十六出家。事安公为师。在檀溪寺。晋长沙太守滕舍之于江陵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总领。安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师宗。成其化者非尔而谁。翼遂杖锡南征缔搆寺宇。后至贼越逸侵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于彼立寺。群寇既荡。复还江陵。修复长沙寺。丹诚祈请遂感舍利。盛以金瓶置于斋座。翼乃顶礼立誓曰。若必是金刚馀阴愿放光明。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举众惊嗟莫不挹翼神感后。入巴陵君山伐木。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翼退还所住。乃谓山神曰。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法师既为三宝须用特相随喜。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明日更往路甚清夷。于是伐木沿流而下。其中伐人不免私窃。还至寺上翼材已毕。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其诚感如此。翼常叹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何其无感不能招致。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现于城北。光相冲天。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翼乃往祇礼。谓众人曰。当时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飘然而起。迎还本寺。道俗奔赴车马轰填。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从蜀下入寺礼拜。见像光上有梵字。便曰。是阿育王像。何时来此。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莫知所之。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昙翼。姓姚。羌人也。或云冀州人。年十六出家。事安公为师。少以律行见称。学通三藏为门人所推。经游蜀郡。刺史毛璩深重之为设中食躬自瞻奉。见翼于饭中得一粒谷先取食之。璩密以敬异。知必不孤信施。得后饷米千斛。翼受而分施。翼尝随安在檀溪寺。晋长沙太守腾含。于江陵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纲领。安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师宗。成其化者非尔而谁。翼遂杖锡南征缔构寺宇。即长沙寺是也。后互贼越逸侵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于彼立寺。群寇既荡复还江陵。修复长沙寺。丹诚祈请遂感舍利。盛以金瓶置于斋座。翼乃顶礼立誓曰。若必是金刚馀荫愿放光明。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举众惊嗟莫不以翼神感。当于尔时虽复富兰等见亦回伪归真也。后入巴陵君山伐木。山海经所谓洞庭山也。山上有穴通吴之苞山。山既灵异人甚惮之。翼率人入山。路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翼退还所住。遥请山灵为其礼忏。乃谓神曰。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法师既为三宝须用。特相随喜。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明日更往路甚清夷。于是伐木沿流而下。其中伐人不免私窃。还至寺上翼材已毕。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其诚感如此。翼常叹。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何其无感不能招致。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以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现于城北。光相冲天。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翼乃往祇礼。谓众人曰。当是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飘然而起迎还本寺。道俗奔赴车马轰填。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从蜀下入寺礼拜。见像光上有梵字。便曰。是阿育王像。何时来此。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莫知所之。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时长沙寺复有僧卫沙门。学业甚著为殷仲堪所重。尤善十住。乃为之注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姚。羌人。年十六出家。事安公为师。少以律行见称。学通三藏。经游蜀郡。刺史毛璩深重之。为设中食。躬自瞻奉。见翼于饭中得谷一粒。先取食之。璩密以敬异。知必不辜信施。后饷千斛。翼受而分施。翼尝杖锡南征。缔构寺宇。后互贼越逸。侵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还江陵。修复长沙寺。丹诚祈请。遂感舍利。盛以金瓶。置于斋座。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举众惊嗟。莫不挹翼神感。后入巴陵君山伐木。山上有穴。通吴之苞山。山既灵异。人甚惮之。翼率人入出。路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翼退还所住。遥请山灵。为其礼忏。乃谓神曰。吾造寺伐材。愿共为功德。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法师既为三宝须用。特相随喜。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明日更往。路甚清夷。于是伐木。沿流而下。翼常叹。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布在诸方。何其无感。不能招致。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以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现于城北。光相冲天。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翼乃往祗礼谓曰。当是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飘然而起。迎还本寺。道俗奔赴。车马轰填。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从蜀下入寺礼拜。见像光上有梵字。便曰。是阿育王像。翼年八十二而终。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莫知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39 【介绍】: 即慧睿。十六国时僧。魏郡长乐人,十八岁出家。从师僧贤。年二十二,博通经论。二十四岁,游历名邦,后至关中,为后秦王公所崇敬,姚兴敕给俸恤吏力人舆。参与鸠摩罗什译场为助译,为其主要弟子之一。尝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中论》、《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等作序。有《二秦众经论》。
全晋文
睿,魏郡长乐人,师事道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魏郡长乐人。史失其氏。年十八为沙门。师事僧贤法师。博通经论。听僧朗讲放光般若。每致难词。朗谓贤曰。睿殊有胆气。其难。吾多不能通。真佳弟子也。罗什至关中。译禅要三卷。始乃鸠摩罗陀所造。终乃马鸣大士所造。而其中多外国贤圣之语。亦称菩萨禅要。睿精练之。分为五门。伪司徒姚嵩。雅相礼敬。兴问嵩曰。睿公谁可比。嵩曰未见其比。兴尝法集。公卿咸在。见睿谓嵩曰。四海僧望也。竺法护出法华经语曰。天见人人见天。什诵至此曰。义与西域同。但其辞过质耳。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乎。什然之。睿讲成实论。什曰。此诤论中。有七处文。破毗昙子。能辨之乎。睿举其处以应。皆当什意。曰子真精识。传译有赏音者。吾何恨哉。睿求生安养。坐卧不敢背西。临终谓同学曰。身口意业。或相违犯。愿施以大慈。为永劫法侣也。于是浴罢。礼拜合爪。西向殁。寿六十七。有同学僧楷。有高行。与睿齐名。
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三
释僧睿。魏郡长乐人也。少乐出家。至年十八始获从志。依投僧贤法师为弟子。谦虚内敏学与时竞。至年二十二博通经论。尝听僧朗法师讲放光经。屡有机难。朗与贤有濠上之契。谓贤曰。睿比格难。吾累思不能通。可谓贤贤弟子也。至年二十四。游历名邦处处讲说。知音之士负帙成群。常叹曰。经法虽少足识因果。禅法未传厝心无地什后至关。因请出禅法要三卷。始是鸠摩罗陀所制。末是马鸣所说。中间是外国诸圣共造。亦称菩萨禅。睿既获之日夜修习。遂精鍊五门善入六净。伪司徒公姚嵩深相礼贵。姚兴问嵩。睿公何如。嵩答。实邺卫之松柏。兴敕见之。公卿皆集。欲观其才器。睿风韵𮊈流含吐彬蔚。兴大赏悦。即敕给俸恤吏力人舆。兴后谓嵩曰。乃四海标领。何独邺卫之松柏。于是美声遐布远近归德。什所翻经。睿并参正。昔竺法护出正法华经。受决品云。天见人人见天。什译经至此乃言。此语与西域义同。但在言过质。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然。其领悟标出皆此类也。后出成实论令睿讲之。什谓睿曰。此诤论中有七变处文破毗昙。而在言小隐。若能不问而解可谓英才。至睿启发幽微果不咨什而契然悬会。什叹曰。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著大智论十二门论中论等诸序。并著大小品法华维摩思益自在王禅经等序。皆传于世。初睿善摄威仪弘赞经法常回此诸业愿生安养。每行住坐卧不敢正背西方。后自知命尽。忽集僧告别。乃谓众曰。平生誓愿愿生西方。如睿所见或当得往。未知定免狐疑成不。但身口意业或相违犯。愿施以大慈为永劫法朋也。于是入房洗浴。烧香礼拜。还床向西方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睿房出。春秋六十七矣。时又有沙门僧楷。与睿公同学。亦有高名云。
释僧弼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四
僧弼,吴人,义熙中京师法师,元嘉中终彭城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吴人。史亡其氏。善仪止。与沙门昙干。同依罗什受业。有讲学。什称之。使预参译。后游历名邦。或请弼为寺主。辞以自非定慧兼足。无以镇立风猷。后南居楚郢。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逊。闻其名。遣使衬遗。时入都讲。既于彭城寺。文帝尤加器重。元嘉九年没。寿七十八。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僧弼。本吴人。性度虚简仪止方直。少与龙光昙干同游长安。从什受学。爱日惜力靖有深思。什加赏特深使颁预参译。后游历名邦备瞻风化。时有请弼为寺主。弼曰。至道不弘淳风日缅。自非定慧兼足。无以镇立风猷。且当随缘致益。何得独善一寺。后南居楚郢十有馀年训诱经戒。大化江表河西王沮渠蒙逊远挹风名。遣使通敬䞋遗相续。后下都止彭城寺。文皇器重每延讲说。宋元嘉十九年卒。春秋七十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