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拼音:bā jī sī tǎn yī sī lán gòng hé guó
Islamic Republic of Pakistan
国名。位于亚洲南部,西接伊朗,北连阿富汗和前苏联,东北邻中国,东和东南接印度,南濒阿拉伯海。面积八十万三千九百四十三平方公里,人口约一亿九千五百六十七万。首都为伊斯兰玛巴德(Islamabad)。人民多信奉伊斯兰教,方言混杂,主要语言为乌尔都语、旁遮普语。西元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四日根据印度独立法案,脱离印度独立。属地原分为东巴与西巴,后因与印度长期交战,以致一九七一年东巴独立成为孟加拉国。三月二十三日为国庆日。币制单位为Pakistan Rupee。简称为「巴基斯坦」。
《国语辞典》:阿富汗伊斯兰国(阿富汗伊斯兰国)  拼音:ā fù hàn yī sī lán guó
Islamic State of Afghanistan
国名。在亚洲西部。东邻巴基斯坦,西界伊朗,东北与中国为界,面积六十五万七千五百平方公里,人口约一千五百八十一万。首都为喀布尔(Kabul)。人民多信仰回教,主要语言为帕士顿语及波斯语。原为英国保护国,一九一九年独立,一九七三年政变后改制为共和国,成立阿富汗共和国,今则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国。国庆日为四月二十七日。币制为Afghani。简称为「阿富汗」。
《国语辞典》:伊斯巴罕  拼音:yī sī bā hǎn
Ispahan
城市名。位于伊朗中西部,为波斯故都,自古即为队商云集的大都市。
《国语辞典》:印欧民族(印欧民族)  拼音:yìn ōu mín zú
史前时代分布在印度、伊朗、小亚细亚和中亚以及欧洲各地的民族。因为这些民族在当时都使用印欧语言,故称为「印欧民族」。
《国语辞典》:巴勒维(巴勒维)  拼音:bā lè wéi
Mohammad Reza Shah Pahlavi
人名。(西元1919~1980)伊朗巴勒维王朝第二代国王,生于德黑兰。西元一九四一年继其父为伊朗国王。因大量接受美援及卖石油给西方国家,引发国内左派与保守派的反对。一九五三年发生政变,巴氏被迫逃往罗马。于一九六三年重返,发动白色革命,以推行现代化为方针,却造成贫富不均,思想冲突等问题。一九七九年在国内暴力压迫下流亡国外,后患淋巴癌病逝于开罗。
《国语辞典》:阿巴丹  拼音:ā bā dān
Abadan
乡镇名。在伊朗西南部。输出以石油为最多,有伊朗境内规模最大的炼油厂。
《国语辞典》:和阗语(和阗语)  拼音:hé tián yǔ
古和阗国人所操的语言,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二十世纪初在中亚发现相关文献、残卷后,经欧洲学者考證,才略知其梗概。
《国语辞典》:波斯地毯  拼音:bō sī dì tǎn
伊朗的传统工艺品。主要以羊毛为编织材料,构图特殊,多采回纹、多边形、十字形和星形等几何图案相互变化及组合。以强调明暗感及表现油画般意境的组画式为主,颇具特色,世界闻名。
《漢語大詞典》:格鲁吉亚人
旧译“乔治亚人”。格鲁吉亚的主体民族。部分分布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土耳其和伊朗等国。约395万人(1985年)。讲格鲁吉亚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工业。
《漢語大詞典》:波斯人
也称“伊朗人”。伊朗的主体民族。另有少数分布在美国和伊拉克等国。约2100万人(1985年)。讲波斯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部分从事石油和毛、棉纺织工业。
《國語辭典》:巴旦杏  拼音:bā dàn xìng
植物名。蔷薇科李属,「扁桃」之别名,参见「扁桃」条。也称为「八达杏」、「八担杏」。
《漢語大詞典》:叭哒杏(叭噠杏)
即巴旦杏。伊朗语badam音译。落叶乔木,叶披针形,果实带扁,果肉薄而少汁。种子有味苦的和味甜的两种。原产 亚洲 西部,我国西北有栽培。 马三立 等《开粥厂》:“每人五十个粽子,还给每人半斤红樱桃,半斤白樱桃,半斤黑、白桑椹,五十个叭哒杏。”
《漢語大詞典》:阿尔泰语系
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包括突厥、蒙古、满通古斯语族。
《漢語大詞典》:阿塞拜疆人
西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伊朗和阿塞拜疆,另有少数分布在伊拉克、土耳其等国。750万人(1996年)。讲阿塞拜疆语。信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园艺和织毯业发达。
《國語辭典》:德黑兰(德黑蘭)  拼音:dé hè lán
Teheran
城市名。伊朗的首都。位于艾耳布士山脉的南部,伊朗高原的北部,控制穿过沙漠的道路,是伊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西元一九四三年有名的德黑兰会议即在此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