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自豪  拼音:zì háo
极其自负、自得。如:「他积极投入环保活动并引以自豪。」
《漢語大詞典》:偃然
(1).安息貌。庄子·至乐:“人且偃然寝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唐 孙樵 《乞巧对》:“予方高枕,偃然就寝。” 清 龙启瑞 《病说》:“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
(2).骄傲自得貌。新唐书·突厥传上:“至则 车鼻 偃然无入朝意, 华 谋与 葛逻禄 共劫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国 ( 武国 )至 山阳 ,偃然自大,受 全 ( 李全 )庭参, 全 军忿怒,囚而杀之。”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一:“意气扬扬,偃然自得。”
(3).倒卧状。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海大鱼》:“得一鱼,长二丈餘,重数千斤。剖及腹,一人偃然横其间,皮肤如生,盖新为所吞也。” 清 姚鼐 《萧孝子祠堂碑文》:“亲偃然死,子欲无生。”
(4).犹巍然。 唐 韩愈 《南山》诗:“或靡然东注,或偃然北首。”
(5).犹公然。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龙之为物,以不见为神,以升云行天为得志,今偃然暴露其形,是不神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娼妓﹞至今日而偃然与衣冠宴会之列,不亦辱法纪而羞当世之士哉!”
(6).犹俨然。新唐书·王鉷传赞:“於时天子见海内完治,偃然有攘却四夷之心。”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 张瑴 ﹞以诗酒自放,偃然为 西州 豪侠魁。” 金松岑 《文学观》:“若夫标一义,创一例,下笔放眼,偃然若有古人之在我眼前,则閎识孤怀,窃叹古今人不数覯矣。”
《國語辭典》:骄矜(驕矜)  拼音:jiāo jīn
傲慢、自大。《韩非子。难一》:「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國語辭典》:骄兵(驕兵)  拼音:jiāo bīng
傲慢、轻敌的军队。《汉书。卷七四。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漢語大詞典》:矜色
骄傲的神情。 唐 韩愈 《论荐侯喜状》:“辞气激扬,面有矜色。” 明 刘基 《郁离子·牧豭》:“ 瑕丘子 既説 秦王 ,归而有矜色。” 清 唐甄 潜书·明悌:“其处昆弟则如何?予之尺縠,则有矜色;乞其斗粟,则有泚颜。”
分類:骄傲神情
《國語辭典》:骄横(驕橫)  拼音:jiāo hèng
傲慢且蛮横。《南史。卷一。宋武帝本纪》:「初,诸葛长人贪淫、骄横,帝每优容之。」《三国演义》第八回:「自此愈加骄横,自号为『尚父』。」
《國語辭典》:骄恣(驕恣)  拼音:jiāo zì
傲慢、任性。《韩非子。六反》:「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也作「骄纵」。
《國語辭典》:骄慢(驕慢)  拼音:jiāo màn
骄傲。《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上》:「刘向以为时宋悯公骄慢,睹灾不改。」《三国演义》第一八回:「遂拆书观之,见其等荫慢。」
《國語辭典》:骄气(驕氣)  拼音:jiāo qì
傲慢之气。《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后汉书。卷七○。荀彧传》:「袁绍既兼河朔之地,有骄气。」
《國語辭典》:傲慢  拼音:ào màn
骄傲无礼。汉。王充《论衡。谴告》:「子弟傲慢,父兄教以谨敬。」《南史。卷三四。颜延之传》:「恭敬撙节,福之基也。骄很傲慢,祸之始也。」
《漢語大詞典》:骄吝(驕吝)
亦作“ 骄恡 ”。 骄傲而吝啬。语出《论语·泰伯》:“如有 周公 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餘不足观也已。”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余愿世人改其无检之行,除其骄吝之失,遣其夸矜尚人之疾,絶息嘲弄不典之言。” 唐 张说 《赠别杨炯箴》:“才勿骄恡,政勿烦苛。” 清 杜岕 《思贤篇送荔轩还京师》:“康衢本平坦,骄吝涂乃窄。”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六节:“ 唐玄宗 变通‘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惯例,选名儒就寓邸授经,满足使者的要求,不因国家强盛而表现骄吝。”
分類:骄傲吝啬
《漢語大詞典》:娇妒(嬌妒)
亦作“ 娇妬 ”。
(1).娇,通“ 骄 ”。谓女子骄傲任性而嫉妒。后汉书·阴兴传:“ 就 子 丰 尚 酈 邑公主 ,公主娇妒, 丰 亦狷急。”一本作“ 骄妒 ”。北齐书·平秦王归彦传:“妻 魏 上党王 元 天穆 女也,貌不美而甚娇妬。”
(2).娇,通“ 骄 ”。娇嗔貌。 唐 李白 《白头吟》之一:“此时 阿娇 正娇妒,独坐 长门 愁日暮。” 前蜀 魏承班 《诉衷情》词:“春情满眼脸红消,娇妒索人饶。”
《漢語大詞典》:怠傲
(1).亦作“ 怠慠 ”、“ 怠驁 ”。怠慢骄傲。荀子·儒效:“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韩非子·备内:“故为人臣者,窥覘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慠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刼君弑主也。”汉书·田蚡传:“诸客稍自引而怠驁,唯 灌夫 独否。”晋书·郭璞传:“夫寅畏者所以响福,怠慠者所以招患,此自然之符应,不可不察也。” 宋 苏辙 《民政下》:“凡皆务以自损吾强大之势,而见吾衰弱之状,使之安然无所顾忌而益以怠傲。”
(2).亦作“ 怠敖 ”。怠惰遨游。墨子·非儒下:“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於饮食,惰於作务。”《孟子·公孙丑上》:“今国家閒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赵岐 注:“适有閒暇,且以大作乐,怠惰敖游,不修政刑。” 元 王祯 农书卷四:“上之人作无益以妨农时,敛无度以困民力,般乐怠傲,不能以身率先下,虽课督之令家至而户説之,民亦不知所劝也。” 明 李东阳 《书〈杏园雅集图〉卷后》:“自 洪武 之开创……而不陷於流连怠敖之地,何其盛也。” 严复 《原强续篇》:“而我尚晏然不知蜂蠆之有毒,般乐怠傲,益啟戎心。”
《漢語大詞典》:骄王(驕王)
骄傲纵恣的君王。汉书·董仲舒传:“ 胶西王 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 弘 乃言于上曰:‘独 董仲舒 可使相 胶西王 。’……凡相两国,輒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諫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 清 黄景仁 《董子读书台》诗:“方以曲学显,亦曰治春秋。再遣相骄王,不异豺虎投。”
谓兴旺茂盛。 唐 孟郊 《夜忧》:“蒿蔓转骄王,菱荇减嬋娟。”
《國語辭典》:托大(託大)  拼音:tuō dà
1.骄傲自大。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他可不托大,不嫌贫。」也作「托大」。
2.大意,轻忽。《三国演义》第七○回:「虽然如此,未可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