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云嶂(雲嶂)
耸入云霄的高山。 唐 张九龄 《郡江南上别孙侍御》诗:“云嶂天涯尽,川途海县穷。” 唐 张说 《奉酬韦祭酒嗣立偶游龙门北溪》:“近念 鼎湖 别,遥思云嶂深。” 宋 吴潜 《瑞鹤仙》词:“烟江云嶂, 楚 尾 吴 头,自来多景。”
分類:高山
《漢語大詞典》:荆岑
(1). 荆山 。泛指古 楚国 境内的高山。语出 汉 王粲 《登楼赋》:“蔽 荆山 之高岑。” 唐 张说 《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诗:“凉云霾 楚 望,濛雨蔽 荆 岑。” 唐 王维 《送李太守赴上洛》诗:“丹泉通 虢略 ,白羽抵 荆 岑。”
(2).指 荆南 地区。 唐 杜甫 《荆南兵马使赵公大食刀歌》:“ 蜀江 如线针如水, 荆 岑弹丸心未已。”
《漢語大詞典》:层椒(層椒)
高山之颠。 清 赵翼 《高黎贡山歌》:“至今渐成康庄坦,早有结屋层椒青。”
分類:高山
《漢語大詞典》:孤峤(孤嶠)
孤立的高山。 唐 方干 《上杭州杜中丞》诗:“寒角细吹孤嶠月,秋涛横卷半江云。” 宋 苏轼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大儿牧众穉,四岁守孤嶠。次子病学医,三折乃粗晓。”
分類:孤立高山
《漢語大詞典》:邪山
佛教语。喻谬论。以高山譬况,故有此喻。 唐 刘禹锡 《赠长沙赞头陀》诗:“外道邪山千万重,真言一发尽摧峯。” 唐 刘禹锡 《送慧则法师上都因呈广宣上人》诗引:“行而宣教者,摧破邪山之支也。”
《国语辞典》:山冰  拼音:shān bīng
高山上积雪所凝结成的冰。
《漢語大詞典》:云穴(雲穴)
高山上的深洞。 汉 刘桢《鲁都赋》:“紫金扬辉於鸿崖,水精潜光乎云穴。” 唐 卢纶 《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诗:“旧籙藏云穴,新诗满帝都。”
分類:高山山上
《漢語大詞典》:楚峤(楚嶠)
楚 山。峤,尖峭的高山。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刘恭父》词:“归去槐庭思 楚 嶠,觚稜月晓期分照。”
分類:高山
《國語辭典》:番社  拼音:fān shè
1.清时概称当时台湾的原住民部落为「番社」。
2.台湾的地名,今台南市、宜兰县、苗栗县、彰化县等都有此名。如:「番社是台南市龙崎区的旧称。」
分類:高山村社
《漢語大詞典》:高隅
高山的一角。 三国 魏 嵇康 《杂诗》:“皎皎亮月,丽于高隅。”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朱闕玲瓏於林间,玉堂阴映於高隅。” 南朝 宋 鲍照 《行乐至城东桥》诗:“蔓草缘高隅,脩杨夹广津。”
分類:高山一角
《漢語大詞典》:泉绅(泉紳)
从高山上飞泻下来的泉水。因其如同垂挂的白色带子,故称。 唐 韩愈 《答张彻》诗:“泉绅拖脩白,石剑攒高青。” 钱仲联 集释引 方世举 曰:“水经注:‘山上有飞泉,直到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太湖诗·上真观》:“松盖荫日车,泉绅拖天罅。”
《漢語大詞典》:冰湖
(1).结了冰的湖泊。 宋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五:“日出冰湖散水花,野梅官柳渐欹斜。”
(2).高山洼处冰川消失后形成的湖泊。《人民日报》1960.6.2:“尤其是在有冰川冰湖的地方,可看到绝妙的景色:远处是座座高入云霄的皓皓雪山,近处是一块块碧绿的湖水。”
《國語辭典》:雪崩  拼音:xuě bēng
山岭积雪过多,堆积不稳,遇有气流变化、风暴吹动、音波振动,或融化的雪水在雪层下方滑动,遂造成积雪崩落的现象;依积雪性质可分为松雪崩、风雪崩和冰雪崩三类,常发生冬末春初天气回暖时。
《漢語大詞典》:杉萝(杉蘿)
杉树和女萝。女萝即松萝,常大批悬垂高山针叶林枝干间。 唐 朱庆余 《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什》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萝。” 唐 方干 《赠处州段郎中》诗:“杉萝色里游亭榭,瀑布声中閲簿书。”
《漢語大詞典》:曾巅(曾巔)
亦作“ 曾颠 ”。 高山之顶。曾,通“ 层 ”。《文选·谢灵运〈过始宁墅〉诗》:“葺宇临迴江,筑观基曾巔。” 刘良 注:“曾,高也。” 唐 杜甫 《课伐木》诗:“青冥曾巔后,十里斩阴木。” 清 魏源 《华山诗》之二:“遗众竚曾颠,骤觉此身易。”
分類: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