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神怪  拼音:shén guài
神仙鬼怪或荒谬无稽、奇异难解的事物。《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上》:「齐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封禅》:「观剧秦为文,影写长卿,诡言遁辞,故兼包神怪。」
《國語辭典》:灵怪(靈怪)  拼音:líng guài
1.神奇诡怪。唐。宋之问〈嵩山天门歌〉:「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唐。柳宗元〈龙马图赞。序〉:「其状龙鳞虺尾,拳毛环目肉鬣,马之灵怪有是耶?」
2.神鬼妖怪。晋。郭璞〈山海经。序〉:「游魂灵怪,触象而构。」宋。苏轼〈神女庙〉诗:「云兴灵怪聚,云散鬼神还。」
《漢語大詞典》:百鬼
(1).众神。《汉书·礼乐志》:“敷华就实,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 颜师古 注:“百鬼,百神也。”
(2).各种鬼怪。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贴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唐 韩愈 《嘲鼾睡》诗:“马牛惊不食,百鬼聚相待。”
分類:众神鬼怪
《漢語大詞典》:薜荔衣
用薜荔的叶子制成的衣裳。原指神仙鬼怪所披的衣饰,后借以称隐士的服装。 唐 孟郊 《送豆卢策归别墅》诗:“身披薜荔衣,山陟莓苔梯。” 唐 白居易 《重题》诗:“谩献《长杨赋》,虚抛薜荔衣;不能成一事,赢得白头归。”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十三:“ 黄海 仙人薜荔衣,斑龙偷跨跡如飞。”
《國語辭典》:捏怪  拼音:niē guài
矫揉造作,故作痴呆,装成怪样子。《景德传灯录。卷二八。漳州罗汉桂琛和尚》:「汝还会么?若不会,莫向意根下捏怪。」宋。寿涯禅师〈渔家傲。深愿弘慈无缝罅〉词:「茜裙不把珠缨盖,特地掀来呈捏怪。」
《國語辭典》:妖邪  拼音:yāo xié
妖异怪诞。《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却说李傕平日最喜左道妖邪之术,常使女巫击鼓降神于军中。」
《漢語大詞典》:鬼气(鬼氣)
亦作“ 鬼炁 ”。
(1).旧时谓人疾病死亡,常因一种邪气侵袭所致,称之为鬼气。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二:“鬼炁之侵入,常依地而逆上耳。”南史·张嗣伯传:“尸注者,鬼气伏而未起,故令人沉滞。”云笈七籤卷二八:“养育群生,整理鬼气。”
(2).鬼怪的邪气。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黄法师醮》:“ 黄 虑鬼气伤儿神,乃布气吹其面,取汤一桮,令饮即醒。”
(3).指带有鬼怪的气氛或精神状态。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至于老 王婆 ,我却不觉得怎么鬼气,这样的人物,南方的乡下也有的。”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但倘被父母所知,往往不免挨一顿竹篠,一以罚其带有鬼气,二以贺其没有跌死。”
(4).恶人之气焰。 清 何绍基 《沪上杂事》诗:“愁风闷雨人无寐,海国平分鬼气多。”此指外国侵略者气焰。
(5).不能告人的隐私,亏心事。 马烽 《张初元的故事》:“他肚子里有鬼气,自己先就心虚。”
《國語辭典》:门神(門神)  拼音:mén shén
守门的神。相传黄帝时以神荼、郁垒二人,画于门户为古代的门神。至唐太宗时,命画工画秦叔宝、尉迟恭二形象于宫掖左右,永为门神,而民间取为镇邪之用。见谈徵引风俗通。
《漢語大詞典》:精魅
妖精鬼怪。 晋 王嘉 拾遗记·前汉上:“勿轻万乘之尊,惑此精魅之物。” 唐 王度 《古镜记》:“然阴念此树当有精魅所託,人不能除,养成其势。” 清 龚自珍 《与人笺》五:“驳者成鳞角,怪者成精魅,和者成参苓,华者成梅芝。”
分類:妖精鬼怪
《国语辞典》:魅影  拼音:mèi yǐng
黑影、鬼怪的身影。如:「走在黑暗的巷子里,他似乎瞥见一个魅影。」
分类:鬼怪身影
《國語辭典》:送鬼  拼音:sòng guǐ
祭送作祟的鬼怪。有些地区相信人会生病或遭遇不幸,是因鬼怪作祟,因此要准备酒食祭祀,并把他们送走。清。李鉴堂《俗语考原。送鬼》引《睽车志》:「有巫送鬼,自持咒前行。」也作「送祟」。
《国语辞典》:鬼狐  拼音:guǐ hú
鬼怪和狐魅。如:「荒山野冢,可有鬼狐的踪迹?」
分类:鬼怪
《國語辭典》:水鬼  拼音:shuǐ guǐ
1.传说中的水中鬼怪,或被水淹死的鬼魂。如:「传说鬼月时不要去河边戏水,以免被水鬼抓走。」
2.受过特殊训练而潜水进行破坏、侦察、偷袭的人。如:「敌军会派水鬼上岸偷袭,大家应提高警觉。」
《漢語大詞典》:方良
传说中的山精鬼怪名。周礼·夏官·方相氏:“﹝方相氏﹞大丧,先匶,及墓,入壙。以戈击四隅,敺方良。” 郑玄 注:“方良,罔两也。” 陆德明 释文:“方良,上音罔,下音两,注同。”文选·张衡〈东京赋〉:“斩蜲蛇,脑方良。” 李善 注:“方良,草泽之神也。”
分類:山精鬼怪
《漢語大詞典》:鬼市
(1). 唐 代 西域 海西国 的一种无人售货的集市名。新唐书·西域传下·拂菻:“西海有市,贸易不相见,置直物旁,名鬼市。”
(2).亦称“ 鬼市子 ”。指夜市。 唐 郑熊 《番禺杂记》:“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鷄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潘楼东街巷:“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鬼市子》:“按今京师有所谓黑市者,殆即 宋 时鬼市子乎!”
(3).鬼怪群聚之处。 唐 无名氏 《辇下岁时记·鬼市辇》:“俗説 务本坊 西门是鬼市,或风雨曛晦,皆闻其喧聚之声。”
(4).指阴间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