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118,分75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秧鼓
摇鼓
长鼓
鼓籥
鼓鱼
鼓腰
鼓胁
鼓西
鼓笥
鼓书
鼓上
鼓六
鼓点
踏鼓
掺鼓
《漢語大詞典》:秧鼓
乐器名。 唐 称腰鼓, 宋 称杖鼓。以一杖击打的细腰鼓。 宋 陆游 《闵雨》诗:“寂寂不闻秧鼓动,哑哑实厌水车翻。” 清 吴锡麒 《吴兴道中观插秧者》诗:“听田謳水乡最宜,鸣秧鼓梅天新霽。”
《漢語大詞典》:摇鼓
(1).摇动。
(2).见“ 摇脣鼓舌 ”。
分類:摇动
《國語辭典》:摇唇鼓舌(搖脣鼓舌)  拼音:yáo chún gǔ shé
鼓动嘴唇与舌头。比喻搬弄是非。《庄子。盗蹠》:「摇唇鼓舌,擅生是非。」《孤本元明杂剧。东篱赏菊。第二折》:「听不上摇唇鼓舌絮叨叨。正良臣佞士难同爵。」也作「鼓舌摇唇」、「鼓唇摇舌」、「摇吻鼓舌」。
《國語辭典》:长鼓(長鼓)  拼音:cháng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1)徭族的打击乐器。鼓身木制,腰细而实,两端鼓腔蒙皮。全身涂漆,并有彩绘花纹。演奏时,斜挎胸腰,边用手击奏边跳舞。(2)朝鲜族的打击乐器。源于古代的细腰鼓。鼓身木制,长约七十公分,鼓腰细而中实,两端为粗而中空的鼓腔。用铁圈蒙牛皮做鼓面,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调。演奏时,击带挂于胸前或置于木架上,右手执细长竹制鼓杖敲击,左手大指按鼓框边,其馀四指伸直拍击。技法丰富,节奏繁复,多用于长鼓舞、农乐舞及器乐合奏。
《漢語大詞典》:鼓籥
(1).鼓与籥。后汉书·郎顗传:“天地之道,其犹鼓籥,以虚为德,自近及远者也。” 李贤 注:“籥如笛,六孔。鼓籥,其形内虚而气无穷。”
(2).吹籥。 唐 皮日休 《通玄子栖宾亭记》:“松竹交韵,其正声雅音,笙师之吹竽, 邠 人之鼓籥,不能过也。”
《漢語大詞典》:鼓鱼(鼓魚)
鼓和木鱼。僧尼敲打的响器。 明 宋濂 《广利禅寺碑铭》:“禪师起继芳躅,益殫志虑,当鼓鱼寂寥之时,炽然建立。”
《骈字类编》:鼓腰(鼓腰)
唐 杜甫 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 其二 绣段装檐额,金花帖鼓腰。
《漢語大詞典》:鼓胁(鼓脅,鼓脇)
亦作“ 鼓脇 ”。
(1).拍击腋下。 宋 王令 《秋夜》诗:“秋夕不自晓,百虫齐一鸣。时节适使然,鼓胁亦有声。”
(2).鼓动威胁。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鼓脇徒众,舳艫蔽 江 东下,未浹月而 金陵 又告失陷矣。”
《骈字类编》:鼓西
睦州古迹记见笔格下
《骈字类编》:鼓笥
唐书儒学传新罗高昌百济吐蕃高丽等群酋长并遣子弟入学鼓笥踵堂者凡八千馀人纡侈袂曳方履訚訚秩秩虽三代之盛所未闻也
《國語辭典》:鼓书(鼓書)  拼音:gǔ shū
一种旧时的说唱艺术。由表演者一面击鼓板,一面唱说故事。参见「打鼓说书」条。
《骈字类编》:鼓上
周礼考工记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问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注鼓所击处
《骈字类编》:鼓六
周礼考工记注见上
《漢語大詞典》:鼓点(鼓點)
(1).旧时夜间击鼓计时所敲击的点数。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每更鼓点,俱要按定,时刻分明,直至黎明攒点。”
(2).打鼓时的音响节奏。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 赵树理 《三里湾·变胡涂为光荣》:“他正评论着 接喜 的手法,忽然听得鼓点儿变了样。”
(3).戏曲中鼓板的节奏,用来指挥其他乐器。
《漢語大詞典》:踏鼓
亦作“蹋鼓”。 古时歌舞,著革履踏行鼓上,谓之踏鼓。周礼·春官·序官“鞮鞻氏下士四人” 汉 郑玄 注:“鞻,读为履。鞮屨,四夷舞者所屝也,今时倡蹋鼓沓行者自有屝。”三国志·魏志·杨阜传:“ 洪 ( 曹洪 )置酒大会,令女倡著罗縠之衣,蹋鼓,一坐皆笑。” 明 袁宏道 《西施山》诗:“ 越王 跪进衣,夫人亲蹋鼓。买死倾城心,教出迷天舞。”
分類:歌舞革履
《漢語大詞典》:掺鼓(摻鼓)
古代乐奏中的一种击鼓。特指《渔阳掺挝》。 宋 刘筠 《大酺赋》:“琵琶出於胡部,掺鼓发於 禰 狂。”
分類:乐奏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