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黑金政治  拼音:hēi jīn zhèng zhì
讽称与黑道势力或财团勾结行事的政治风气。
《国语辞典》:黑暗世界  拼音:hēi àn shì jiè
风气败坏,没有公理正义的世局。《文明小史》第八回:「原说不久就要裁撤釐局的,怎么又添了这许多捐局呢?真正是黑暗世界了!」
《国语辞典》:风成化习(风成化习)  拼音:fēng chéng huà xí
形成风气与习俗。《抱朴子。外篇。逸民》:「风成化习,大道渐芜。后生昧然,儒训遂理。」
《国语辞典》:习以成风(习以成风)  拼音:xí yǐ chéng fēng
相习久了,便蔚为风气。《金史。卷一二九。酷吏传。蒲察合住传》:「高琪用事,威刑自恣。南渡之后习以成风,虽士大夫亦为所移。」也作「习以成俗」。
分类:风气
《国语辞典》:正始玄风(正始玄风)  拼音:zhèng shǐ xuán fēng
三国魏正始年间,文人喜谈论老庄、玄虚思想的一种风气。
《国语辞典》:大行其道  拼音:dà xíng qí dào
指某些思想、学说或风气等正在盛行。如:「股票炒作大行其道,助长社会投机的歪风。」
《漢語大詞典》:改政移风(改政移風)
改变风气习俗。东观汉记·马廖传:“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 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國語辭典》:风移俗易(風移俗易)  拼音:fēng yí sú yì
风气转移,习俗改变。汉。班固 答宾戏:「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
《漢語大詞典》:革风易俗(革風易俗)
改变风气和习俗。 明 方孝孺 《丙吉》:“ 吉 不能佐其主以仁义使革风易俗,陷斯民於禽兽。”参见“ 移风易俗 ”。
《國語辭典》:移风易俗(移風易俗)  拼音:yí fēng yì sú
转移风气,改良习俗。《孝经。广要道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荀子。乐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也作「风移俗变」、「风移俗改」、「风移俗易」、「易俗移风」。
《國語辭典》:变风易俗(變風易俗)  拼音:biàn fēng yì sú
改变旧风俗。《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传》:「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也作「变风改俗」。
《國語辭典》:败俗伤化(敗俗傷化)  拼音:bài sú shāng huà
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善良教化。《三国志。卷一四。魏书。董昭传》:「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也作「伤风败俗」。
《國語辭典》:百家争鸣(百家爭鳴)  拼音:bǎi jiā zhēng míng
春秋战国时代,社会产生大变革,各种不同思想流派、著作学说,相继出现。如九流十家,相互论战,学术上蔚为繁荣,后世称为「百家争鸣」。如:「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漢語大詞典》:迁声(遷聲)
变革声气。指在文坛上创立新风气。 刘师培 文说·耀采:“厥后《选》学盛行,词华聿振, 徐庾 迁声於 河 朔, 燕 许 振采於 关中 ,排偶之文,於斯为盛。”
《漢語大詞典》:棚车鼓笛(棚車鼓笛)
宋真宗 咸平 、 景德 间,天下升平。 洛 中风气,富家每以车载酒食声乐,游于通衢,称做“棚车鼓笛”。参阅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三。
《國語辭典》:始作俑者  拼音:shǐ zuò yǒng zhě
最初制作人俑来殉葬的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认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实与用真人陪葬无异,所以指责最初发明俑的人,一定会得到报应,绝子绝孙。后世用以比喻首创恶例的人。《镜花缘》第七九回:「当日不知那个始作俑者,忽然用个『托』字,初学不知,往往弄成大病,实实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