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52 【介绍】: 唐僧。润州延陵人,字道清。俗姓马,人称马祖,或称马素。武周如意年间出家江宁长寿寺,晚年居润州幽栖寺。伏形苦节,无喜无怒,时人目为婴儿行菩萨。扬州与京口道俗争迎致之。文宗大和时追谥大律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清。润之延陵马氏子也。如意中。以制恩得度。隶名江宁长寿寺既进具。操行愈益奋厉。晚年入事威禅师于青山之幽禅寺。遂蒙印莂。自是劬躬苦志。交养恬和。外不为寒暑饥渴所变。内不为冤亲荣辱所移。识者以为行婴儿行。世因号之婴儿行菩萨焉。开元中。京口牧韦铣遣沙门僧汪。迎居鹤林寺素每衲衣坐床上。虽见贵显。略不为动而瞻礼。者充塞。尝躬赴一屠家请。众骇异。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苟可度者。吾即度之天宝初。将应吴越命。扬州沙门希玄夜半窃之。以往江北。涛波淼然。月黑难济。持舟待风。俄有白光。引棹登岸。乃灭倾城迎谒。津所车马繁拥。不避涂潦。捐金掷币。施予山积。素一不介意。悉以为悲田之费。时李憕以礼部尚书牧扬尤加礼。敬。已而京口移牒邀还二郡道俗纷诤莫决。其德之感物类如此。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趺坐而化。寿八十五。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塔于黄鹤山西。所居之地方伯邑宰。率哀悼。执心丧之礼者。袂相属嗣法弟子法鉴法钦别有传。菩萨戒弟子。吏部尚书齐潮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尚书崔令钦大和间。追谥大津禅师塔号大宝杭。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玄素。字道清。俗姓马氏。润州延陵人也。生有异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静髫龀希尚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隶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已后戒光腾烛定水澄涟。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既解色空常慕宗匠。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躬历弥载撞钟大鸣。威诲以胜法。得其不刊之旨。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败纳衬身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业既高人希瞻礼。开元年中僧汪密请至京口。郡牧韦铣屈居鹤林。四部归诚充塞寺宇。素纳衣空床未尝出户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忽于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咸称异哉。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耀。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礼部尚书李憕为杨州牧。斋心虔虔二时瞻近。未几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仍移牒渡江再请还郡。二处纷诤莫决所从。李时谓人曰。本期奉道反成爱憎。因任从所请却归南郡。其感物慕德罕有与伦。以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化。春秋八十有五。哀感人伦恸彻城市。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之地。方伯邑宰尽执丧师之礼。率众申哀江湖震响。素往于寺内坐禅之所。高松偃覆如盖。及移他树还互如前。又当舍寿之夕。房前双桐无故自枯。识者以为双林之变。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嘉瑞灵祥应感必有。经云。随缘赴感即其事也。有门弟子法鉴及吴中法钦。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佥具别传。受菩萨戒弟子吏部侍郎齐浣广州都督粱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丹礼部崔令钦 并道流人望咸款师资。亦尝问道于径山。犹乐正子春于夫子。洗心瞻仰天汉弥高。水鉴明心悟深者众矣。洎太和中。远慕遗风高其令德。追谥大律禅师。太和大宝杭之塔。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马祖。或以姓名兼称曰马素是也。 系曰。弥天以出家子咸姓释氏。悬合后到阿含经。可不务乎。素师以俗姓呼之。必有由矣。噫繁盛法嗣犹不能遏此讹称。则知素师名翼一飞四海仰止。故登俗域今警将来。宜正名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道清。姓马。润州延陵人。生有异度。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𨽻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伏形苦节。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称异。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杨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辉。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幼出家,习经律。从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成大字。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从渝州圆公受具。久之闻衡岳让禅师得曹溪六祖之的指。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造让公泯然无间。遂栖迟于临川之南康龚公二山。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人莫敢近。近辄灾衅立至。一之来见。若紫衣玄冠者。致礼于前。愿施此地为道场。自尔犷鸷就驯。愎悍从化。而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大历中。裴公移牧庐江寿春。一亦隶名开元精舍。时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宜得道德之士。以利益四众故。延奉勤至。而坐阅十年。建中初。天下僧尼。悉归旧壤。连帅鲍公又留不遣。天下学者至。率以祖称之。而心宗之传益盛。噫伟矣。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莫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 僧问云。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答云。为止小儿啼。问云。止后如何。答云。非心非佛。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答向伊道。不是物。 一日上堂。良久。百丈收却面前席。一便下座。岁戊戌。无疾沐浴而终。寿八十。腊五十。塔全身于石门。宪庙追谥大寂。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权德舆撰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一。姓马氏。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大字。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特异于幻形。既云在凡之境。亦应随机之教。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游步恬旷。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浣衣锻金观门都错。大龙香象羁绊则难。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见让公。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作者是齐于七人。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圣无方所亦寄清源。遂于临川栖南康龚公二山。所游无滞随摄而化。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炎衅立生。当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语终不见。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沓贪背僧即事廉让。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自明者在乎周物。博施者期乎济众。居无何。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大历中圣恩溥洽。隶名于开元精舍。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以钟陵之壤巨镇奥区。政有易柱之弦。人同凑毂。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居仅十祀。日临扶桑高山先照。云起肤寸大雨均沾。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元戎鲍公密留不遣。至戊辰岁举措如常。而请沐浴讫。俨然加趺归寂。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环以绝巘呀为洞壑。平坦在中幽偏自久。是谋薪火尘劫之会。非议冈阜地灵之吉。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藩寄严厉素所钦承。于以率徒。依归缅怀助理。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辍诸侯之旌旗。资释子之幢盖。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楫覆水而为陆。炬通宵而成昼。山门子来财施如积。邑里僧供饭香普熏。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哀送之盛今则三之。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此明一终之先兆也。示疾云逝俾葬远山。凡百攀援愿留近郭。终遂穷僻式遵理命。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将归灵龛。爰溯浅濑。人力未济舟行为迟。膏雨骤下于远空。穷溪遄变于深涉。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是二俱离。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辨邪正者魔亦似圣。现身不留于大士。负手俄萎于哲人。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权德舆为塔铭。今海昏县影堂存焉。又唐虔州西堂释智藏。姓廖氏。虔化人也。生有奇表。亲党异其伟器。八岁从师。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谒径山国一禅师。与其谈论周旋。人皆改观。属元戎路嗣恭请大寂居府。藏乃回郡。得大寂付授纳袈裟。时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春秋八十。夏腊五十五。即迁于塔。谏议大夫韦绶。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太守李渤请旌表。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1338 【介绍】: 元光州人,先祖为汪古部人,字伯庸。仁宗延祐二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劾奏丞相铁木迭儿十罪,帝黜罢之。累拜御史中丞,持宪务存大体。终枢密副使。卒谥文贞。文章宏赡精核,以秦汉为法,自成一家言。诗圆密清丽。尝预修《英宗实录》。有《石田文集》。
元诗选
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靖州之天山。其高祖锡里吉思,当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子孙因号马氏。曾祖月合,乃从元南伐留汴,后徙光州。祖常七岁知学。延祐初,贡举法行,乡贡会试皆第一,廷试为第二人。授应奉翰林文字,擢监察御史。劾奏柄臣铁木迭儿十罪,罢之。柄臣复相,左迁开平县尹,因欲中伤之,退居光州。铁木迭儿死,乃除翰林待制。累迁礼部尚书,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寻参议中书省事,参定亲郊礼仪。元统初,拜御史中丞,转枢密副使,辞归。起为江南行台中丞,又改陕西,皆不赴。至正四年卒,年六十。赠河南行省右丞魏郡公,谥文贞。伯庸文章宏赡而精核,刮除近代南北文士习气,而专以先秦、两汉为法。与姚文公燧、元文敏公明善,实相继后先。尤致力于诗,大篇短章,多可传者。所著曰《石田集》,以所居有石田山房也。浙东廉访苏天爵请于朝,刻以行世。序之曰:「公诗接武隋、唐,上追汉、魏。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与会稽袁公、蜀郡虞公、东平王公更唱迭和。金石相宣,而文益奇。」史官陈旅亦曰:「公古诗似汉、魏,而律句入盛唐,散语得西汉之体。」文宗尝驻跸龙虎台,祖常应制赋诗,尤被叹赏,曰:「孰谓中原无硕儒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5—1336 【介绍】: 元光州人,先世为汪古部人,字元德。马祖常弟。由国子生中试,授保德州同知,迁束鹿县达鲁花赤,有惠政。部使者至县,父老数百人争言其贤。召为昭功万户府知事。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马祖熙(1915-2008) 字缉庵。江苏建湖人。任教中学多年。有《缉庵诗词稿》、《陈子龙诗集校编》、《迦陵词选笺》、《中国历代哲理诗选》。
《國語辭典》:马祖(馬祖)  拼音:mǎ zǔ
1.星名。天驷房星。《周礼。夏官。校人》:「春祭马祖,执驹。」
2.神话传说中的海神。相传海上危难,有祷必应。见清。郁永河《海上纪略》。
3.唐代一位高僧。法名道一。俗姓马,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人。初从处寂出家学禅,后到衡山,遇怀让,经怀让指导而开悟。大历年中,住钟陵(今江西进贤县)开元寺,四方学者云集。法嗣有百丈怀海、西堂智藏等一百三十九人,为一方宗主,禅宗至此而大盛。道一因在洪州弘传怀让的禅法,所以当时称其门为「洪州宗」。
4.岛名。参见「马祖岛」条。
《国语辞典》:马祖岛(马祖岛)  拼音:mǎ zǔ dǎo
岛名。位于福建省闽江口东北,属连江县。简称为「马祖」。由南竿、北竿、大丘、高登、西引等十九个小岛组成,总面积三十四平方公里,控福州对外交通的要冲,扼闽江出入的门户。现由我军驻守,岛上山岭起伏,以渔业及水产养殖业为主。也称为「马祖列岛」、「马祖群岛」。
《漢語大詞典》:马祖列岛
中国福建闽江口外岛屿。由马祖岛(南竿塘岛)等三座较大岛屿和附近小岛组成。属岩岛,海岸陡峭。鱼产丰富。
《國語辭典》:金马(金馬)  拼音:jīn mǎ
1.以金铸成,其状如马的珍玩。《汉书。卷六一。张骞传》:「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
2.毛色如金的马。《文选。左思。蜀都赋》:「夜啼金马骋光而绝景,碧鸡倏忽而曜仪。」
3.汉代宫门之一。参见「金马门」条。
4.福建省沿海金门、马祖两岛的合称。
《國語辭典》:金马玉堂(金馬玉堂)  拼音:jīn mǎ yù táng
汉代的金马门与玉堂殿。后世用以指翰林院,引申为显赫的高位。明。陈汝元《金莲记》第八出:「吾想金马玉堂,虽然清贵,竹篱茆舍,亦自逍遥。」《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金马玉堂,羡翰林之声价。」也作「玉堂金马」、「玉堂金门」。
《国语辞典》:小三通  拼音:xiǎo sān tōng
指金门、马祖与澎湖三个离岛地区与大陆地区的直接往来,包括航运、人员、货品、金融、邮政等。其目的为促进金马地区之建设与发展,协助金马地区的繁荣,并加强双方的正常连系,促进两地人民的福祉等。政府于民国九十年一月一日起在金门、马祖地区试办「小三通」。
《国语辞典》:台湾地区(台湾地区)  拼音:tái wān dì qū
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及我国政府统治权所及之其他地区。
《国语辞典》:复兴基地(复兴基地)  拼音:fù xīng jī dì
1.收复失土的根据地。
2.通常指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地区。
《国语辞典》:大陆地区(大陆地区)  拼音:dà lù dì qū
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及其他我国统治权所及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也称为「中国大陆」。
马祖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江西道一禅师,为南岳让之法嗣,姓马氏,时称马祖。元和中谥大寂。传灯录六曰:「六祖能和尚谓让曰:向后佛法从汝边出,马驹蹈杀天下人。厥后江西法嗣布于天下,时号马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