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42,分110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鱼灯
鱼池
鲇鱼
鱼吞
熊鱼
鱼须
鱼鲜
鲫鱼
鱼脍
釜鱼
水鱼
鱼泳
佩鱼
鱼翻
鱼腥
《漢語大詞典》:鱼灯(魚燈)
亦作“ 鱼鐙 ”。
(1).即鱼烛。 唐 曹邺 《始皇陵下作》诗:“千金买鱼灯,泉下照狐兔。” 明 高启 《穆陵行》:“鱼灯夜灭隧户开,弓剑已出空幽臺。”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居庸关》词:“风雨诸陵,寂寞鱼鐙, 天寿山 头冷月横。”参见“ 鱼烛 ”。
(2).鱼形的灯。 南朝 梁元帝 《对烛赋》:“本知龙烛应无偶,復讶鱼灯有旧名。” 唐 尚颜 《除夜》诗:“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 明 张居正 《重修海会寺碑文》:“都人瞻仰,徒众幽求;鱼灯螺梵,无缺春秋。”
分類:鱼形
《漢語大詞典》:鱼烛(魚燭)
(1).人鱼膏做的烛。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葬 始皇 酈山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唐 王捧珪 《日赋》:“荧火聚燃,鱼烛并爇,明月高映,繁星远列。” 戴望舒 《灯》诗:“帝王长卧,鱼烛永恒地高烧,在他森森的陵寝。”
(2).方言。蜡烛。 沙汀 《记贺龙》二:“一个在路边守望我们的老乡,把我们引到门口燃着一支鱼烛的院子里去。” 沙汀 《涓埃集·闯关》:“在那三开间的大砖屋里,两支鱼烛已经燃照起来。”
分類:方言蜡烛
《國語辭典》:鱼池(魚池)  拼音:yú chí
养鱼的池沼。唐。吴融 废宅诗:「放鱼池涸蛙争聚,栖燕梁空雀自喧。」
分類:养鱼池塘
《國語辭典》:鲇鱼(鯰魚)  拼音:nián yú
鲇目鲇科鱼类的统称。头大而扁,嘴阔,上下颌有四根长须,无鳞,皮肤多黏液。背苍黑色,腹白,背鳍、胸鳍上棘刺有毒。约有二千五百多种,布于世界各地。生长于河湖池沼中,白昼栖伏水底泥中,夜晚出来活动,以小鱼、贝类、蛙类等维生。
《骈字类编》:鱼吞(鱼吞)
说苑大之伐小强之伐弱犹大鱼之吞小鱼也鱼萧国宝山居咏冷砚久荒时一洗墨香狼籍引吞
分类:鱼吞
《漢語大詞典》:熊鱼(熊魚)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后因以“熊鱼”比喻难以兼得的事物。 宋 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诗之六:“鹏鷃相安无可笑,熊鱼自古不容兼。” 明 徐渭 《避暑豁然堂大雨》诗:“百事兼熊鱼,往往非着意。” 清 赵翼 《自遣》诗:“熊鱼兼取本天慳,老去尘缘已尽删。”
《漢語大詞典》:鱼须(魚鬚)
(1).指鲨鱼的须。尚书大传卷一下:“东海:鱼须、鱼目。” 郑玄 注:“所贡物,鱼须,今以为簪。”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靡鱼须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以鱼须为旃柄。”文选·左思〈吴都赋〉:“旗鱼须,常重光。” 刘良 注:“鱼须,鱼之髭鬚,以为旗竿。”
(2).代称笏。 唐 皮日休 《病中书情寄上崔谏议》诗:“马足歇从残漏外,鱼须抛在乱书中。” 宋 王禹偁 《谢御制重午诗表》:“降凤阁以光辉,搢鱼须而抃舞。” 明 王志坚 《表异录·栖逸》:“ 徐师川 诗:‘颇知鹤脛缘诗疲,早弃鱼须伴我閒。’鱼须,笏也。”参见“ 鱼须笏 ”。
(1).指鲨鱼的须。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靡鱼鬚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一本作“ 鱼须 ”。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以鱼须为旃柄。” 张铣 注:“鱼鬚,竿也。” 唐 张籍 《送海南客归旧岛》诗:“竹船来桂浦,山市卖鱼鬚。”参见“ 鱼须 ”。
(2).代称笏。古代大夫所用之笏,因饰以鲨鱼的须,故称。 唐 韦应物 《答秦十四校书》诗:“知掩山扉三十秋,鱼鬚翠碧弃床头。” 宋 王禹偁 《馆中春值偶题》诗:“坐闻鸡唱皇宫近,睡枕鱼鬚白日长。”参见“ 鱼须 ”。
《漢語大詞典》:鱼须笏(魚須笏)
古代大夫所用之笏。因饰以鲨鱼的须(一说鲨鱼皮),故名。 唐 李贺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遗秉鱼须笏。”
《國語辭典》:鱼鲜(魚鮮)  拼音:yú xiān
鱼虾等水产食物。《水浒传》第一五回:「偌大去处,终不成官司禁打鱼鲜?」
《国语辞典》:鲫鱼(鲫鱼)  拼音:jì yú
动物名。鲤形目鲤科。体侧扁,形似鲤,口部无须。体色及体型经人为淘汰及自然环境的支配,变种和变型极多,如金鱼即鲫经过长期人工选育而成的变种。分布于欧、亚二洲,杂食性,生活力极强,为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和养殖鱼类。
《漢語大詞典》:鱼脍(魚膾)
亦作“ 鱼鱠 ”。 生吃的鱼片。仪礼·公食大夫礼:“炙南醢以西,豕胾、芥酱、鱼膾。” 宋 陆游 《幽居》诗:“鱼膾槎头美,醅倾粥面浑。”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鱼脍﹝发明﹞引 汪颖 曰:“鱼鱠辛辣,有劫病之功。予在 苍梧 见一妇人病吞酸,诸药不效。偶食鱼鱠,其疾遂愈。” 清 魏耕 《丙申夏以事之山阴客祁生班孙宅》诗:“磨刀那藉设鱼鱠,荐葅何烦罗辛葱。”
分類:鱼脍发明
《漢語大詞典》:釜鱼(釜魚)
见“ 釜中之鱼 ”。
《國語辭典》:釜中之鱼(釜中之魚)  拼音:fǔ zhōng zhī yú
比喻处于危亡困境中的人。《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也作「釜底枯鱼」、「釜底游鱼」、「釜里之鱼」。
《國語辭典》:水鱼(水魚)  拼音:shuǐ yú
广东方言。指鳖。
分類:天神
《骈字类编》:鱼泳(鱼泳)
元 马祖常 赠客 鱼泳文波圆,禽翔矞云斜。
《漢語大詞典》:佩鱼(佩魚)
(1). 唐朝 五品以上官员所佩带的鱼袋。其制: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始于 唐高宗 永徽 二年。 宋 并赐近臣,以别贵贱。新唐书·车服志:“ 中宗 初,罢龟袋,復给以鱼,郡王、嗣王亦佩金鱼袋。 景龙 中,令特进佩鱼,散官佩鱼自此始也。” 宋 曾慥 高斋漫录:“给舍为旧一等,并服赬带排方佩鱼。”
(2).佩带鱼袋。新唐书·车服志:“ 开元 初……五品以上检校、试、判官皆佩鱼。” 宋 宋祁 宋景文笔记·释俗:“近世授观察使者不带金鱼袋。初,名臣 钱若水 拜观察使,佩鱼自若。” 明 陈继儒 《枕谭》:“佩鱼始於 唐 永徽 二年,以鲤为 李 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三年》:“中书堂后官自今毋得佩鱼,若士人选授至提点五房者,许之。”
《骈字类编》:鱼翻(鱼翻)
李群玉 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长江东湖诗 鸟弄桐花日,鱼翻榖雨萍。
《國語辭典》:鱼腥(魚腥)  拼音:yú xīng
鱼的腥臭气味或代指鱼。《三国演义》第七八回:「此因多食鱼腥,故有此毒。今日虽愈,三年之后,必将复发,不可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