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战鬼(戰鬼)
战死者的鬼魂。 唐 李昌符 《送人出塞》诗:“战鬼秋频哭,征鸿夜不栖。” 曹禺 《原野》第三幕:“无数的矮而胖的灌树似乎在草里伺藏着,像多少无头的战鬼。”
分類:死者鬼魂
《漢語大詞典》:临身(臨身)
常指鬼魂附体。亦谓临到己身。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王恕斋:“ 娄 民有寃鬼临身者,家人许以经懺超荐。”《天雨花》第十六回:“父亲动輒行责罚,一言题及祸临身。”
《國語辭典》:鬼域  拼音:guǐ yù
鬼居住的地方。如:「这地方一片死寂,阴气森森的如同鬼域。」
《漢語大詞典》:诗鬼(詩鬼)
诗人的鬼魂。 清 谭嗣同 《蜕园》诗:“扁舟卧听瘦龙吼,幽花潜向诗鬼哭。”
分類:诗人鬼魂
《国语辞典》:附体(附体)  拼音:fù tǐ
神鬼魂魄或其他东西附著身上。《三国演义》第七七回:「吴使又将关公显圣附体,骂孙权追吕蒙之事告操。」
《漢語大詞典》:碓捣(碓搗,碓擣)
亦作“ 碓擣 ”。迷信传说地狱中的一种酷刑。把鬼魂放在石臼里用杵舂。 唐 牛僧孺 《玄怪录·杜子春》:“於是鎔铜、铁杖、碓捣、磑磨、火坑、鑊汤、刀山、剑林之苦,无不备尝。”太平广记卷十六引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碓捣”作“碓擣”。《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若是什么上刀山、下苦海、碓擣、磨研的恶趣,当真就像那亡过的人在那里受苦一般,哭声震地,好不悽惨!”
《漢語大詞典》:鬼戏(鬼戲)
(1).有鬼魂角色上场的戏剧。 清 太平客人 《〈何典〉序》:“其事实则离不开鬼心,扮鬼脸……做鬼戏。”《光明日报》1963.9.9:“目前戏剧界讨论的有如下一些问题:对于推陈出新方针的认识和态度问题……对于鬼戏的看法问题。”
(2).喻骗人的花招。 茅盾 《子夜》十三:“我们干得快,那怕 钱葆生 他们想要串什么鬼戏,也是来不及!”
《国语辞典》:阴庙(阴庙)  拼音:yīn miào
供奉孤魂野鬼、殉难义士等无主鬼魂的庙宇。如老大公庙、大众爷庙、大众庙、百姓公庙、十八王公庙、万善祠、义民庙、廖添丁庙等皆属之。
《國語辭典》:弄鬼  拼音:nòng guǐ
捣鬼,耍花样。《金瓶梅》第四五回:「原来都是他弄鬼,如今又干办著送他去了。」《红楼梦》第二四回:「芸儿,你竟有胆子在我跟前弄鬼。怪道你送东西给我,原来你有事求我。」
《漢語大詞典》:东灵(東靈)
旧时迷信称拘鬼魂的阴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酒狂:“子不可为也!死犹弗悟,不足復为人!请仍从东灵受斧鑕。”
分類:迷信鬼魂
《漢語大詞典》:附语(附語)
迷信谓鬼魂凭借活人讲话。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辨附语》:“世有附语者,多婢妾贱人。否则衰病不久当死者也。其声音举止皆类死者,又能知人密事,然皆非也。”
《漢語大詞典》:逆鬼
(1).旧谓叛逆者的鬼魂。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释道·真君进爵:“二人生为叛臣,死为逆鬼。”
(2).憎称不听话的人。 柳青 《狠透铁》七:“你看 来娃 那号逆鬼,开会能教育得他不抬杠吗?”
《漢語大詞典》:阎罗殿(閻羅殿)
佛教称 阎王 审理鬼魂的殿堂。 鲁迅 《热风·智识即罪恶》:“我刚想:阴府里的道理真奇怪……却又被羊角一叉,跌出阎罗殿去了。” 叶紫 《火》三:“﹝ 云普叔 ﹞二三十年来没有得过大病,这一次总算是到阎罗殿上打了一次转身。”
《國語辭典》:引魂幡(引魂旛)  拼音:yǐn hún fān
丧葬时用以招引鬼魂的旗子。元。关汉卿《哭存孝》第四折:「我将这引魂幡执定在手中摇,我将这骨殖匣轻轻的自背著。」《西游记》第一一回:「那太尉执一首引魂幡,在前引路。」
《漢語大詞典》:吓魂台(嚇魂臺)
迷信指阴司中折磨鬼魂之处。借指令人失魂落魄的地方。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敬临山寨,行一步如上吓魂臺。”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我向吓魂臺把文案偷窥视,见一人高声叫屈。”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婚走》:“这欢眠自在,抵多少吓魂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