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禽兽(禽獸)  拼音:qín shòu
1.泛指各种飞禽走兽。《礼记。曲礼上》:「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比喻没有人性的人。如:「衣冠禽兽」。《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國語辭典》:鹡鸰(鶺鴒)  拼音:jí líng
动物名。鸟纲雀形目鸣禽类。体长约五至六寸。头黑,前额白,背黑,腹白,翼尾均长。因其鸣则天降雪,且性喜食雪,故也称为「雪姑」。筑巢于水滨石隙间,以昆虫为食。也称为「叹脊令」、「连钱」。
《國語辭典》:水鸟(水鳥)  拼音:shuǐ niǎo
栖息在水中的鸟类。唐。姚合 送崔约下第归扬州诗:「日晚山花当马落,天阴水鸟傍船飞。」《老残游记》第二回:「那荷叶初枯,擦得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也称为「水禽」。
《國語辭典》:鸣禽(鳴禽)  拼音:míng qín
泛指善鸣的鸟类。多属雀形目,特徵为身小、嘴上全包以角质,发声优美,如燕、雀等。南朝宋。谢灵运 登池上楼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國語辭典》:六翮  拼音:liù hé
1.鸟的两翼。《战国策。楚策四》:「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宋。苏轼〈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君犹鸾鹤偶飘堕,六翮如云岂长铩。」
2.鸟的代称。唐。高适 别董大诗二首之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六翮飞身,争投栖于树杪;五花画舫,尽返棹于湖边。」
《國語辭典》:关关(關關)  拼音:guān guān
拟声词。形容鸟鸣的声音。《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國語辭典》:禽鸟(禽鳥)  拼音:qín niǎo
1.羔、雁、雉等礼物。《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晋。杜预。注:「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
2.鸟。《儒林外史》第一回:「水面上的禽鸟,格格惊起了许多。」
《國語辭典》:珍禽  拼音:zhēn qín
珍贵罕见的鸟类。唐。宋之问〈太平公主山池赋〉:「罗八风之奇兽,聚六合之珍禽。」唐。李白〈赋得鹤送史司马赴崔相公幕〉诗:「珍禽在罗网,微命若游丝。」
分類:珍奇鸟类
《漢語大詞典》:梳翎
指鸟类梳理自身羽毛。 唐 郑颢 《续梦中十韵》:“日斜乌敛翼,风动鹤梳翎。” 唐 温庭筠 《游南塘寄知者》诗:“白鸟梳翎立岸莎,藻花菱刺泛微波。”
《漢語大詞典》:海鸟(海鳥)
在海岛上或海边生长、栖息的鸟类。国语·鲁语上:“海鸟曰‘爰居’,止於 鲁 东门外三日, 臧文仲 使国人祭之。” 晋 张华 《鹪鹩赋》:“海鸟鶢鶋,避风而至。” 唐 李白 《赠任城卢主簿潜》诗:“海鸟知天风,窜自 鲁 郊东。” 陈福北 《祖国南海上的明珠--西沙群岛》:“那里的树林栖息着数以千万计的各种海鸟。”
《漢語大詞典》:冠子
(1).给儿子行加冠礼。礼记·杂记下:“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可以嫁子。”梁书·贺琛传:“时皇太子议,大功之末,可以冠子嫁女。”
(2).成年的男子。《韩诗外传》卷七:“冠子不詈,髦子不笞,听其微諫,无令忧之。此为人父之道也。”
《漢語大詞典》:虫鸟(蟲鳥)
(1).指蛇和鸟。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灵蛇衔珠以酬德,慈乌反哺以报亲,在虫鸟其尚尔,况三才之令人。”
(2).泛指昆虫和鸟类。 宋 欧阳修 《答圣俞莫饮酒》诗:“花开木落虫鸟悲,四时百物乱我思。”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传国玺:“﹝玉印﹞面有篆文八,刻画捷径,位置匀适,皆若虫鸟龙鱼之状。”
(3).即虫书。隋书·经籍志一:“ 汉 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鸟。”
(4).泛指文字。 宋 梅尧臣 《送宣州签判马屯田》诗:“联诗姓何名已失,板蠹粉落虫鸟踪。”参见“ 虫书 ”。
《國語辭典》:虫书(蟲書)  拼音:chóng shū
书体名。秦书八体之一。是在篆书结构的基础上,装饰蜿蜒回绕的笔画,使字体像虫形盘旋弯曲的样子,因而得名。也称为「虫篆」。
《漢語大詞典》:嗈嗈
(1).鸟类和鸣声。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覿翔鸞之裔裔,听鸣凤之嗈嗈。” 李善 注:“《尔雅》曰:‘嗈嗈,和也。’谓声之和也。” 宋 陆游 《秋晓》诗:“嗈嗈天际雁初度,喔喔舍傍鸡乱鸣。” 元 张可久 《天净沙·江上》曲:“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鶩残霞。” 清 唐孙华 《国学进士题名碑》诗:“嗈嗈朝阳集鸣凤,思皇周士何其多。”
(2).和谐、融洽貌。 宋 沈辽 《和颖叔西园春宴》:“草树日欣欣,笑语咸嗈嗈。”
《國語辭典》:罗致(羅致)  拼音:luó zhì
招致人才。《老残游记》第三回:「幕府人才济济,凡有所闻的无不罗致于此了。」。
《國語辭典》:禽言  拼音:qín yán
1.禽鸟的鸣声。唐。宋之问〈谒禹庙〉诗:「猿啸有时答,禽言常自呼。」
2.一种诗体。由宋人梅尧臣所创。作者先依据禽鸟的鸣声命名,再由名字引发联想,抒写情感。宋。苏轼〈五禽言诗。叙〉:「梅圣俞尝作四禽言。余谪黄州,寓居定惠院。绕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苇。春夏之交,鸣鸟百族,土人多以其声之似者名之,遂用圣俞体作五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