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上色  拼音:shàng shǎi
1.将素白的东西添加颜色。
2.头角峥嵘,出人头地。
分類:着色
《國語辭典》:上级(上級)  拼音:shàng jí
同一组织、系统中,阶级较高的单位或个人。如:「请如期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
《國語辭典》:将军(將軍)  拼音:jiāng jūn
1.职官名。春秋时代诸侯以卿统军,故卿通称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置大将军、骠骑将军等。临时出征的统帅则别加称号,如楼船将军、材官将军。魏晋南北朝时,将军名号很多,职权各不相同。唐代的将军为环卫之官和武散官。宋、元、明多以将军为武散官,而殿廷武士亦称为将军。清代的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或为驻防各地的八旗最高长官和临时出征的统帅。目前我国武职高级将官统称为将军,分为一级上将、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四级。
2.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帅,称为「将军」。后亦比喻为受制于对方。
《國語辭典》:大将(大將)  拼音:dà jiàng
1.职官名。古代的军职,位于诸将之上。《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2.泛称高级将帅。《三国演义》第一一回:「当头一员大将,乃是于禁。」
3.团队中技艺高、风度好的重要人物。如:「他是这次国家代表队里的大将,也是最受欢迎的球员。」
《國語辭典》:中庭  拼音:zhōng tíng
1.古代庙堂前阶下的正中部分。《礼记。檀弓上》:「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管子。中匡》:「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
2.住宅等建筑物中央的露天庭院。《文选。宋玉。风赋》:「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帷,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南朝宋。鲍照 梅花落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國語辭典》:上将(上將)  拼音:shàng jiàng
1.现行陆、海、空军将级军阶的一种。位在中将之上,分二级上将,一级上将,特级上将三等。
2.大将、主将。《孙子。地形》:「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抱朴子。外篇。清鉴》:「咸谓勇力绝伦者,则上将之器也。」
《國語辭典》:辕门(轅門)  拼音:yuán mén
古代君王出巡,驻驾于险阻之地,以车作为屏障,翻仰两车,使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的门,称为「辕门」。见《周礼。天官。掌舍》。后指将帅的营门或衙署的外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國語辭典》:总管(總管)  拼音:zǒng guǎn
1.职官名。称督兵、守郡或管理特种事务的长官;高级宦官亦有总管太监的称谓。
2.仆役的总管理人。《红楼梦》第四回:「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夥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
《國語辭典》:将校(將校)  拼音:jiàng xiào
1.军官的通称。《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吕布又欲以卓财物班赐公卿、将校,允又不从。」《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帐上帐下将校,齐声喝采。」
2.军中校级以上军官的总称。
《國語辭典》:升华(昇華)  拼音:shēng huá
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而不经由液态的现象。固态物质所受压力小于三相点压力时,受热可升华。如常压下的樟脑丸即能升华。
2.比喻事物的境界提升。如:「唯有勇敢的面对现实,方能将对生活的不满升华为生命的动力。」
《漢語大詞典》:升荣(升榮)
晋升官位,臻于荣华之境。 北周 庾信 《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 保定 二年,册拜 滎阳郡君 。序戚升荣,从夫有秩。” 唐 武平一 《加命杜审言表》:“升荣粉署,擢秀兰臺。”
《國語辭典》:九卿  拼音:jiǔ qīng
周代称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后用以指中央的九等高级官职,唯历代名称多所变更。《儒林外史》第三五回:「自此以后,九卿六部的官,无一个不来拜望请教。」
《漢語大詞典》:荐绅(侟紳)
缙绅。古代称官宦或士大夫。侟,通“ 搢 ”。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八·禅通纪二:“予悲夫求仙者之丧其欲也,故侟绅之学者毋谓太谩,将有嘿而识之者。”
《漢語大詞典》:鸾台(鸞臺)
(1).宫殿高台的美称。《文选·曹植〈应诏〉诗》:“朝发鸞臺,夕宿兰渚。” 李善 注:“鸞臺、兰渚,以美言之。” 唐 王勃 《九成宫颂》:“翊鸞臺之广宴,扈鸳砌之仙游。”
(2). 唐 时门下省的别名。后借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新唐书·百官志二:“ 垂拱 元年改门下省曰鸞臺。” 宋 梅尧臣 《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诗:“幅狭不堪作詔命,聊备麤使供鸞臺。” 清 朱彝尊 《送曹郡丞贞吉之官徽州》诗:“凤沼趍晨久,鸞臺典籍荣。”
(3).妆台。《敦煌曲子词·天仙子》:“燕语鶯啼惊觉梦,羞见鸞臺双舞凤。” 宋 张先 《木兰花·席上赠同邵二生》词:“弄妆俱学閒心性,固向鸞臺同照影。” 明 高明 《琵琶记·再报佳期》:“鸞臺罢妆,鹊桥初驾,佳期近也,请仙郎到河。”
《漢語大詞典》:连帅(連帥)
(1).古代十国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汉书·刑法志:“十国为连,连有帅……连帅比年简车。” 唐 柳宗元 《封建论》:“於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2).泛称地方高级长官。 唐 代多指观察使、按察使。 北周 庾信 《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寻加侍中,外总连帅,威振百城。” 唐 崔立言 《醉中谑浙江廉使》诗:“山夫留意向丹梯,连帅邀来出药畦。” 清 孔尚任 《神伞行》:“又见节制大连帅,皂盖一双夹道驰。”
《國語辭典》:五官  拼音:wǔ guān
1.人面目上的耳、目、口、鼻等器官的总称。如:「五官分明」、「五官清秀」。《荀子。正名》:「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徵之而无说。」
2.殷周时分掌政事的五个高级官职。《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韩非子。五蠹》:「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
3.五行之官。古代传说中的五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4.分司天、地、神、民、类物的五种官职。《国语。楚语下》:「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5.司历之官,自唐迄清皆置之。《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乾元元年置五官,有春、夏、秋、冬、中五官之名。」
6.秦、汉时的武职。为皇帝的侍从官。如秦汉时有五官、左、右中郎将,东汉时有五官侍郎、五官郎中诸官。
《漢語大詞典》:五官郎
汉 时五官中郎将署下的属官有五官中郎、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泛称“五官郎”。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主五官郎。”后用以代称宫廷侍卫官。 唐 李白 《寒女吟》:“一拜五官郎,便索 邯郸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