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海泡石  拼音:hǎi pāo shí
一种黏土矿物。呈白色、黄色或灰色。质轻,能浮在水面上,吸收能力强,可以用做乾燥剂、吸收剂等。
《国语辞典》:海绿石(海绿石)  拼音:hǎi lǜ shí
一种黏土矿物。成分为含水铁、钾矽酸盐,通常为非晶质,似土状绿泥石,色暗绿,多产于近岸海洋沉积物中。
《国语辞典》:矾石类(矾石类)  拼音:fán shí lèi
产于黏土、砂岩、白垩中。可用以烧制明矾的一类结晶矿物。
《国语辞典》:玻化  拼音:bō huà
陶器烧制过程中的一种化学变化。黏土在摄氏九百度到一千一百度高温时,会生成富铝红柱石。体积会收缩百分之十六左右,并改变黏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陶质变得坚硬、不透水,而形成红陶、黑陶、白陶、灰陶等不同陶质。
《国语辞典》:拉坏  拼音:lā pēi
陶瓷器制作的过程之一。将黏土去除杂质,调制成黏土团后,再用手或机器拉出所需陶瓷器的基本雏型。如:「手拉坏」。
《国语辞典》:砂模  拼音:shā mó
一种用矽砂和黏土的混合物作成的模窝。可适用于任何金属的铸造。
《国语辞典》:坯体(坯体)  拼音:pēi tǐ
以手拉坯成形或铸浆形成的黏土固定形体。
《国语辞典》:膨土  拼音:péng tǔ
一种吸水性极高的黏土,以蒙脱石为主。可作为钻孔中的泥浆或铸造砂的黏结剂,并有石油去色等用途。也称为「皂土」、「膨润土」、「膨土岩」。
分类:水性黏土
《国语辞典》:火泥  拼音:huǒ ní
一种黏土。主要成分为矽酸铝,含微量杂质,能耐强热。也称为「耐火泥」。
《国语辞典》:纸黏土(纸黏土)  拼音:zhǐ nián tǔ
一种以纸纤维为主要原料的黏土。可捏成各种人物、动物及器物造型,作法是以黏土捏成心目中的造型后,以水抚拭,使其光滑,且放置在室内阴凉处,待其自然风乾,再以水彩或广告颜料涂上适当的颜色,最后涂上亮光漆,即可永久保存。如:「他用纸黏土捏了一只唯妙唯肖的小白兔。」
《国语辞典》:绿泥石(绿泥石)  拼音:lǜ ní shí
含水的镁矽酸盐黏土矿物。属单体晶系,呈六角板状、菱状、线状、纤维状,多由云母、辉石、角闪石等分解而成,呈淡绿色,半透明,有光泽。
《国语辞典》:膨土岩  拼音:péng tǔ yán
一种吸水性极高的黏土,以蒙脱石为主。可作为钻孔中的泥浆或铸造砂的黏结剂,并有石油去色等用途。也称为「皂土」、「膨土」或「膨润土」等。
分类:水性黏土
《国语辞典》:泥板岩  拼音:ní bǎn yán
一种轻度变质岩石。主要由黏土含量较少的泥岩或页岩,经由造山运动作用的庞大压力而形成。这种岩石结构较疏松,是介于页岩和板岩之间的岩石,不易剥裂,也称为「硬页岩」。
《国语辞典》:泥活字  拼音:ní huó zì
用黏土刻成的印刷活字。其制作方式是先以胶泥做成活字,然后用火烧硬即成。为北宋时毕升所发明的。
《国语辞典》:土范法(土范法)  拼音:tǔ fàn fǎ
在铸制青铜器时,先将黏土与砂混合烧成坚硬的模型,再将高温熔铜灌铸于模型内即成。这种铸造方法称为「土范法」。也称为「陶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