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宝生马座
【佛学大辞典】
(杂名)五佛座之一。(参见:金刚界)附录。
驴前马后
【佛学大辞典】
(杂语)随逐驴马前后之奴隶也,指斥凡人之识情分别。传灯录十五良价传曰:「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祇是认驴前马后将为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碧岩五十三则评唱曰:「若祇依草附木,认个驴前马后,有何用处?」同种电钞六曰:「如随驴马前后奴隶者,不是主人公也。今谓情识分别。」
牛头不对马面
【俗语佛源】
系从地狱鬼卒「牛头马面」衍化而成,其意义谓毫不相干,对不上号。源于《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又例如《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尽其所有写上,都是牛头不对马面。」亦作「牛头不对马嘴」。如《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重合》:「皂隶兜脸打一啐,骂道:『见鬼,大爷自姓高,是江西人,牛头不对马嘴!』」又如邓拓《燕山夜话·不吃羊肉吃菜羹》:「有人背诵了几篇祭文,背得烂熟。到了考试的时候,题目是祝寿的。他居然生搬硬套地把祭文抄上去,弄得牛头不对马嘴。」(李明权)
牛头马面
【俗语佛源】
佛教指阴间的鬼卒。《楞严经》卷八:「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驱入城门。」俗语本此而易为「牛头马面」。《景德传灯录·陇州国清院奉禅师》:「释迦是牛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傍。」(阿傍为狱卒名。)敦煌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目连行前至一地狱……狱中数万余人总是牛头马面。」后多用来比喻凶狠丑恶的人,也作「牛首马面」。如明·赵弼《续东窗事犯传》:「阶下侍立五十余众,有牛首马面、长喙朱发者,狰狞可畏。」(常正)
心猿意马
【俗语佛源】
心神散乱,把握不定,俗谓之「心猿意马」。《大日经·住心品》分析六十种心相,其中之一为「猿猴心」,谓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缘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犹如奔马,追逐外物,故称「意马」。佛经上关于「心」和「意」的论述很多,简言之,「心 」是精神现象的总称,能变现物质现象。「心」在佛学上有真妄之别。「心猿意马」之「心」显然是指「妄心」。就「心」的生灭流变而言,称为「意」。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入定修道的障碍。如唐代玄奘法师上唐太宗表文谓:「愿托虑于禅门,澄想于定心,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最早把 「心猿」和「意马」连用的例子是唐代《维摩诘经变文》:「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又如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俺从今把心猿意马紧牢栓,将繁华不挂眼。」(李明权)
单枪匹马
【俗语佛源】
原作「匹马单枪」。《五灯会元》卷十二:「慧觉谓浩泰曰:埋兵掉斗,未是作家(英雄),匹马单枪,便请相见。」禅宗提倡顿悟成佛,劝人不要依傍他人或拖泥带水,须直接把握自心,回光返照,便可见性成佛,就像勇士单骑上阵,须见分晓一样。以后遂引申为形容果敢无畏之词或因无人帮助而单独行动之意。五代·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茅盾《腐蚀》:「尽管恶势力是那么大而我是单枪匹马,然而也未必永久是单枪匹马。」(无名氏)
露马脚
【俗语佛源】
北宋的黄龙慧南禅师常以三句转语示人,人称「黄龙三关」,名噪丛林。这三句著名的转语是:「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如何是汝生缘处」。黄龙禅师自赋《三关颂》道:「我手何似佛手,禅人直下荐取;不动干戈道出,当处超佛越祖。我脚驴脚并行,步步踏著无生;会得云收月皎,方知此道纵横。生缘有路人皆委,水母何曾离得虾;但得日头东边出,谁能更吃赵州茶。」《续传灯录》卷二十又有「佛手难藏,驴脚自露」之说。后衍为俗语「露马脚」,比喻暴露出真相。如元曲《陈州粜米》:「这一来,怕我们露出马脚了。」又如张恨水《金粉世家》第一○六回:「是与不是,我哪里知道?不过你自己说话,有些前后不能关照,露出马脚来了。」也作「走马脚」。如《西游记》第三八回:「那怪物做了三年皇帝,又不曾走马脚,漏了风声。」(李明权)
马渡河
【三藏法数】
马渡河者,喻缘觉之人也。谓缘觉修十二因缘,断见、思惑,虽兼断习气,未能净尽,而證真空之理。如马之渡河,虽不至底,而渐深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北马主
【三藏法数】
马主之国,人则犷暴,情忍杀戮,其地寒劲宜马,故名马主。
马兵
【三藏法数】
谓转轮王出游之时,其军士皆乘马也。
马鸣尊者
【三藏法数】
马鸣乃西土十一祖也。东天竺国人。说法时,能感群马,得解悲鸣,故曰马鸣。依百本大乘经,造起信论,是为初祖。
绀马宝
【三藏法数】
(亦名勇疾风),绀马者,青赤色马也。谓转轮圣王清旦升殿,有绀马宝忽然出现,髦鬣贯珠,洗刷之时,珠则堕落,须臾之间,更生如故;其珠鲜洁,色胜于前。鸣声远闻一由旬内,力能飞行。王若乘之,案行天下,朝去暮回,力不疲极。马脚触尘,皆成金沙,是名绀马宝。(梵语由旬,华言限量。有三等不同,上八十里,中六十里,下四十里。)
佛食马麦缘
【三藏法数】
佛言:过去世时,有比婆叶如来,在槃头摩跋城中,与大比丘众俱。有槃头王与诸臣民,请佛供养及比丘僧。尔时城中有婆罗门,教五百童子。王设会,先请佛,默然许之。王还具馔已毕,即执香炉,启曰:惟愿屈尊,来受我供。佛敕大众,往诣王宫。食毕各还。时为病比丘请食而归,过婆罗门所,时婆罗门见食香美,便起妒意。此髡头沙门,正应食马麦,不应食甘馔。亦教童子言,此等师主皆食马麦。时婆罗门者,则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五百罗汉是。我时言他食马麦,故受诸苦报。今虽得佛,由此残缘,我及众等,于毗兰邑食马麦九十日,以偿残报也。
马耳山王
【三藏法数】
谓此山纯宝所成,一切诸果,咸产其中;以喻现前地菩萨,从于理体,起诸妙用,化导众生,以證声闻之果,如马耳山王也。
十马阴藏相
【三藏法数】
谓阴相藏密,犹如马阴,不可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