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郢城篇
比喻高雅的诗篇。 唐 李群玉 《送郑京昭之云安》诗:“送君扬檝去,愁絶 郢城 篇。”
分類:高雅诗篇
《漢語大詞典》:逸襟
高雅飘逸的襟怀。 清 方履篯 《武陟县志·叙录》:“古蹟志者,所以寄幽情於巖壑,荡逸襟於池榭。”
《漢語大詞典》:郢中白雪
典出 战国 楚 宋玉 《答楚王问》:“客有歌於 郢中 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后以“郢中白雪”指高雅的乐曲或诗文。 唐 李白 《白紵辞》之二:“垂罗舞縠扬哀音, 郢中 《白雪》且莫吟。” 清 邵岷 《长歌留别江汉诸同学》:“ 郢中 《白雪》和者寡,我胡为是栖栖者?”亦省作“ 郢中雪 ”、“ 郢雪 ”。 唐 鲍溶 《送僧东游》:“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唐 李咸用 《送人》:“有客为儒二十霜,酣歌 郢 《雪》时飘扬。” 宋 邓剡 《烛影摇红·雪楼得次子行台时治金陵》词:“ 郢 《雪》歌高,天教鹤子参鸣和。” 明 杨慎 《立春咏瓶梅》:“情惹 阳 云梦,歌成 郢 《雪》才。”
《漢語大詞典》:郢客词(郢客詞)
格调高雅的诗文作品。 清 孙枝蔚 《曾庭闻同客延令别予先归凄然有赠》诗之五:“且和《巴人》调,休高 郢 客词。论文遭侧目,飘泊竟何为。”
《国语辞典》:文人雅士  拼音:wén rén yǎ shì
擅长文学或爱好文学的高雅人士。
《國語辭典》:阳春白雪(陽春白雪)  拼音:yáng chūn bái xuě
1.乐曲名:(1)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现存琴谱中〈阳春〉和〈白雪〉是两首乐曲。(2)〈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琵琶大曲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综合文曲、武曲的表现手法和演奏风格。最早见于浦东派鞠士林传抄的琵琶谱,名为《六板》,其后发展成不同版本,后人称李芳园《南北派十三套大曲新谱》、沈浩初《养正轩琵琶谱》整理的10段与12段乐谱为《大阳春》;汪煜庭所传的7段乐谱为《小阳春》。目前社会上比较流行的〈阳春白雪〉是7段的《小阳春》。乐曲以活泼、新颖的旋律和稍快而有力的节奏,描绘大地回春、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2.书名:(1)宋赵闻礼撰,八卷,外集一卷。共搜录宋代不传之作品,约二百馀家。(2)元杨朝英编撰。全名为《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前后集各分五卷,词曲兼收,尤多元人散曲中的小令、套数。
3.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学艺术作品。东周战国。宋玉 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漢語大詞典》:雅人韵士(雅人韻士)
高雅而有风致的文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科诨》:“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諢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治服》:“若果如是,则亦艷粧村妇而已矣,乌足动雅人韵士之心哉。”
《國語辭典》:雅人深致  拼音:yǎ rén shēn zhì
风雅之人的高深意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公曰:『吁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此怪形踪,可云隐秀,即其料理刘生,不动声色,亦有雅人深致也矣。」
《漢語大詞典》:雅量高致
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惟与 程普 不睦”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干 ( 蒋干 )还,称 瑜 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閒。”《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周瑜 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动也。”
《国语辞典》:貌白神清  拼音:mào bái shén qīng
容貌斯文,气度高雅。《三国演义》第六○回:「松观其人:『单眉细眼,貌白神清。』」
《国语辞典》:风神秀雅(风神秀雅)  拼音:fēng shén xiù yǎ
风采神韵清秀高雅。《常语搜。卷二。雅类。风神秀雅》:「慧观风神秀雅。」
《国语辞典》:高情迈俗(高情迈俗)  拼音:gāo qíng mài sú
情致高雅脱俗。常用于书画品评。如:「这幅画高情迈俗,令人陶醉其中。」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二。唐》:「陈谭工山水,德宗除连州刺史,令写彼处山水之状,每岁贡献。野逸不群,高情迈俗,张藻之亚也。」
《国语辞典》:兰麝之香(兰麝之香)  拼音:lán shè zhī xiāng
高雅芬芳的气味。如:「远处飘来一股兰麝之香,令人心旷神怡。」《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翰林鼻边悄闻得一阵兰麝之香,心中好生傒倖。」
《國語辭典》:格高意远(格高意遠)  拼音:gé gāo yì yuǎn
文章的风格高雅,意境深远。宋。王禹偁《小畜集。卷一九。送丁谓序》:「去年得富春生孙,何文数十篇,格高意远,大得六经旨趣。」
《國語辭典》:芳兰竟体(芳蘭竟體)  拼音:fāng lán jìng tǐ
喻称举止风流儒雅。《南史。卷二○。谢弘微传》:「觉此生芳兰竟体,想谢庄政当如此。」《儒林外史》第三四回:「这两人,面如傅粉,唇若涂朱;举止风流,芳兰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