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不见棺材不流泪(不见棺材不流泪)  拼音:bù jiàn guān cái bù liú lèi
比喻一个人非常顽固,如不让他尝到失败的苦果,是不会认错或改正的。也作「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见棺材不下泪」。
《国语辞典》: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见棺材不掉泪)  拼音:bù jiàn guān cái bù diào lèi
比喻一个人非常顽固,如不让他真正尝到失败的结果,他是不会认错或改正的。也作「不见棺材不流泪」、「不见棺材不下泪」。
《国语辞典》:挺撅挺横(挺撅挺横)  拼音:tǐng juē tǐng hèng
顽固古板又不讲道理。《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跟他的那个姓华的老头子,真来的讨人嫌。甚么事他全通精儿,还带著挺撅挺横。」
《国语辞典》:振警愚顽(振警愚顽)  拼音:zhèn jǐng yú wán
大声疾呼,使愚昧顽固的人觉醒。如:「他穿过人群,站上高处,手持话筒试图振警愚顽。」
《国语辞典》:至死不悟  拼音:zhì sǐ bù wù
到死仍不觉悟。形容极为顽固。《抱朴子。内篇。道意》:「求乞福愿,冀其必得,至死不悟,不亦哀哉?」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五柳先生下》:「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疲精力,至死不悟。」
《漢語大詞典》:宗社党(宗社黨)
辛亥革命爆发后, 清 朝皇族中的顽固分子 良弼 、 溥伟 、 铁良 等结成集团,反对 清 帝退位及与革命政府议和,企图保存 清 皇朝的统治,被称为“宗社党”。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二一:“临时政府成立后,和议继续进行……但却遭到满洲贵族中的顽固分子宗社党人 良弼 等的坚决反抗。”
《国语辞典》:酒硬  拼音:jiǔ yìng
饮酒后,变得顽固不讲情理。《金瓶梅》第八一回:「你这狗骨头,原来这等酒硬!」
《國語辭典》:负隅顽抗(負隅頑抗)  拼音:fù yú wán kàng
依恃险要的地势,做顽强的抵抗。语本《孟子。尽心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比喻凭藉某种条件,做顽强抵抗。如:「困守在屋子里的枪击要犯,虽负隅顽抗,终被警察击毙。」
《漢語大詞典》:梗顽不化(梗頑不化)
谓十分顽固,无法感化。《续儿女英雄传》第一回:“目下 山东 有名緑林,可知道他们形状否;内中可有能劝化改行的,还有梗顽不化,本事十分利害的否?要一一请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斗争资料·山西交城文水两县乡民暴动》:“ 孟 遂奔还县城,投函諮议局,声称烟民梗顽不化。”
分類:顽固感化
《漢語大詞典》:汩董
古董,骨董。指古代留传的器物。亦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朱子语类卷七:“今人既无本领,只去理会许多闲汩董。” 明 刘绩 霏雪录:“‘骨董’乃方言,初无定字。 东坡 尝作骨董羹,用此二字。 晦庵先生 《语类》只作‘汩董’。”
《漢語大詞典》:笃顽(篤頑)
十分顽固。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愚夫行之,自矜为豪,小人徵之,以为横阶,乱靡有定,寔此之由也。然敢为此者,非必篤顽也,率多冠盖之后,势援之门。”
分類:顽固
《漢語大詞典》:花岗岩头脑(花崗岩頭腦)
比喻头脑顽固而僵化。 毛泽东 《介绍一个合作社》:“至死不变,愿意带着花岗岩头脑去见上帝的人,肯定有的,那也无关大局。” 郭沫若 《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文〉记者问》:“有坏的东西才能显示出好的东西。我看有‘花岗岩头脑’的人也是可以写的。”
《國語辭典》:固执己见(固執己見)  拼音:gù zhí jǐ jiàn
坚持己见,不肯变通。《宋史。卷四○八。陈宓传》:「固执己见,顿失人心。」
《國語辭典》:老脑筋(老腦筋)  拼音:lǎo nǎo jīn
形容人思想陈旧,不知变通。如:「你这老脑筋应稍加变通,才能顺应时代潮流。」