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包髻  拼音:bāo jì
古代妇女用来兜髻的头巾。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三折:「包髻、团衫、绣手巾,都是他受用的。」明。朱有燉 元宫词:「包髻团衫别样妆,东朝谒罢出宫墙。」
分類:发髻头巾
《漢語大詞典》:魋髻
亦作“ 魋结 ”。 结成椎形的髻。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陆生 至, 尉他 魋结箕倨见 陆生 。” 司马贞 索隐:“谓为髻一撮似椎而结之,故字从结。” 晋 左思 《魏都赋》:“或魋髻而左言,或鏤肤而钻髮。” 明 王世贞 《为吴舍人题匈奴出猎图》:“魋结健儿鞭寒空,中间尽纛摩双熊。” 清 李来泰 《中山贡使入朝纪事》诗:“却贡趋朝礼遇殊,碧矑魋结语乌乌。”
《漢語大詞典》:鸾髻(鸞髻)
鸾形发髻。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湖赏》:“盈盈腰细,裛蔷薇春条暗飞,青丝髮半覆螺眉,唾窗绒高妆鸞髻。”
分類:鸾形发髻
《漢語大詞典》:髻根
发髻的基部。 唐 皮日休 《赤门堰白莲花》诗:“荷露倾衣袖,松风入髻根。” 唐 韩偓 《松髻》诗:“髻根鬆慢玉釵垂,指点花枝又过时。”
分類:发髻
《漢語大詞典》:总髻(總髻)
总角。指幼年。 唐 李暇 《怨诗》之一:“ 罗敷 初总髻, 蕙芳 正娇小。” 宋 叶适 《赵孺人墓志铭》:“方总髻已出,远京师且千里。其室处,市僦而僧假;其衣食,斗储而尺聚。”参见“ 总角 ”。
分類:总角幼年
《國語辭典》:总角(總角)  拼音:zǒng jué
比喻童年。旧时未成年男女,编扎头发,形如两角,称为「总角」,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儒林外史》第八回:「便是小侄们闻了表兄讣音,思量总角交好,不想中路分离,临终也不能一别。」
《漢語大詞典》:髻发(髻髮)
即发髻。 徐珂 《清稗类钞·服饰·粤女之服饰》:“ 粤 女有三别,一为 潮州 ,纤趾广袖,髻髮如蜻,薄蝉簇鬢,行傴僂而步蹀躞,虽有佳人,大有 西子 不洁之慨。”参见“ 髮髻 ”。
分類:发髻
《國語辭典》:发髻(髮髻)  拼音:fǎ jì
一种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或颅后的发式。
《漢語大詞典》:顶髻(頂髻)
头顶的发髻。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此宝乃先王金佛像顶髻宝也,尔从何获,来此鬻卖?” 唐 刘禹锡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之十六:“双鬟梳顶髻,两面绣裙花。”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次日,小孺人起来,忽然头髮纷披,觉得异样,将手一摸,顶髻俱无,大叫起来。”
分類:头顶发髻
《漢語大詞典》:抛家髻
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新唐书·五行志一:“ 唐 末京都妇人梳髮,以两鬢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重点檀唇臙脂腻,匆匆挽个抛家髻。”
《骈字类编》:冠髻
唐书令狐德棻传帝尝问丈夫冠妇人髻比高大何邪德棻对曰冠髻在首君之象也晋之将亡君弱臣彊故江左士女衣小裳大宋武帝受命君德尊严衣裳随亦变改此近事验也帝然之
《漢語大詞典》:堕马髻(墮馬髻)
亦称“ 坠马髻 ”。 古代妇女发髻名。后汉书·五行志一:“堕马髻者,作一边……始自大将军 梁冀 家所为,京都歙然,诸 夏 皆放效。”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 西汉 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说是亡国之兆。”
《漢語大詞典》:髻宝(髻寶)
即髻珠。 唐 陆元浩 《仙居洞永安禅院记》:“早获衣珠,游泳而安闲若海;已收髻宝,卷舒而自在如云。”参见“ 髻珠 ”。
《漢語大詞典》:髻珠
佛教语。国王发髻中的明珠。语本《法华经·安乐行品》:“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説,於诸説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佛教因以“髻珠”比喻第一义谛、甚深法义。 南朝 梁元帝 《梁安寺刹下铭》:“髻珠孰晓,怀宝詎宣。”景德传灯录·相国裴休:“公当下知旨,如获髻珠,曰:‘吾师真善知识也。’”
《分类字锦》:睡髻
韩偓 睡髻休频拢,春眉忍更长。
韩偓 睡髻休频栊,春眉忍更长。
分类:
《骈字类编》:蓬髻
杜牧 代人寄远诗 绣领任垂蓬髻,丁香閒结春梢。
《漢語大詞典》:髻丛(髻叢)
指发髻。 后蜀 毛熙震 《浣溪沙》词之四:“一隻横釵坠髻丛,静眠珍簟起来慵,绣罗红嫩抹酥胸。”
分類:发髻
《漢語大詞典》:髻髽
梳在头两旁的发髻。 明 高启 《丫髻峰》诗:“双綰云鬟作髻髽,小姑当日嫁谁家?”
分類:发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