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487,分100页显示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2  43  44  4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猿鹤沙虫
猿啼鹤怨
猿啼鹤唳
驭凤骖鹤
掷履化鹤
忆鹤华亭
煮鹤烧琴
煮鹤焚琴
云中白鹤
云蒸鹤顶
云中仙鹤
云心鹤眼
云鹤嬉晴
驼鹤
松形鹤骨
《國語辭典》:猿鹤沙虫(猿鶴沙蟲)  拼音:yuán hè shā chóng
比喻将士出征战死沙场。参见「猿鹤虫沙」条。清。黄遵宪〈述闻〉诗八首之二:「螟蛉果裸终谁抚,猿鹤沙虫总可哀。」
《漢語大詞典》:猿啼鹤怨(猿啼鶴怨)
见“ 猿啼鹤唳 ”。
《漢語大詞典》:猿啼鹤唳(猿啼鶴唳)
猿和鹤凄厉地啼叫。《水浒传》第五三回:“﹝ 二仙山 ﹞青山削翠,碧岫堆云。两崖分虎踞龙盘,四面有猿啼鹤唳。” 明徐元《八义记·灵辄留朔》:“入山深,路崎嶇屈曲怎行。没一个打柴人,但闻得山鸡野鸟声声,听猿啼鹤唳惨悽。”亦作“ 猿啼鹤怨 ”。喻指哀怨声,哀叹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御淮》:“听得猿啼鹤怨,泪溼征袍如汗。”参见“ 猿鹤沙虫 ”。
《漢語大詞典》:猿啼鹤唳(猿啼鶴唳)
猿和鹤凄厉地啼叫。《水浒传》第五三回:“﹝ 二仙山 ﹞青山削翠,碧岫堆云。两崖分虎踞龙盘,四面有猿啼鹤唳。” 明徐元《八义记·灵辄留朔》:“入山深,路崎嶇屈曲怎行。没一个打柴人,但闻得山鸡野鸟声声,听猿啼鹤唳惨悽。”亦作“ 猿啼鹤怨 ”。喻指哀怨声,哀叹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御淮》:“听得猿啼鹤怨,泪溼征袍如汗。”参见“ 猿鹤沙虫 ”。
《國語辭典》:猿鹤沙虫(猿鶴沙蟲)  拼音:yuán hè shā chóng
比喻将士出征战死沙场。参见「猿鹤虫沙」条。清。黄遵宪〈述闻〉诗八首之二:「螟蛉果裸终谁抚,猿鹤沙虫总可哀。」
《漢語大詞典》:驭凤骖鹤(馭鳳驂鶴)
驾凤骑鹤。指仙道飞升。太平广记卷九七引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从谏:“ 唐武宗 嗣历,改元 会昌 ,爱驭凤驂鹤之仪,薄点墨降龙之教。”
《分类字锦》:掷履化鹤(掷履化鹤)
琅嬛记昔有仙人凤子者欲有所度隐于农夫之中一日大雨有邻人来借草履凤子曰他人草履则可借我之草履乃不借者也其人怒詈之凤子即以草履掷与化为鹤飞去
分类:
《漢語大詞典》:忆鹤华亭(憶鶴華亭)
晋 陆机 , 华亭 人,遭谗被杀,临刑前慨叹:“ 华亭 鹤唳,岂可復闻乎?”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晋书·陆机传。后用为被杀害前怀念家乡的典故。 宋 方千里 《哨遍·陈抑斋乞致仕》词:“金缕歌声,渐变成悲。待思犬东门,忆鹤 华亭 ,悔之晚矣。”
《國語辭典》:煮鹤烧琴(煮鶴燒琴)  拼音:zhǔ hè shāo qín
把鹤煮了吃,把琴当柴烧。比喻极杀风景的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赏心亭上雪初融,煮鹤烧琴宴钜公。」也作「焚琴煮鹤」、「煮鹤焚琴」。
《漢語大詞典》:烧琴煮鹤(燒琴煮鶴)
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塌美好的事物。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西崑体》:“西清诗话云:‘《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上晒褌,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清 李渔 《凰求凤·酸报》:“也须把温语相商,又何用烧琴煮鹤,躪玉蹂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国初説书人 柳敬亭 、歌者 王紫稼 ,皆见名人歌咏。 王 以黯昧事,为 李御史 杖死,有烧琴煮鹤之惨。”
分類:糟塌美好
《國語辭典》:煮鹤焚琴(煮鶴焚琴)  拼音:zhǔ hè fén qín
把鹤煮了吃,把琴当柴烧。比喻杀风景的事。《水浒传》第三八回:「正是:怜香惜玉无情绪,煮鹤焚琴惹是非。」也作「焚琴煮鹤」、「煮鹤烧琴」。
《國語辭典》:云中白鹤(雲中白鶴)  拼音:yún zhōng bái hè
语出《三国志。卷一一。魏书。邴原传》裴松之注引《原别传》:「邴君所谓云中白鹤,非鹑鴳之网所能罗矣。」比喻人品高洁、不同凡俗的人。《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歊矫矫出尘,如云中白鹤。」
《分类字锦》:云蒸鹤顶(云蒸鹤顶)
杨载 红梅诗 纤蕤露沁蜂腰蜡,密蕊云蒸鹤顶砂。
分类:
《漢語大詞典》:云中仙鹤(雲中仙鶴)
同“ 云中白鹤 ”。 清 龚自珍 《定风波》词:“自古畸人多性癖,奇逸,云中仙鹤怎笼来?”
《漢語大詞典》:云心鹤眼(雲心鶴眼)
比喻高远的处世态度。 唐 白居易 《酬杨八》诗:“君以旷怀宜静境,我因蹇步称闲官。闭门足病非高士,劳作云心鹤眼看。”
《分类字锦》:云鹤嬉晴(云鹤嬉晴)
晁补之 次韵李秬酴醾诗 云鹤嬉晴来万只,玉龙惊震上千条。
分类:酴醾
《漢語大詞典》:驼鹤(駝鶴)
鹈鹕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鹈鹕
分類:鹈鹕
《漢語大詞典》:松形鹤骨(松形鶴骨)
形容仪容清癯、轩昂。《三国演义》第三四回:“ 玄德 视其人,松形鹤骨,器宇不凡,慌忙进前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